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家國夢作者:付小悅 《光明日報》( 2016年10月07日 08版)
【文史遺痕】 也曾在南京寒冬皚皚大雪中瞻仰巍巍中山陵;也曾在北京深秋紅葉正濃時尋訪香山碧云寺,拜謁孫中山先生靈柩暫厝處;更不用說,在廣州、武昌、上海,神州的許多個地方,都曾與先生的名字、足跡、事業(yè),不期而遇。然而,這一刻,站在他這波瀾壯闊的一生的起點,他曾度過了童年青年時代的故鄉(xiāng),突然發(fā)現(xiàn),再雄麗的江河,也有它的源頭;這位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一生的所有志向、勇氣、行動力,前瞻與羈絆,落寞與榮光,在這個小小的村落,都能找到最初的萌芽與深藏的歷史邏輯。 難怪有人說:若要了解一個人,去他的故鄉(xiāng)走一遭,你會離他更近。 從中山市區(qū)出發(fā),向東南行17公里,即到了翠亨村。東臨江海交匯的珠江口伶仃洋,西靠逶迤連綿的五桂山脈,背山向海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這個村莊特別的文化氣質(zhì):一方面,傳統(tǒng)與因循尚有深厚的根基;另一方面,村民向有漂洋過海外出謀生的傳統(tǒng),開放前瞻的視野超過了當時中國的絕大多數(shù)山村。孫中山的美籍顧問保羅·林百克曾寫下他的觀察:“對于一個立志成為改革家的孩子來講,翠亨村可謂一個不錯的出生地。廣東的這些地小而開放的小鎮(zhèn)滋養(yǎng)了濃厚的民主風氣,生活在這里的男孩也養(yǎng)成了包羅萬象的胸襟和獨立自主的性格。” 沿著綠意盎然的幽靜小路漫步,能聽到導游對絡繹不斷的游客講解孫中山的少年軼事:他反對女孩子纏足,他反抗死記硬背的呆板教育,他抗議見財起意致人家破人亡的兇惡官兵,他有一個硬邦邦的綽號“石頭仔”…… 這些軼事渲染了少年孫文革命者的形象,人們卻往往忽略,他的革命,正是為了建設。若不曾了解他是如何滿腔熱情地要建立理想的新中國,他有過多么宏偉而又細致的建國藍圖,就不能懂得,他推翻舊制度的勇氣與動力何以持續(xù)終生。 即使在這個小小的村莊,也常能見到他熱衷于“建設”的物證。孫中山故居是翠亨村最為醒目的建筑。這棟磚木結構的兩層小樓由海外經(jīng)商的大哥孫眉出資,孫中山親自設計和主持建造,其中西合璧的設計理念即使今天看來亦不過時。樓房有朱紅色鑲白邊的裝飾性拱門,有露臺和西式欄桿,還有西式的浴缸,不難看出年輕的孫中山對于“新生活”的熱情與行動力。 翠亨村亦是他的社會改良試驗場。在他的提議下,翠亨村修繕了道路,便于交通往來;在街道上點夜燈,便于人們夜行;全村成立巡邏隊,維護夜間治安。 翠亨村還培育了他革命的同路人。走在保持了晚清南方民居風貌的翠亨村,僅僅方圓幾百米之內(nèi),就遇到了“為共和革命犧牲之第一人”陸?zhàn)〇|,及楊鶴齡、楊心如等孫中山摯友、同志的故居和活動遺址。這是怎樣的一片盛產(chǎn)革命思想的土壤!也正是經(jīng)由陸?zhàn)〇|的引介,孫中山結識了有“商業(yè)思想家”之稱的鄭觀應。鄭觀應正在寫作《盛世危言》,這部“為清廷開藥方”的著作貫穿著“富強救國”的主題,對日后孫中山宏偉而極具前瞻性的《建國方略》有著直接的影響。 這個處在傳統(tǒng)與革新之間的村莊,曾為他提供蔭蔽,也曾因他毀壞神像的“離經(jīng)叛道”而將他“驅逐”,是他的牽念,亦是羈絆。這,或許是一切革命先行者因超越時代而必須承受的宿命。1912年,辭去臨時大總統(tǒng)的孫中山回到他闊別16年的家鄉(xiāng),設筵宴請村民。從此,他再也沒能回到過故鄉(xiāng)。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終年59歲。臨終前,他說的最后一句話是:“和平、奮斗、救中國?!睆浟糁H,不知他是否會最后一次憶起幾千里之外,故鄉(xiāng)門前那棵親手植下的酸子樹?一個月后,香山改名中山,這是故鄉(xiāng)對這位為國為民奮斗一生的英雄最高的禮贊。 近百年倏忽而過。這個明媚的秋日,孫中山故居前游客如織,“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的橫幅在艷陽下格外醒目。這個叫“中山”的美麗城市,將迎來盛大的慶典。這個城市創(chuàng)造了很多個“第一”:是中國最早拿到聯(lián)合國人居獎的城市,是中國第一批文明城市之一,修建了中國第一條步行街……忽然想起,那天,在有“世界照明之都”之稱的中山的一個小鎮(zhèn),十數(shù)層高的燈飾城里,不知有幾萬盞燈火流光溢彩,宛如人間幻境。據(jù)說,全國每100盞燈,至少有60盞出產(chǎn)于這個小鎮(zhèn)。那一刻,恍然覺得,親手為中華民族點亮一盞燈火的中山先生,正隱在這一片繁華中微笑,為他的家,他的國。 ?。ǜ缎?,作者系本報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