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縝求學 【原文】 縝少孤貧①,事母孝謹。年未弱冠,聞沛國劉瓛聚眾講說②,始往從之。卓越不群兒勤學,瓛甚奇之,親為之冠③。在瓛門下積年,去來歸家,恒芒屩布衣④,徒行于路。瓛門多車馬貴游縝在其門,聊無恥愧,既長,博通經(jīng)術(shù),尤精《三禮》⑤。性質(zhì)直,好危言高論⑥,不為士友所安;唯與外弟蕭琛相善⑦,琛名曰口辯,每服用縝簡詣⑧。 (選自《梁書·范縝傳》) 【注釋】 ①縝(zhěn):指范縝南朝唯物主義哲學家。 ②劉瓛(huán):南朝人,通博五經(jīng),世推為大儒。 ③冠:舉行冠禮。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表示已經(jīng)成人。 ④芒屩(juē):草鞋。 ⑤《三禮》:《儀禮》、《周禮》、《禮記》的合稱,為儒家經(jīng)典。 ⑥危言:激烈深刻而不顧忌諱之言。 ⑦蕭?。?76~512),南朝齊、梁時代學者。一作蕭璨。蘭陵(山東)人。字彥瑜。謚號“平子”。雅愛音樂、詩書及醇酒,能文且富辯才。受梁武帝所重用,晚年任金紫光祿大夫。因范縝著神滅論,否定因果輪回,故引起論爭。而蕭琛亦作難神滅論批判之,并闡揚其所持之佛陀觀。另著有漢書文符、齊梁拾遺文集。 ⑧簡詣:言語簡單,意思明了。 【譯文】 范縝少年時父親去世,很是貧困,侍奉母親孝順恭敬。二十歲以前,跟沛國劉瓛學習,劉瓛認為他與眾不同,親自為他舉行加冠禮(古代成年禮儀)。在劉瓛門下數(shù)年,總是穿草鞋布衣,步行于道路。劉瓛門下有許多乘車跨馬的貴族子弟,范縝處在他們中間,一點兒也不感到羞愧。長大以后,博通儒家經(jīng)典,尤其精于《三禮》。性格誠信直爽,喜歡直言不諱大發(fā)宏論,不被士流朋友們接受。只和表弟蕭琛友善,蕭琛也是有名的能言善辯者,但總是佩服范縝的言簡意深。 【資料】 范縝(450-510),字子真,南鄉(xiāng)舞陰(今河南泌陽羊冊鎮(zhèn)古城一帶)人,南朝齊梁時唯物主義和無神論者。 晉安北將軍范汪六世孫,祖父范璩之,曾任南朝宋中書侍郎。范縝初為寧蠻縣主簿,升遷為尚書殿中郎。南齊永明年間,為了進一步緩和南北局勢,齊武帝派范縝作為使者出使北魏,范縝的學識和能力受到北魏朝野的稱贊。 天監(jiān)六年(507)被召為中書郎。天監(jiān)六年他以驚人的勇氣著《神滅論》一文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薄靶握邿o知之稱,神者有知之名,知與無知,即事有異,神之與形,理不容一。”反對當時借助政權(quán)力量以勢壓人的佛學,證明物質(zhì)是實在的,精神是附生的。范縝的《神滅論》一出,“朝野喧嘩”,曹思文作《難神滅論》“秦穆公七日乃寤,并神游于帝所,帝賜之鈞天廣樂,此其形留而神逝者乎?!笔掕∽鳌峨y神滅論》引“杜伯關(guān)弓”、“伯有被介”故事駁之。 梁武帝蕭衍是一個信佛之人,作《敕答臣下神滅論》,命令他放棄觀點,不要論戰(zhàn)。組織僧俗六十多人發(fā)表文章對范縝進行圍攻,王琰則痛斥范縝:“嗚呼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靈所在?!狈犊b巧妙地回道:“嗚呼王子!知其先祖神靈所在,而不能殺身以從之?!?/P> 【故事】 千里拜師 南朝齊梁時有一位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無神論者叫范縝。范縝從小失去了爹娘,由哥嫂拉扯長大成人。他只在外邊讀了一點書,便失學回家挑起了生活的重擔??墒撬嗝纯释麑W到更多的知識??!白天,他一邊放牛,一邊看書;夜深人靜了,他仍要就著微弱的桐油燈光,堅持學習。 年復一年,他一天天成長起來,學識漸漸豐富,求知欲也更強烈了。他盼望能得到一位大學問家的指導和教誨,可生在這窮鄉(xiāng)僻壤,大學問家又在哪兒呢?有一天,他聽一位老人說,沛國的劉御是個大學問家,于是背上干糧,換了一件最整潔的衣服,告別家鄉(xiāng)和親人,日夜兼程趕往沛國。 這一天,范縝終于來到劉御門下。到劉家的當天就擔水、劈柴,見啥做啥,一有空就蹲在地上看書。劉老師見這小孩還算勤勞好學,便收下他做了學生。 范縝在劉御門下,半夜起床讀書,天一亮就搶著做雜務(wù)活,上午聽老師講學,中午、下午又自動找活干,晚上學習常熬到深夜。一有不懂的地方就虛心向老師請教。起初他盡提那些老師不屑于回答的問題,慢慢的,他的知識增長了,提的問題竟時常把老師難住。原來看不起他的同學也不得不向他請教了。劉老師對他更是倍加贊賞,為有這樣一位優(yōu)秀的學生而自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