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人不明白心理咨詢師存在的意義,看看這段對話。 問:你有問題會和父親說嗎? 答:會啊 問:你有問題會和閨蜜說嗎? 答:也會啊 問:如果一天回家你發(fā)現(xiàn)閨蜜和父親躺在一張床上,你會跟誰說呢? 答:…… 這個時候可能你就需要一個心理咨詢師了。 然而心理咨詢師常常遇到這種問題,就是身邊的朋友親戚經(jīng)常來向自己咨詢,然而這種咨詢又帶著聊天的意味,親戚朋友認為沒什么,但是其中的難處只有咨詢師自己知道。 那么心理咨詢師為什么不應該給親朋好友做咨詢呢? 心理咨詢師能否客觀專業(yè)的看待來訪者的問題?當我們在面對親朋好友時,難免會帶有個人情感在咨詢過程中,面對自己熟悉的親人朋友,對方的性格,成長經(jīng)歷,都是你所熟知的,在咨詢師的內心已經(jīng)有了一個既定看法或許還可能夾雜著誤會與偏見,但是為了咨詢,還要努力讓自己用新的眼光重新審視對方,很難把握這個度。 其次,咨詢者對咨詢師也非常熟悉,而咨詢者又沒有經(jīng)過相應的訓練,因此很難分清自己是在跟咨詢師咨詢還是在跟朋友交談。而且,正是因為這層關系,在相處中,很多心理問題也可能因此產生,所以很難在這種尷尬的處境中解決問題。 與熟人咨詢還有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有些話,不能夠跟朋友和親戚說,那么既然如此,又怎么能給同為朋友和咨詢師的人說? 心理咨詢最主要的就是咨詢者把心里不想說出來的話說出來,心理咨詢師就是那個鼓勵和接納咨詢者說話的那個人。但是往往很多心里話是不可以對親朋好友說的,如果這些話可以吐露,那又何必去做心理咨詢?所以,陌生人才最適合心理咨詢師這個任務,和陌生人說心里話才更簡單。很多人選擇心理咨詢都需要絕對的保密,這個秘密只有自己和心理咨詢師知道,咨詢者和心理咨詢師相互信任,最好在各自生活的朋友圈中完全沒有交集。 熟人會影響咨詢師的客觀判斷,還會對咨詢者的描述加以猜測,如果隱晦的事情被公開,雙方可能能會陷入尷尬境地。 很多咨詢者都沒有一個明確而概念,在咨詢是很希望咨詢時可以給自己一個解決問題的明確辦法,例如,咨詢者與家人有誤會,而自己羞于開口,于是希望咨詢師出面向其家人解釋,然而這是違背咨詢原則的。對于陌生的咨詢師咨詢者都會有此類要求,那更何況認識的朋友,這種局面往往很難處理。 傾訴的宗旨是咨詢師幫助咨詢者變成更好的自己,咨詢時往往不會給出直接的意見,而是讓咨詢者自己學習處理問題。 作為朋友,一般會給予支持鼓勵和解決方法,但作為治療師,任務卻是在治療中分析、了解更多背后的原因,幫助來訪者自己慢慢學會做出決定、面對問題。否則咨詢者可能會非常依賴咨詢師。所以一般在咨詢結束后,除非有新的治療內容,否則咨詢師是不會和原來的咨詢者有日常的交往關系的。哪怕是在治療進行中,咨詢者也不是隨時都可以打電話給咨詢師,咨詢師也不會在平時聯(lián)系咨詢者。(除非事關人命等嚴重問題) 心理咨詢師是一個職業(yè),而這份職業(yè)的形式是咨詢,但是很多人的誤解是聊天就賺錢,介于朋友這層身份,很多朋友是不愿意給錢的,而是把這個過程當成一個“優(yōu)待”,親戚朋友關系往往導致咨詢師下不了班,咨詢師出了咨詢室還要對咨詢者者承擔額外責任等等……所以,很多咨詢師因為這個原因也不愿意答應。
心理咨詢師是在收取一定咨詢費用后,會根據(jù)心理咨詢的原理和規(guī)律用專業(yè)的方法幫助咨詢者找到內心的傷痛并正視根源,理性面對,最后豁然開朗,學會自己從問題中走出來,強化自己的內心,從而真正的解決自己的問題。 ![]() 專欄作者:紅包大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