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市場經濟 1、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 所謂市場經濟,就是資源配置以市場為基礎和導向的經濟。其一般特征主要有:(1)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guī)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2)在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的作用下,社會資源向經濟效益較好的環(huán)節(jié)流動,給企業(yè)以動力和壓力,實現優(yōu)勝劣汰。(3)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號反應比較靈敏的優(yōu)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4)針對市場自身的特點和消極方面,必須加強和改善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 2、市場經濟與其他相關概念的關系 (1)市場經濟與商品經濟的關系,商品經濟是與自然經濟相對應的經濟形態(tài),反映兩個不同的時代;市場經濟是與計劃經濟相對應的經濟體制,反映商品經濟時代兩種不同的經濟體制。(2)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關系,計劃經濟是資源配置以計劃為基礎,市場經濟是資源配置以市場為基礎。(3)市場經濟與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關系,有計劃商品經濟是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渡性概念。 3、各國市場經濟的共性 (1)企業(yè)和個人都是自主的;(2)有競爭性的市場機制;(3)有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4)有國家的宏觀調控;(5)有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6)有現代企業(yè)制度;(7)遵守國際通行慣例。 二、西方市場經濟 西方既是個政治概念,又是個地理概念,不是指西半球,而是指西歐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因為資本主義是從西歐開始發(fā)展起來的。日本在東方,也屬西方國家。西方市場經濟就是指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的市場經濟,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源配置以市場為基礎和導向的經濟。 西方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史分為兩個階段:(1)傳統的私人市場經濟。1933年以前,企業(yè)制度以私人家族產權為主,自由競爭,市場調節(jié),無政府狀態(tài),由斯密的經濟自由主義理論指導,導致經濟危機頻繁爆發(fā)。(2)現代的社會市場經濟。1933年以后,企業(yè)制度以社會公司產權為主,自由競爭和壟斷并存,市場調節(jié)和計劃調節(jié)并用,政府加強宏觀調控,由凱恩斯的經濟國家干預經濟理論指導,使經濟危機周期縮短,危害減輕。 1991年,聯合國所屬的世界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發(fā)表一篇研究報告,題為《轉換到市場經濟》。此報告在分析世界各國市場經濟狀況基礎上,提出了當代市場經濟的三種主要模式:即美國的消費者導向型市場經濟模式,法國和日本的行政管理導向型市場經濟模式,德國和北歐國家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 (一)美國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 美國的自由市場經濟,也叫消費者導向型市場經濟,還叫自由主義市場經濟,是指比較重視消費者 利益和市場調節(jié)的經濟體制。 1、重視地方、部門、企業(yè)、個人的自由與自主 (1)沒有全國經濟計劃和產業(yè)政策,但各州、縣都有經濟計劃和產業(yè)政策。經濟體制變遷三個階段:從1776年建國到1960年,實行聯邦、州、縣三級管理,以州為主;從1861年南北戰(zhàn)爭到1933年,國家重生產而輕消費,每隔十年發(fā)生一次經濟危機;從1933年羅斯福推行新政至今,消費者導向型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形成和完善。(2)十分強調市場力量對經濟發(fā)展的主要作用,認為政府對經濟發(fā)展只能起次要作用。推崇企業(yè)家精神和市場效率,批評政府對經濟實行干預。(3)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動。每個人都有無限制的法律訴訟權利。 ?。?、重視消費者利益 ?。ǎ保嵭懈呦M、高工資、高福利(2)政府進行調控與否,以是否有利于消費者利益為目標,而較少從生產者角度出發(fā)。(3)社會習慣和政府政策傾向于私人消費,而不傾向于儲蓄。(7)政府實行赤字財政政策。 3、宏觀調控體系 (1)財政預算不搞收支平衡,實行赤字財政政策。(2)實行分稅制,聯邦政府收入占60%,地方 收入占40%,政府再轉移支付14%給地方,用以對地方經濟進行干預。(3)對農業(yè)進行補貼,提高農業(yè)競爭力。(4)中央銀行是聯邦儲備銀行,對商業(yè)銀行實行中央和州二級管理,商業(yè)銀行不允許買賣企業(yè)股票和債券。(5) 國家通過政府訂貨和采購,影響經濟活動。國家對能源、尖端技術、農業(yè)、環(huán)保等重要部門進行宏觀調控 以上美國模式是與美國的國情相關的:新發(fā)現的大陸,人口是各大洲集合的,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兩次大戰(zhàn)無傷害且發(fā)大財,主張自由平等博愛。 (二)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 社會市場經濟,就是比較重視社會公平、社會福利、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 1、主要特點 (1)強調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反對經濟的自由放任,但也反對把經濟統緊管死。(2)將個人自由創(chuàng)造和社會進步原則結合起來,既保障私人企業(yè)和財產的利益,又要給公眾帶來好處。(3)國家對市場進行必要的干預,為市場運作規(guī)定總的框架,以保證市場自由和社會公平的協調。 2、社會市場經濟基礎 (1)資源配置以市場為基礎,凡是市場能自發(fā)調節(jié)的,政府不去管。國家不規(guī)定一般工資和物價,也不規(guī)定生產指標,主要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2)鐵路、郵電價格由政府規(guī)定,發(fā)生虧損時由政府補貼,農產品價格由歐共體規(guī)定。(3)制定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反限制競爭法,建立反卡特爾局,禁止企業(yè)之間達成壟斷協議,鼓勵企業(yè)兼并。(4)工資由勞動力市場決定,勞資雙方談判決定工資上漲幅度和休假,解雇、加班、獎金等問題。 3、宏觀經濟管理 (1)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制定計劃,主要是中期計劃,如規(guī)定給東部各州1000多億馬克,用于修鐵路、公路、電信等基礎設施。(2)宏觀調控機構是經濟發(fā)展理事會和財政計劃理事會,經濟發(fā)展理事會由經濟部長主持,每年召開兩次會,協調各部行動。還有一個協調委員會,由聯邦政府、工會、企業(yè)主組織的代表參加,專門協調工資和物價方面的意見和行動,提供咨詢。 4、聯邦銀行 (1)聯邦銀行是國家的中央銀行,其資本歸聯邦政府所有,有權發(fā)行貨幣,但又是一個法人單位,獨立于聯邦政府,與財政分開。(2)聯邦銀行的經費不列入政府預算,獨立開支,當政府和銀行在政策上發(fā)生分岐時,可以協商解決。(3)中央銀行的最高權力機構是中央銀行理事會,由行長、副行長、董事會其他成員和州銀行行長組成。每兩周開會一次,以簡單多數作出決議。 5、企業(yè)組織制度 (1)企業(yè)大都是公司制,多數是有限責任公司,少數是股份有限公司,5%是上市公司。(2)國家鼓勵職工在本企業(yè)入股成為股東。(3)國家向重點產業(yè)投資控股,如電力、煤礦、鋼鐵、航空等。(4)企業(yè)兩大機構,董事會、監(jiān)事會、監(jiān)事會由資方和勞方代表共同組成。(5)企業(yè)在福利和人事問題上,要聽取工會的意見,沒有工會同意,經理不得安排加班和縮短工時。 6、社會保障體系 (1)失業(yè)保險。保險費占工人毛收入的4、8%,由資方和勞方各出一半,失業(yè)金為凈工資的68%,最多可領取一年,年老失業(yè)者可領取32個月。如繼續(xù)失業(yè)就申請失業(yè)救濟,可領取凈工資的58%。 (2)醫(yī)療保險。所有低收入者和工人都必須參加醫(yī)療保險,保險費為職工毛收入的12、3%,由資方和勞方各出一半,包括治療、藥品、生育、喪葬、住院、休養(yǎng)等。參加保險的人憑醫(yī)療單看病,費用由保險公司結帳。 (3)養(yǎng)老保險。所有職工都必須參加,保險費為個人毛收入的17、7%,由資方和勞方各出一半,要交60個月以上,60歲以上才享受養(yǎng)老金。交費時間越長,養(yǎng)老金越多,并隨職工工資增長而增長。 (4)工傷事故保險。職工、學生、農民、幼兒。 (5)社會福利。兒童補貼、住房補貼、社會救濟等。 7、經濟發(fā)展前景 1990年東西德統一后,在東部推行私有化,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市場經濟正走向健全。有困難,又有希望。 德國模式是由本國國情決定的:煤鐵礦豐富,發(fā)動兩次世界大戰(zhàn),渴望和平安定和富裕生活,發(fā)展社會福利事業(yè)。 (三)日本的社團市場經濟模式 社團市場經濟也叫行政導向型市場經濟,是指比較重視政府行政和社會團體組織管理的市場經濟模式。 1、主要特點 (1)政府對市場進行行政干預,制定經濟計劃和產業(yè)政策。(2)以私有經濟為主體,同時有國有經濟和合作經濟。(3)發(fā)揮社團組織管理經濟的作用。 2、外貿政策 日本外貿政策是重要的經濟政策。50——60年代,保護本國弱小產業(yè),如重化工業(yè),對進口原材料和技術實行優(yōu)惠,限制向外國投資。70年代后,逐步放松重化工業(yè)品進口,大量出口高科技產品,如微電子、機器人、辦公自動化設備等。 3、產業(yè)政策 指導思想是保護夕陽產業(yè)的結構調整,如紡織業(yè)、煤炭業(yè)、海運業(yè),進行技術改造。培植新興產業(yè),如電子工業(yè)。鼓勵競爭,又防止過度競爭。鼓勵技術更新,采取縮短折舊期辦法。 4、經濟計劃 1955年以來政府已制訂了11個中長期經濟計劃。重點是政府公共事業(yè),也有民間部門。1960——1980經濟倍增,取得好成效。 5、宏觀政策 (1)財政實行分稅制,中央稅收占70%,地方稅收占30%,中央轉移支付給地方。(2)金融分政府銀行和私營銀行。(3)企業(yè)職工實行終身雇傭制和年功序列工資制,有助于穩(wěn)定職工骨干隊伍。(4) 社會保障制度,兒童補貼、老人養(yǎng)老、醫(yī)療保險。 日本模式與國情有關:資源少、國土小,人口密集,民族性強,二戰(zhàn)失敗,經濟恢復快,經濟第二大國。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我國現在所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私人市場經濟,而是社會市場經濟。即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一個無階級性、無政治性的范疇,它不姓“社”,也不姓“資”。所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并非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市場經濟”,而是指“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市場經濟”。市場經濟不是一種經濟制度,而是一種經濟手段。它既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發(fā)揮作用,也完全能夠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發(fā)揮作用。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 (1)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 要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yè)制度。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現代企業(yè)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十幾年來,采取擴大國有企業(yè)經營自主權、改革經營方式等措施,增強了企業(yè)活力,為企業(yè)進入市場奠定了初步基礎。繼續(xù)深化企業(yè)改革,必須解決深層次矛盾,著力進行企業(yè)制度的創(chuàng)新,進一步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 (2)建立完整的市場體系 發(fā)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必須培育和發(fā)展市場體系。當前要著重發(fā)展生產要素市場,規(guī)范市場行為,打破地區(qū)、部門的分割和封鎖,反對不正當競爭,創(chuàng)造平等競爭的環(huán)境,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大市場。 要盡快建立和完善全國統一的開放的市場體系。不但要繼續(xù)大力發(fā)展生活資料市場和生產資料市場,而且要積極培育包括債券、股票等有價證券的金融市場,還要大力發(fā)展技術、勞動力、信息和房地產市場,盡力加快市場制度和法規(guī)建設,促進和保護公平競爭。價格改革是市場發(fā)育的關鍵,應當根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加快改革步伐,積極理順價格關系,建立以市場形成價格為主的價格機制。 (3)建立合理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 個人收入分配要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體現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勞動者的個人勞動報酬要引入競爭機制,打破平均主義,實行多勞多得,合理拉開差距。堅持鼓勵一部分地區(qū)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的政策,提倡先富帶動和幫助后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要統籌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理順國家與企業(yè)、中央與地方的分配關系,逐步實行利稅分流和分稅制。要加快工資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和機關各自特點的工資制度和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 (4)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 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對于深化企業(yè)和事業(yè)單位改革,保持社會穩(wěn)定,順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大意義。社會保障體系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yōu)撫安置和社會互助、個人儲蓄積累保障。社會保障政策要統一,管理要法制化。社會保障水平要與我國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適應。城鄉(xiāng)居民的社會保障辦法應有區(qū)別,提倡社會互助,發(fā)展商業(yè)性保險業(yè),作為社會保險的補充。在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方面,要借鑒外國社會保障的實踐經驗和有效方法,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積極地建立我國的待業(yè)制度、養(yǎng)老制度、醫(yī)療制度等社會保障制度。 (5)建立政府的宏觀調控機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有健全的宏觀調控機制。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的基本平衡,促進經濟結構的優(yōu)化,引導國民經濟持續(xù)、快速、健康發(fā)展,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宏觀調控主要采取經濟辦法,近期要在財稅、金融、投資和計劃體制的改革方面邁出重大步伐,建立計劃、金融、財政之間相互配合和制約的機制,加強對經濟運行的綜合協調。計劃提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目標、任務,以及需要配套實施的經濟政策;中央銀行以穩(wěn)定幣值為首要目標,調節(jié)貨幣供應總量,并保持國際收支平衡;財政運用預算和稅收手段,著重調節(jié)經濟結構和社會分配。運用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調節(jié)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基本平衡,并與產業(yè)政策相配合,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fā)展。 (此文發(fā)表于1996、6、20 佳木斯市委黨??h處班、中青班、團校班。署名王振岳。)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西方國家市場經濟(續(xù))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背景 改革以來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制度下實行市場經濟的問題,發(fā)表過多次談話: (1)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設想 1979年11月26日,鄧小平會見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副總編吉布尼時說:“說市場經濟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在封建社會時期就有了萌芽。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庇终f:“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雖然方法上基本上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相似,但也有不同,是全民所有制之間的關系,當然也有同集體所有制之間的關系,也有同外國資本主義的關系,但是歸根到底是社會主義的,是社會主義社會的?!贝撕?,在若干場合,鄧小平對計劃和市場的關系曾作過多次論述,強調要重視和利用市場經濟。 這是鄧小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在改革之初為我國未來新的經濟體制所作出的最大膽、最明確、最完整的設計藍圖,其中的每一句話都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新發(fā)展。鄧小平的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設想,是在總結古今中外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科學理論,是對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具體運用。但是,這一談話內容并沒有在國內公開發(fā)表,更沒有進行宣傳和貫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考慮我國干部群眾對市場經濟的接受能力。 (2)十二大之后鄧小平提出解決好計劃和市場關系問題 1982年10月,十二大后,鄧小平同計委負責人談話時指出:“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比較,它的優(yōu)越性在于能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保證重點。缺點在于市場運用得不好,經濟搞得不活。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問題如何解決?解決得好,對經濟的發(fā)展就很有利;解決不好,就會糟?!?/font> 這段話的歷史背景是,改革已進行四個年頭,農村改革和經濟特區(qū)已取得喜人成效。但是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設想并沒有一次性出臺,面對計劃經濟舊體制的銅墻鐵壁,只好在農村打開一個大口,在經濟特區(qū)打開一個小口,搞一點市場經濟。十二大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jié)為輔”,這是一條漸進式改革的思路。鄧小平在同國內同志談話中,指出社會主義的缺點在于市場運用得不好,經濟搞得不活。過去人們只會說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從未有哪個領導人或專家說過社會主義的缺點,鄧小平是我國第一個敢說社會主義缺點的人。 (3)城鄉(xiāng)全面改革后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不存在根本矛盾 1985年10月,鄧小平會見美國企業(yè)家時說:“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矛盾,問題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發(fā)展社會生產力。我們過去一直搞計劃經濟,但多年的實踐證明,在某種意義上說,只搞計劃經濟會束縛生產力的發(fā)展。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就更能解放生產力,加速經濟發(fā)展。”“多年的經驗表明,要發(fā)展生產力,靠過去的經濟體制不能解決問題。所以我們吸收資本主義中一些有用的方法,來發(fā)展生產力?,F在看得很清楚,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搞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相結合,進行一系列的體制改革,這個路子是對的。這樣做并沒有違反社會主義原則,因為我們在改革中堅持了兩條,一條是公有經濟始終占主體地位,一條是發(fā)展經濟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終避免兩極分化。”“我們發(fā)揮社會主義固有的特點,也采用資本主義的一些方法(是當作方法來用的),目的就是要加速發(fā)展生產力。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消極的東西,但更重要的是,搞這些改革,走這樣的路,已經給我們帶來了可喜的結果。中國不走這條路,就沒有別的路可走。只有這條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榮之路。” 這一談話的背景是,1984年后,改革從農村擴大到城市,市場經濟作用的范圍日益擴大,經濟發(fā)展進入高漲時期。隨之而來的出現一些濫用權力等問題,有人認為是市場經濟帶來的。為此,鄧小平明確提出:發(fā)展生產力,靠過去的計劃經濟不能解決問題,只有市場經濟是唯一出路。這是又一次明確提出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4)十三大前鄧小平提出計劃和市場都是發(fā)展生產力的方法 1987年2月,鄧小平同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指出:“為什么一談市場就說是資本主義,只有計劃才是社會主義呢?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嘛。只要對發(fā)展生產力有好處,就可以利用。它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社會主義的;為資本主義服務,就是資本主義的。好像一談計劃就是社會主義,這也是不對的,日本就有企劃廳嘛,美國也有計劃嘛。我們以前是學蘇聯的,搞計劃經濟。后來又講計劃經濟為主,現在不要再講這個了?!?/font> 這段談話顯然是為黨的十三大作理論準備的。又談到計劃、市場、計劃經濟,而未提市場經濟。鄧小平兩次對外國人都直接講中國搞市場經濟,而對本國人只講到利用市場。但是,鄧小平卻清楚地說不要再講計劃經濟了,言外之意是要講市場經濟??上У氖牵髨蟾嬷恢v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計劃與市場相結合和內在統一,而未提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5)1989年鄧小平提出決不能退回到計劃經濟舊體制去 1989年6月,鄧小平接見軍隊干部時說:“我們要繼續(xù)堅持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jié)相結合,實際工作中,在整頓時期,我們可以加強或者多一點計劃性,而在另一個時候多一點市場調節(jié),搞得更靈活一些。”“重要的是,切不要把中國搞成一個關閉性的國家?!薄霸偈墙^不能重復回到過去那樣,把經濟搞得死死的?!?/font> 鄧小平這個講話的背景是在黨和國家面臨動亂危機的關鍵時期,對軍隊干部所做的關于中國前途命運的重要指示。明確提出計劃和市場要靈活運用,但是絕不能退回到計劃經濟舊體制去。遺憾的是,過去鄧小平總講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而這次為了與中央文件提法一致,只講了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jié)相結合。更為遺憾的是,鄧小平在這一年秋天離開工作崗位,而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設想尚未出臺。 (6)離休后第一年鄧小平再次提出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經濟 1990年12月,鄧小平同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指出:“我們必須從理論上搞懂,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區(qū)分,不在于計劃還是市場這樣的問題。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經濟,資本主義也有計劃控制。不要以為搞點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道路,沒有那么回事。計劃和市場都得要,不要市場,連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font> 這個談話屬內部談話,鄧小平雖然離開領導職位,但他一直考慮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方向問題,再一次重新提出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經濟。意思是說中國也有市場經濟了,市場經濟已在中國出現了,問題是我們必須在理論上承認它的存在是合理的、合法的。 (7)離休后第二年鄧小平再次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991年1月,鄧小平同上海負責同志談話指出:“不要以為,一說計劃經濟就是社會主義,一說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不是那么回事,兩者都是手段,市場也可以為社會主義服務?!?/font> 鄧小平這個談話,雖然只是一位離休兩年、八十七歲高齡的老人,與在職干部的一般性閑聊,但是,他心中始終裝著一個未解的難題,他要說服全黨的干部,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承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8)離休后第三年鄧小平再次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992年1月,鄧小平在我國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視察談話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起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font> 鄧小平這次在南方各地視察談話的內容,都是圍繞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問題,宣傳自已的理論觀點和政策主張。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他對自已提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設想是堅信不移、堅定不移、堅持不懈、堅守到底的。值得慶幸的是,鄧小平多年來為追求真理而頑強奮斗的偉大精神,終于感動了全黨和全國人民。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設想寫入了黨的十四大報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成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 綜上所述,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設想,從1979年提出到1992年出臺,整整經歷了十三個年頭。如果說1979年當時我國人民對市場經濟還有些陌生的話,經過十三年改革中不斷地實踐、認識、再實踐的過程,如今對市場經濟已經十分熟悉了,也更加容易接受了。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依據 第一,我國改革開放十幾年實踐經驗 (1)農村巨變。人民公社體制改為家庭承包體制,除土地公有外,其余都屬私有。(2)企業(yè)改制。大中型企業(yè)股份化,小型企業(yè)私有化。(3)價格放開。由國家定價為主改為市場調節(jié)為主。(4)市場完善。商品市場和資本市場并行發(fā)展。(5)宏觀調控。靈活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6)對外開放。全方位、多層次開放格局形成。 在我國,凡是市場經濟搞的早、快、好的地區(qū),經濟就發(fā)達,人民生活就富裕;凡是市場經濟搞的晚、慢、差的地區(qū),經濟就落后,人民生活就貧窮。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第二,經濟發(fā)達國家市場經濟的成功經驗 (1)市場經濟是自主經濟,能調動企業(yè)和個人積極性。(2)市場經濟是平等經濟,能克服官僚主義特殊化。(3)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能實現優(yōu)勝劣汰。(4)市場經濟是效益經濟,能降低成本增加盈利。(5)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能實現制度化、規(guī)范化、有序化。(6)市場經濟是開放經濟,能學習借鑒各國先進技術和經驗。 第三,經濟落后國家計劃經濟的失敗教訓 (1)計劃經濟是統制經濟,束縛企業(yè)和個人積極性。(2)計劃經濟是等級經濟,會助長官僚主義特殊化。(3)計劃經濟是壟斷經濟,不利于優(yōu)勝劣汰。(4)計劃經濟是實物經濟,重視產品數量而忽視質量和效益。(5)計劃經濟是人治經濟,能造成主觀主義瞎指揮。(6)計劃經濟是封閉經濟,能造成因循守舊,停滯落后。 4、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 (1)轉變企業(yè)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 十幾年來,采取擴大國有企業(yè)經營自主權、改革經營方式等措施,增強了企業(yè)活力,為企業(yè)進入市場奠定了初步基礎。繼續(xù)深化企業(yè)改革,必須解決深層次矛盾,著力進行企業(yè)制度的創(chuàng)新,進一步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1)企業(yè)經營機制要實現四個轉變:由國家經營轉變?yōu)樽灾鹘洜I,由統負盈虧轉變?yōu)樽载撚?,由指令發(fā)展轉變?yōu)樽晕野l(fā)展,由外部約束轉變?yōu)樽晕壹s束。(2)企業(yè)制度要實現四個轉變:由產權混亂 轉變?yōu)楫a權清晰,由權責不明轉變?yōu)闄嘭熋鞔_,由政企合一轉變?yōu)檎蠓珠_,由管理落后轉變?yōu)楣芾砜茖W。 (2)轉變資源配置基礎,建立完整的市場體系 發(fā)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必須培育和發(fā)展市場體系。要由混亂的市場轉變?yōu)橐?guī)范有序的市場,要由地區(qū)、部門分割、封鎖、壟斷的市場轉變?yōu)榻y一、開放、競爭的大市場。 要盡快建立和完善全國統一的開放的市場體系。不但要繼續(xù)大力發(fā)展生活資料市場和生產資料市場,而且要積極培育包括債券、股票等有價證券的金融市場,還要大力發(fā)展技術、勞動力、信息和房地產市場,盡力加快市場制度和法規(guī)建設,促進和保護公平競爭。 (3)轉變收入分配方式,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 個人收入分配要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體現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勞動者的個人勞動報酬要引入競爭機制,打破平均主義,實行多勞多得,合理拉開差距。堅持鼓勵一部分地區(qū)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的政策,提倡先富帶動和幫助后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對于深化企業(yè)和事業(yè)單位改革,保持社會穩(wěn)定,順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大意義。社會保障體系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yōu)撫安置和社會互助、個人儲蓄積累保障。社會保障政策要統一,管理要法制化。社會保障水平要與我國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適應。城鄉(xiāng)居民的社會保障辦法應有區(qū)別,提倡社會互助,發(fā)展商業(yè)性保險業(yè),作為社會保險的補充。在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方面,要借鑒外國社會保障的實踐經驗和有效方法,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積極地建立我國的待業(yè)制度、養(yǎng)老制度、醫(yī)療制度等社會保障制度。 (4)轉變政府經濟職能,建立政府的宏觀調控機制 政府職能要從個量調控為主轉為總量調控為主,從微觀調控為主轉為宏觀調控為主,從實物調控為主轉為價值調控為主,從直接調控為主轉為間接調控為主。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的基本平衡,促進經濟結構的優(yōu)化,引導國民經濟持續(xù)、快速、健康發(fā)展,推動社會全面進步。 我國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包括建立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yè)制度、市場體系和宏觀調控機制。我們堅信,只要我們堅持改革開放的目標,我們就一定能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既然市場經濟能極大地促進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fā)展,我們也完全相信,市場經濟也能極大地促進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fā)展,使我國成為自立于世界發(fā)達國家行列的現代化強國。讓我們?yōu)檫@一宏偉目標而努力奮斗。 (此文發(fā)表于1996、6、20 佳木斯市委黨??h處班、中青班、團校班。署名王振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