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我方專欄作家南門太守 孫吳名將輩出,不僅有大批將才更出帥才,從周瑜、魯肅、呂蒙到陸遜,一代接一代。 而且代代都有美談,一般都認為周瑜推薦了魯肅,魯肅發(fā)現了呂蒙,呂蒙又發(fā)現了陸遜,代代有傳承。 孫權稱帝前軍事上先以周瑜為主要助手,周瑜指揮了赤壁之戰(zhàn)和之后的荊州爭奪戰(zhàn),為孫吳鼎立于三國立下不朽功勛。周瑜去世后魯肅扮演了他的角色,成為孫權在軍事上的主要助手。 為什么說“助手”而不說“副統(tǒng)帥”呢?因為孫吳的軍職體系有些怪,經常搞“以下統(tǒng)上”。 比如赤壁之戰(zhàn)后周瑜才升為偏將,相當于副軍長,說明戰(zhàn)前他至多是個相當于大校師長的中郎將,而他指揮的將領里副將甚至將軍都有,至于孫權臨時任命他的左都督一職,可以理解為“前敵副總指揮”,不在正式軍銜序列。 周瑜死于建安十五年(210年),時年36歲,軍職仍是偏將,但他替孫權鎮(zhèn)守荊州,實際地位相當于吳軍中的“二把手”。 據《江表傳》等書記載,周瑜臨終前給孫權寫信,說“魯肅忠烈,臨事不茍,可以代瑜”,孫權于是任命魯肅為奮武校尉兼漢昌郡太守,讓他負責荊州事務。
奮武校尉連中郎將還不如,只相當于旅長,比這個職務高的吳軍將領當時已有一大把,但魯肅的實際地位遠不止此,他也相當于吳軍中的“二把手”。 魯肅為人方正,內外節(jié)儉,治軍整頓禁令必行,尤其善于處理與劉備方面的關系,江東人士一致認為“周瑜之后,肅為之冠”,他主持荊州事務后竭力維持與劉備的同盟關系,基本保證了江東的西邊相安無事。 魯肅也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去世了,時年46歲,當時他的軍職是橫江將軍,相當于軍長,比周瑜臨終前的軍職高,不是他比周瑜更得孫權感的信任,而是因為他主持荊州事務的時間長,周瑜主持了2年,他主持了7年。 魯肅死后孫權很悲痛,親臨魯肅的葬禮,遠在成都的諸葛亮也派人前來吊唁,有人認為魯肅死后呂蒙“代其為將”,而呂蒙是魯肅推薦給孫權的,理由是他們二人關系非常好,魯肅特別欣賞呂蒙,“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的典故就出自他們二人的對話。
但這與史實不符,魯肅臨終前沒有向孫權推薦繼任者,雖然時任虎威將軍的呂蒙呼聲最高,但孫權起初確定接替魯肅的人卻不是他,而是一個叫嚴畯的人,史書稱“及橫江將軍魯肅卒,權以畯代肅,督兵萬人,鎮(zhèn)據陸口”。 嚴畯字曼才,徐州刺史部彭城人,喜歡學習,精于詩、書、禮,文章寫得好,是個文人,他曾撰寫了一篇《潮水論》,據說是中國最早關于潮汐學的專篇,可惜早已失傳,具體內容無從考知。 嚴畯性格質直純厚,是個老實人,他從北方來到江東避亂,和張昭、諸葛瑾、步騭這些一塊來江東避難的北方人士關系很好,他最早被張昭推薦給孫權,先后在孫權手下擔任騎都尉、從事中郎。騎都尉相當于騎兵旅旅長,從事中郎的品秩只有六百石左右,比縣令高些,遠不如郡太守。 嚴畯只會死讀書,有一次孫權讓他讀一段之前學過的文章給自己聽,嚴畯讀了一篇“仲尼居”,張昭在旁邊一聽就急了,說嚴畯是個“鄙生”,也就是書呆子,張昭重新讀了一篇“君子之事上”給孫權。 “仲尼居”出于《孝經》,說的是孔子與曾子的一段對話,其中有一句是“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把“事君”只作為中間的選擇,所以張昭急了,改讀“君子之事上”。 不過,孫權對嚴畯的這股“傻勁”看來挺喜歡,只是嚴畯聽說孫權突然交給自己這么大一付擔子,立即傻眼了,他知道自己的能力和特長,他根本帶不了兵。 眾人向嚴畯道喜,嚴畯急忙說:“非才而據,咎悔必至?!眹喇徴f得很真誠,甚至“發(fā)言慷慨,至于流涕”。
但是孫權的意志也很堅決,非選嚴畯不可,看到嚴畯竭力推辭,孫權想試試他,就讓他騎馬,也不知道嚴畯假裝的還是真不會騎,一上馬就掉了下來,孫權這才收回成命。 嚴畯后來一直在孫權身邊擔任文職,孫權稱帝后當過孫吳朝廷的尚書令,相當于秘書長,倒是發(fā)揮了他的專長。 在此之后孫權才下令由呂蒙接任魯肅的漢昌郡太守一職,屯駐于陸口,成為魯肅的繼任者。 這件事很微妙,都說孫權一向最善識人,在用人上更以精準著稱,為何偏偏要用個又傻又呆的文人主持荊州大局呢? “傻”和“呆”在別人眼里是缺點,但在孫權眼里大概就是優(yōu)點,這樣的人沒心眼,讓人真的放心。同時,孫權是個凡事都喜歡“親自上手”的領導,下面的人只要聽話、認真執(zhí)行命令就行,是不是聰明倒在其次。
這件事可以看作孫權用人思路上的一次大膽嘗試,就像他后來用呂壹、暨艷一樣,雖然出人意料,但也有跡可尋。只是這一次孫權大約也覺得有些過于輕率了,所以才收回成命,重新任命了呂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