|
辨證論治 一、 心氣虛及心陽虛 包括某些虛弱癥、神經(jīng)官能癥、心絞痛、休克等病癥中具有下述證候者。 主證:心氣虛者心悸氣短、自汗、活動時加重;心區(qū)憋悶、面色晄白、苔白,舌質(zhì)淡,脈細(xì)弱或結(jié)代。心陽虛除有心氣虛證候外尚有形寒肢冷等,嚴(yán)重者心陽虛脫時,則大汗淋漓,昏迷不醒,四肢厥冷,脈微欲絕。 病機: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時,心的鼓動力弱,心博加快,故心悸氣短,脈細(xì)弱。心陽不振時陽氣不通,心脈痹阻,故心區(qū)憋悶、面色晄白。心氣不足,衛(wèi)外之氣不固,則自汗。氣來不勻,則脈有結(jié)代。陽氣不達(dá)于肌表,則形寒;心陽虛脫時,心液隨陽外泄則大汗淋漓;神失所主,故昏謎不醒;陽氣不達(dá)于四肢,故四肢厥冷,脈微欲絕。 治法:補心氣,溫心陽,安心神。 藥物: ?。保a心氣,黃芪、黨參或太子參,重者用人參。 ?。玻疁匦年?,附子、肉桂、干姜。 ?。常残纳瘢?font color="#0273c6">茯神、遠(yuǎn)志、酸棗仁、柏子仁、夜交藤、龍齒、牡蠣、磁石。 4.隨癥加減,心悸加磁石、遠(yuǎn)志,心絞痛加瓜蔞、薤白,有瘀血者加桃仁、紅花、郁金,多汗加煅龍骨、煅牡蠣或五味子,失眠加酸棗仁,水腫加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之類。 方例:心氣虛可選用《和劑局方》之四君子湯(黨參、茯苓、白術(shù)、炙甘草)加黃芪、柏子仁。兼心陽虛加制附子。 心律不整可選用《傷寒論》之炙甘草湯:炙甘草、人參、桂枝、生姜、阿膠、生地、麥冬、火麻仁、大棗。 心絞痛可用《金匱要略》之瓜蔞薤白桂枝湯(枳實、厚樸、薤白、桂枝、全瓜蔞)加桃仁、紅花、郁金。 心陽虛浮腫可用《傷寒論》之五苓散(豬苓、澤瀉、白術(shù)、茯苓、桂枝)加制附子。心陽虛脫可用《傷寒論》之四逆湯(附子、炙甘草、干姜)加煅龍骨、煅牡蠣、人參。 |
|
|
來自: 古道岐黃 > 《中醫(yī)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