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 2016年12月06日 記者 蔣肖斌
小小少年,父親酗酒賭博,母親離家出走,在家得不到關愛,在學校還被同學欺負,生活充滿了逆境,如何是好?心理學家在研究這一類飽受挫折的青少年時發(fā)現(xiàn),他們的反應方式可以歸納為三種。 第一種是生存策略:孩子小偷小摸、拉幫結伙,為了活下去,做什么壞事都在所不惜;第二種是保護策略:孩子不偷不搶,沒有攻擊性,就是躲在家里不出去,以保護自己不再受到逆境的傷害;第三種是健康策略:孩子會想盡一切辦法爭取外部資源和提升自身能力,比如,被同學欺負,他就去找老師和同學家長溝通,并鍛煉身體讓自己變強大。 首都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青少年教育專家田國秀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第三種是我們最希望青少年擁有的抗逆力。每個人都有抗逆力,但能力是中性的,就像一把刀,用來干什么,是人決定的。” 抗逆力與生俱來,每個人都會遇到逆境,“沒有逆境”也是逆境 田國秀介紹,抗逆力研究的第一個前提,是我們所處的世界充滿了風險、挑戰(zhàn)、危機——也就是逆境——這已經(jīng)被學界和現(xiàn)實都證實了,沒有孩子能躲避得了逆境;第二個前提,是相信每個人都有抗逆力。 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消極心理學占主流,人們關注的是心理出現(xiàn)消極狀態(tài)的個體,研究人遇到挫折后會出現(xiàn)什么問題;20世紀60年代之后,人們發(fā)現(xiàn),社會中有很多人雖然遭遇逆境,但一樣活得健康陽光,這是什么在起作用?于是,積極心理學提出,每個人都充滿了無限生機,都擁有與生俱來的復原能力——即抗逆力。 田國秀說:“人遇到逆境,會有一些應激反應,比如緊張、焦慮、恐懼、封閉,初期有這樣的反應完全正常,并不代表人就出問題了,而且再往后跟蹤會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人經(jīng)過自己調整,可以恢復到原來的健康狀態(tài)。就像人的皮膚被劃破,一開始會出血甚至發(fā)炎,但慢慢會愈合。人的身體有這個能力,心理也有這個能力?!彼?,抗逆力重視過程,用積極的視角看待人,人的總體趨勢是復原,這也是之前的心理學所忽略的。 田國秀帶著學生做研究時,對各種人群進行訪談,他們發(fā)現(xiàn),有的孩子的確“沒有逆境”:家境優(yōu)渥、身體健康、成績優(yōu)異、人際關系也好……田國秀給這類孩子起了個名字,“幸運少年”。 既然抗逆力的前提是要有逆境,那“幸運少年”有沒有抗逆力?答案是,當然有,因為他們正經(jīng)歷著一種“沒有逆境”的逆境。 “他們很‘幸運’,父母想盡一切辦法為他們創(chuàng)造好的生活條件,不讓孩子吃自己吃過的苦。但對一個生命來說,什么都沒經(jīng)歷也是逆境,因為他們被剝奪了成長的機會和嘗試的可能性?!本拖裉飮阍谝黄恼轮袑懙赖模何冶仨毑瘸鲎约旱穆罚绻銈儚娗笪易吣銈冾A先鋪好的路,我的痛苦在于,大地上沒有留下自己的足跡。 每個生命都有向上的需求 消極行為背后是積極動機 抗逆力的表現(xiàn)形式有“常規(guī)形式”和“非常規(guī)形式”,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同樣是成績不好,有的孩子選擇了努力學習,而有的孩子選擇了打游戲。兩類孩子都是有能力的,而且都有向上的需求。 “孩子的非常規(guī)形式也是有積極動機的,只不過無法實現(xiàn)積極動機,所以采取了消極行為?!碧飮阏f,“還是以打游戲為例,孩子游戲成癮只是癥狀,而抗逆力要分析的是行為背后的需求?!?br> 孩子游戲成癮背后的心理需求,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出于逃避,一些留守兒童即是如此,家里冷鍋冷灶,無人關心,打游戲能讓他逃避沒有溫度的家庭環(huán)境;二是出于證明,有的孩子成績不好,在學業(yè)上沒有說話的權利,但他也想證明自己并非一無是處,于是發(fā)現(xiàn)自己游戲打得好,就能在下課時獲得同學們的追捧與肯定——“一個孩子想證明自己有能力,有錯嗎?一點兒錯也沒有!是我們的教育沒有給他證明自己的機會”;三是成長的需求。田國秀發(fā)現(xiàn),容易游戲成癮的男孩,他的家庭往往是母強父弱的家庭,母親更成功、更強勢,父親相對沒有影響力,而男孩的成長過程,是需要戰(zhàn)勝父親,才能成為男人。如果父親不行,他就用游戲中的BOSS替代父親作為挑戰(zhàn)對象。 田國秀說:“想把非常規(guī)形式轉變成常規(guī)形式,就需要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孩子的積極動機無法實現(xiàn)。有時候,的確是家庭、學?;蛘呱鐓^(qū),無法滿足青少年的需求。我們的家庭和教育工作者要從需求出發(fā)引導孩子,才是真正以青少年為本?!?/p> 抗逆力是個體與環(huán)境互動的結果 抗逆力與生俱來,但抗逆力的強弱并非天注定,而是個體與其生活的環(huán)境發(fā)生作用的過程。所以,我們關心的是,如何提升青少年的抗逆力?對此,田國秀建議,可以從個體與環(huán)境兩個方面著手。 在個體方面,主要培養(yǎng)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比如,培養(yǎng)樂觀精神,父母在生活中倘若遇到逆境,不拋棄不放棄,迎難而上,如此對孩子長期引導,孩子的樂觀精神就慢慢培養(yǎng)出來了。有人建議,培養(yǎng)抗逆力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讓孩子接受逆境,危機本身就是危險和機遇并存。 在環(huán)境方面,又分為微觀的家庭,中觀的小型社區(qū)(學校、鄰里等)和宏觀的社會大環(huán)境。原則是,“歸誰誰管”。 中觀層面,其實我們在選擇好的社區(qū)、好的學校時,就已經(jīng)在選擇好的環(huán)境;宏觀層面,社會要傳播“人都是有積極能量”的觀念,建立公平、公正、彼此善待的環(huán)境,并把青少年真正當成社會資源來看待。 在微觀層面,教育界有兩種觀點一直尚未定論,“共同培養(yǎng)”和“自然成長”,類似的概念還有“轉化”與“適應”:前者注重外在教育,比如,兩歲開始背唐詩、4歲開始學鋼琴;而后者注重尊重規(guī)律,孩子喜歡什么就讓他學什么。 “個人認為,所有家長都要智慧地處理轉化與適應的關系,一味適應或者一味轉化都不對。智力因素主要是適應,要尊重孩子基本的學習規(guī)律,不能拔苗助長;而非智力因素更多是轉化,比如進入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后,也要培養(yǎng)孩子的耐心、毅力等品質。” 在訪談的最后,田國秀說:“我們倡導社會用優(yōu)勢視角去看待青少年,看到他們的積極動機,這也與抗逆力的基本假設一致——每個人都有不竭的能量與生命力。我們相信,即使一時遇到問題,但最終的趨向是好的,孩子會積極陽光,家庭會和睦美滿,社會是有希望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