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4歲的王師傅是登封市潁陽鎮(zhèn)的一位山民,他從1991年開始在嵩山當(dāng)起挑山工,一干就是26年,他的工作就是背著100多斤的重物,送達(dá)到海拔1491.4米的嵩山山頂,按照現(xiàn)在的價格,運送一趟能賺到80元。 前些日子,他都是處于沒有活干的狀態(tài),就在幾天前,他和工友接到了任務(wù),山頂峻極峰要建一座規(guī)模較大的廟宇,有幾萬塊的磚要運輸?shù)缴巾?,因嵩山?jīng)]有索道,山頂建設(shè)的水泥、磚頭和木頭等一切的材料都需要人工肩扛,這種最原始的方式,對老王來說意味著不用待在家里歇著了。 王師傅說,這些磚都要背上山。隨著年齡的增大,體力一年不如一年,雖然心里有些發(fā)憷,但還是鼓足勇氣加入了這次的挑山隊伍,隊伍里有一個比他小幾歲的工友反復(fù)邀請,正好他們都是老年人,面對背一趟就能賺80元的誘惑,王師傅鼓足勇氣,說服自己加入了這次的背工隊。 1491.4米的距離,近萬個臺階,修建的曲曲折折。他說,年輕的時候100個臺階才歇息一會,現(xiàn)在背到80個臺階就要停下來歇2分鐘,還不能歇的時間長了,因為人越歇越不想走。我們在陪同王師傅的登山中,他每走一步都是氣喘呼呼,呼吸急促。 陡峭的臺階,他為了減輕膝蓋的負(fù)重,需要S型攀登,這樣能省點力氣,但也增加了登山的步數(shù),多耗費了力氣。 王師傅和工友在半山腰仰望山頂。他說,雖然年齡大了,但力氣還在,再長的路,只要一步步的走,總能抵達(dá)目標(biāo),我們不和年輕人比,我們比的是自己,力氣的付出承載著家人的生活希望,現(xiàn)在看看自己,除了賣力掙錢外,也真沒什么門路了。 已經(jīng)是冬天最冷的季節(jié),老人在上山途中穿著單薄,仍舊大汗淋漓。 王師傅說身體上沒有心臟疾患,呼吸急促能夠忍受,但膝蓋經(jīng)過20多年,近五億步次的上下山,已經(jīng)嚴(yán)重的磨損,干活的時候,通過按摩、捶打減輕痛苦,最難以忍受的是晚上,鉆心的痛無法排解,他就用手反復(fù)的揉搓,膝蓋發(fā)熱后痛苦稍稍減輕。 遇到平緩的地方,他不走臺階,寧愿選擇草叢樹林里的碎石路,這樣膝蓋就能規(guī)避攀登所帶來的承重。 王師傅在裝磚的時候,有登山的游客好奇,問他們說一塊磚背上去能給一元錢不?王師傅說,靠挑山工其實并沒有帶來他生活的多大改善,剛開始加入的時候,背上山一斤才幾分錢,后來漲到一毛五,最近錢越來越不值錢了,才漲到了一斤8毛錢、一塊磚有5斤重,算下來是4元。了解小人物的大故事,請關(guān)注河洛鄉(xiāng)村微信公眾號hlxiangcun了解更多。 王師傅有3個子女,當(dāng)問到孩子愿不愿意讓咱干著活的時候,老人回復(fù)我們說,越說俺越丟人,擺擺手不再說話。登山的工友安慰他:這有什么丟人的,出力干活,一點也不丟人!現(xiàn)在,工友聽說山上有活干了,參加的人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大,磚還是那些磚,王師傅說要抓住機(jī)會,爭取每天背兩趟,就能有160元的收入。他這個春節(jié)可能過得就沒有以前休閑了,別人合家團(tuán)圓的日子,他要付出體力和汗水,用孤獨的攀登,好好賺上一筆。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