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了好幾篇介紹唐寅的博文,但總感到意猶未盡。于是想把他的詩詞串連起來,來介紹他的一生。這樣既比較完整地介紹了人,也比較系統(tǒng)地介紹他的一些代表作。好在他的詩通俗易懂,很少用典。除了必要的解說以外,盡量讓讀者自已去體會。
首先看看他作的《一世歌》吧:
一世歌
人生七十古來少,前除幼年后除老。 中間光陰不多時,又有炎霜與煩惱。
花前月下得高歌,急需滿把金樽倒。 世人錢多賺不盡,朝里官多做不了。 官大錢多心轉(zhuǎn)憂,落得自家頭白早。 春夏秋冬捻指間,鐘送黃昏雞報曉。 請君細點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荒草。 草里高低多少墳,一年一半無人掃。
這首消極悲傷,及時行樂的思想情緒,基本上概括了他科場冤案后的人生觀。
但是唐寅小時聰慧過人,過目不忘,熟讀經(jīng)書,兼長書畫音律,十六歲即中秀才。這時豪情萬丈,想通過科舉,進入仕途,直上青云。這時,他假借古人邊塞詩的形式,表達自己的壯志豪情。請看他的《隴頭》一詩:
隴頭寒多風,卒伍夜相驚。
轉(zhuǎn)戰(zhàn)陰山道,暗度受降城。
百萬安刀靶,千金絡馬纓。
日晚塵沙合,虜騎亂縱橫。
想想杜甫不也寫過“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焙狼槿f丈的邊塞詩嗎?
但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在他25歲的一年內(nèi),接二連三地亡父、亡母、亡妻、亡子、亡妹。巨大的打擊,使他極度消沉,幾乎迷失了生活的方向。他悼亡妻徐氏的《傷內(nèi)》詩是這樣寫的:
凄凄白露零,百卉謝芬芳; 槿花易衰歇,桂枝就銷亡; 迷途無往駕,款款何從將; 曉月麗塵梁,白日照春陽; 擾景念疇昔,肝裂魂飄揚。 從此他沉沒在哀傷之中,沉浸于酒色之間,自暴自棄,把功名拋到九霄云外。
后來在好友祝允明(枝山)的力勸下,答應努力一年,考不中就永遠放棄。一年后,他竟以鄉(xiāng)試笫一,中了解元。春風得意,名聲雀起,唐寅又燃起功名仕途的壯志。在拜謝鄉(xiāng)試恩師梁儲時寫了這首《七律詩贈恩師梁儲以表奪魁之志領解后謝主司》詩,他這樣寫道:
壯心未肯逐樵漁,秦運咸思備掃除;
劍貴百金方折閱,玉遭三黜忽沽諸。
紅綾敢望明年餅,黃絹深慚此日書; 三策舉揚非古賦,上天何以得吹噓? 他表示“壯心未肯逐樵漁”,將自己比作“金玉”,對自已高度地肯定,并對來年的春幃高中,信心滿滿!
但是“少年不識愁滋味”,正當他幾乎要達到頂峰之時,巨大的不幸又一次偷偷地降臨到他的頭上。
笫二年,他在趕考路上結(jié)識了徐霞客的高祖,江陰“巨富二代”徐經(jīng)。招來了一場“科場舞弊”冤案。
古代歷來對科舉舞弊的懲罰是極嚴厲的。魯迅的爺爺不就是卷入科場舞弊案而“秋后候斬”的嗎?唐寅在給好友祝允明的信中曾有對自己被捕后悲慘遭遇的描述:“至于天子震赫,召捕詔獄,自貫三木,吏卒如虎,舉頭抱地,涕淚橫集。而后昆山焚如,玉石皆毀;下流難處,眾惡所歸。繢絲成網(wǎng)羅,狼眾乃食人……海內(nèi)遂以寅為不齒之士,握拳張膽,若赴仇敵。知與不知,畢指而唾,辱亦甚矣!”
經(jīng)過一年多的審訊,原來是官僚間的互斗為主。雖唐寅的冤情大白,但“國家”是不會錯的。于是判定唐寅削去“士”籍,終生不準為官,發(fā)放浙江作“吏”。
“士可殺不可辱”,唐寅向友人表明心跡:“歲月不久,人命飛霜;何能自戮塵中,屈身低眉,以竊衣食!”他斷然堅拒“臣妾意態(tài)間”的官府“辦事員”一職,憤然攘袂而歸。從此開始他落拓而悲涼的后半生。(未完待續(x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