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我們常常為孩子們的行為所煩惱,被孩子的情緒所干擾。眼看著孩子滿地打滾、哭鬧不止,卻難以安撫,頭疼不已。當(dāng)我們只相信眼睛的時候,我們只能看到孩子的外顯行為,并且緊抓不放、糾纏不清。其實這些行為的背后有孩子表達不出的另一面,也許是更真實的一面。只有了解行為背后的動機,才能真正讀懂孩子的心!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故事:有個3歲的寶寶頭天晚上生病了,媽媽估計明天沒辦法送幼兒園,就對寶寶說“明天媽媽帶寶寶去媽媽單位吧”。第二天早上,媽媽一摸孩子的頭,發(fā)現(xiàn)燒退了,精神狀態(tài)也不錯,就把孩子又送去幼兒園。晚上爸爸到幼兒園接寶寶,寶寶說要媽媽,爸爸以為孩子是想媽媽了,就說我們回家就能見到媽媽了??墒菍殞毑坏换丶遥€要求去媽媽單位找媽媽。開始時,爸爸想盡辦法,試圖把孩子帶回家,比如,東扯西扯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跟孩子講道理說媽媽已經(jīng)下班了,單位沒人了;抱著孩子轉(zhuǎn)轉(zhuǎn)磨磨往家的方向走。但是孩子就是不依不饒,堅持要去媽媽單位。最后爸爸發(fā)火了,對孩子吼“要去你自己去,我可要回家了!”孩子委屈地哭了。等回到家見了媽媽,寶寶把爸爸鎖在門外,堅決不讓爸爸進門。最后媽媽好說歹說才說通孩子放爸爸進家。
這種情況,不是孩子在故意無理取鬧,他只是在表達自己的負面感受。家長的工作單位對于孩子來說是一個多么神奇、神秘、令人向往的地方啊,媽媽頭天晚上答應(yīng)帶孩子去,讓孩子充滿希望,第二天早上又不讓去,而且沒有做任何說明,直接強制執(zhí)行,不難想象孩子是多么的失望、委屈。生活中很多時候,家長為了應(yīng)付當(dāng)下的局面,一句無心隨意的“承諾”就給孩子造成傷害。
任何不良行為背后也一定會有其積極的意義
如果問家長朋友們:孩子打人好不好?孩子頂嘴好不好?孩子不聽話好不好?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好不好?孩子上網(wǎng)玩游戲好不好?
家長朋友一般都會說:孩子打人當(dāng)然不好,違背道德規(guī)范,要培養(yǎng)孩子文明交往的禮儀,總是打人以后沒有人愿意和他做朋友,以后要是形成這樣的壞習(xí)慣就難以糾正了。
我請家長朋友找出打人的積極意義,這可能嗎?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從一個行為背后找出有價值的、積極的動機與意義。
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打人的積極意義:
1.這說明這孩子有力量,他有這個體力去支持打的這個行為;
2.說明面對沖突采取積極應(yīng)對的態(tài)度,而不是縮頭縮腦的回避態(tài)度;
3.說明孩子用自己的能量去解決問題,我有什么資源,我就用上,不是大喊“媽媽、老師快來幫我呀!”
頂嘴的積極意義:說明孩子有不同的見解,有說出不同意見的勇氣;
不聽話的積極意義:說明孩子有自己的看法,有獨立的意愿,希望決定自己的事情,渴望成長;
注意力不集中的積極意義:說明孩子感覺敏銳,注意范圍廣,能注意到周圍環(huán)境的細微變化,對新事物感興趣。
喜歡網(wǎng)絡(luò)的積極意義:說明孩子愿意嘗試新事物,能控制多變的因素,反應(yīng)迅速,喜歡挑戰(zhàn)帶來的樂趣,喜歡得到即時反饋。
有的家長一定會想,既然打人都有積極意義,是不是就鼓勵孩子用打人來解決問題?當(dāng)然不是。我們需要的是更加客觀的看待孩子的行為,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真正含義。
讀懂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
看見孩子打人,請先不要做判官,而是問問孩子為什么事情打人,了解來龍去脈和行為動機。
我們都習(xí)慣偏向小的孩子,告訴大孩子要謙讓小孩子,相信如果大孩子和小孩子發(fā)生沖突,一定是大孩子在欺負小孩子。
我也曾不分青紅皂白的質(zhì)問過一個大孩子,你怎么打人呢?結(jié)果大孩子說,小妹妹不排隊,夾在前面,我就去拽她,她不聽還往前擠,我就使勁兒地拉她,她打我,我就打她了。這時我才明白,原來孩子是在打抱不平,想維持游戲的秩序。
我們要學(xué)會將行為和態(tài)度分開看
顯然,大孩子這種以暴制暴的做法欠妥,但是動機和態(tài)度是好的。這時,首先要肯定孩子遵守游戲規(guī)則的態(tài)度,然后再說打人處理方式不可取。我這樣用語言引導(dǎo)孩子“你知道玩滑梯是要按順序,加塞插隊都是不好的行為。你看到了小朋友沒遵守,并用動作去阻止,你想扮演警察去制止不好的行為,這是可以的。但是警察通常情況下是不能打人的,我們再想想有沒有其他的辦法來告訴小妹妹不要這么做呢?”
沒有問題孩子,只有孩子的問題
家長最常說的是:你真煩人!你真討厭!你真氣人!你真不聽話!那些表現(xiàn)出攻擊行為、多動、沉迷網(wǎng)絡(luò)、早戀的孩子,都被家長稱為問題孩子、問題少年。
我們習(xí)慣把錯誤的行為與孩子這個人聯(lián)系在一起,否定行為同時也否定孩子本身。試想,有幾個人能在他人否定和蔑視自己的時候仍然心平氣和,家長的激烈言辭常常會激起孩子的憤怒情緒,讓孩子跟家長對著干,于是雙方糾纏在情緒的沖突中,而問題卻被擱置在一邊,吵鬧后依然沒有得到解決。
家長一定要學(xué)會把問題和孩子分開,對事不對人。我們可以不接受孩子的打人、哭鬧等行為,但要時刻記住這些并不代表孩子的全部,這些行為只是在特定環(huán)境下的一種反應(yīng)。孩子總是在不斷豐富和提升自己的經(jīng)驗和能力,我們必須肯定他這個人的本意與動機。我們可以對具體行為提出意見和建議,但不要傷害孩子自尊和自信。
很多媽媽這樣向我訴苦說孩子有做事磨磨蹭蹭、拖拖拉拉,越是著急,他動作越慢。
我的建議是,您可以跟孩子說:“你身邊一個小怪物叫拖拉蟲,他總是喜歡在不合適的時間找小朋友玩,耽誤時間,下次他再來的時候,你告訴他我不跟你玩了,我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span>
在孩子出現(xiàn)磨蹭行為的時候,就跟孩子說,“是不是拖拉蟲來了?跟它說再見!”
教育有方,但無定法
孩子成長的過程很復(fù)雜,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很多事情都會有不同的需要和反應(yīng),再加上每一個家庭的傳統(tǒng)、生活模式不同,所處的地域、文化氛圍、社會環(huán)境也不同,家長的成長經(jīng)歷、性格、行為方式更不同,所以沒有兩個孩子完全一樣,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也就更加不同。但是教育還是有規(guī)律可以遵循,我們可以這些大原則的指導(dǎo)下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讓彼此都感覺舒適的方法。尋找和學(xué)習(xí)新方法的目的不是控制孩子,而是讓家庭更加溫馨和諧,讓父母更加放松平和,讓孩子更加獨立快樂?!?/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