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心氣(陽)虛
可見于某些虛弱證、貧血、神經(jīng)衰弱、心律不齊、心力衰竭、休克等。 <主證>心悸,氣短,自汗,或胸悶不舒,舌質(zhì)胖嫩,脈虛,或細或大,寸脈弱,屬心氣虛。若心悸甚,大汗出,四肢厥冷,面色蒼白,或暗晦青紫,甚至昏迷不醒,脈微欲絕,則是心陽虛衰,頻于虛脫。 <治法>心氣虛宜補心氣,安心神;心陽虛宜急救回陽。 <方藥>一般的心氣虛用:黨參15克,灸甘草10克,茯苓20克,白術(shù)20克,酸棗仁10克,遠志10克,五味子15克,柏子仁10克。兼心絞痛的可加:瓜蔞10克,蒲黃10克,五靈脂10克,或加:桂枝15克,丹參15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若心律減慢的加:黃芪15克,桂枝15克,細辛5克,當歸15克;若心律不齊,脈結(jié)代的加:灸甘草10克,大棗6枚,生地50克,黨參10克,阿膠15克(后下),桂枝10克,生姜15克,麥冬15克,火麻仁15克;若期前收縮而舌苔白厚潤或膩,脈結(jié)的加:陳皮8克,法半夏15克,茯苓15克,甘草5克,枳實10克,竹茹10克,黨參15克。 心陽虛衰,大汗淋漓,脈微欲絕的用:熟附子25克,干姜15克,灸甘草10克,人參10克。 (二) 心氣(陰)虛 包括心血虛,心陰虛證,可見于某些虛弱證、貧血、神經(jīng)官能癥等。 <主證> 心悸,心煩失眠,健忘,易驚多夢等。若兼見低熱、盜汗、顴紅、口干、舌尖紅、脈細數(shù)的為心陰虛;兼見頭暈、口淡、面色蒼白、舌淡嫩、脈細弱的是心血虛。 <治法> 心陰虛宜養(yǎng)心陰而安心神;心血虛宜補血養(yǎng)心。 <方藥> 心陰虛的用:酸棗仁25克,柏子仁20克,麥冬15克,生地25克,天冬20克,遠志10克,五味子10克,丹參20克,茯苓20克,黨參20克,桔梗10克,當歸10克,玄參20克。 心血虛的用:灸甘草10克,大棗6枚,生地50克,黨參10克,阿膠15克(后下),桂枝10克,生姜15克,麥冬15克,火麻仁15克。 (三) 痰火擾心 可見于精神分裂癥、狂躁性精神病等。 <主證>苦笑無常,胡言亂語,甚至狂躁妄動,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治法>宜清火化痰 <方藥>礞石20克,黃芩15克,大黃15克,沉香8克,茯苓20克,法半夏15克,黨參15克,甘草5克。 (四) 痰迷心竅 可見于腦血管意外、癔病、精神分裂癥等。 <主證>神智癡呆,意識模糊,或嘔吐痰涎,或昏迷不醒,喉有痰聲,舌苔白膩,脈滑或弦滑。 <治法>除痰開竅 <方藥> 法半夏25克,制南星20克,郁金15克,茯苓25克,枳實15克,遠志10克,石菖蒲8克;若昏迷不醒,可服蘇合香丸;有熱象的用至寶丹或牛黃丸。 (五) 心血瘀阻 可見于心絞痛、心肌梗塞等。 <主證> 心悸,心痛(心前區(qū)或胸骨后刺痛,或悶痛),時作時止,甚則痛楚不安,指甲青紫,汗出,肢冷,舌質(zhì)暗紅或有瘀斑,少苔而潤,脈澀。 <治法>宣痹通陽化瘀。 <方藥>當歸15克,生地15克,桃仁20克,枳殼10克,赤芍 10克,柴胡5克,干草5克,桔梗10克,川芎 8克,牛膝 15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