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林心意拳是修內兼外或者說是內外兼修的健身套路,據傳使北魏時代少林寺最早的武僧稠禪師所創(chuàng),原只有六式,后有嫡系門徒子升發(fā)展到10式,到宋元時期,經注明的武術大師覺遠和白玉峰等加以補充完善、擬定為45式。 心意拳的特點是以意領氣,有氣摧力,意與心合,氣與力合,三合歸結一動,動則氣從丹田而發(fā),發(fā)出無不應變。亦稱智與技合,方可百戰(zhàn)百殆矣。 心意拳的技法也在發(fā)展中演變,初僅用意,漸轉輕彈、柔剛,亦稱柔,漸轉為剛,剛中仍兼柔,亦稱剛柔相濟,而偏于柔。
動作順序 老虎出林 流星趕月 金雞獨立 猴子甩雞 老虎出林 玩童拍雀 泰山壓頂 流星趕月 鴻雁展翅 泰山壓頂 追風相連 天王托塔 泰山壓頂 紫燕斜飛 回頭望月 枯樹盤根 老虎出林 鳳凰展翼 流星趕月 鴻雁展翅 湖邊撒網 童子拜觀音 收勢 (24)老虎出林:抬右腳向上彈踢;同時兩拳變掌,向前右左往外拍打右腳內側(響亮)。目視右腳。 (25)流星趕月:右腳向后落一步,兩腳碾地,體向右轉180度,成右弓步;同時兩掌變拳,右拳向前沖擊,拳心向下,左拳屈肘抱于胸前,拳心向里,目視右拳。 接上動作,抬左腳向前上一步,使兩腿成左弓步;同時左拳由后向前沖擊,拳心向下,右拳向外撩打,然后屈肘抱于腰間,目視左拳。 接上式,右腳前上成右弓步;同時右拳由后向前沖擊,拳心向下,左拳向外撩打,然后抱于腰間,目視右拳。 (26)金雞獨立:右腳不動,抬左腿向前提膝;同時兩拳變掌,由兩側向胸前右側插前抖掌,兩掌心向外,掌指向上,目視左側。 (27)猴子甩雞:左腳向左落一步,抬右腳移于左腳前外側一步,使兩腿成插步;同時兩掌向左抓,然后由左向右下方甩,掌心向后,目視右側。 (28)老虎出林:兩腳碾地,體左轉90度,抬右腿向前向上彈踢;同時出右掌向前拍打右腳(響亮),左掌向外撩打,然后變拳,抱于腰間,拳心向下,目視右手。 (29)玩童拍雀:右腳下落前方一步,兩腳碾地,體向左轉90度,兩腿屈膝成馬步;同時左拳變掌,與右掌由上向左側拍擊,掌心向下,目視左手。 (30)金雞獨立:以左腳為軸,抬右腳(體左轉180度)提膝;同時兩掌隨身向胸前插,前臂推擊,掌心向前,掌指向上,目視右側。 (31)泰山壓頂:右腳向右側落一步,兩腳碾地,體右轉90度,成右弓步;同時兩掌變拳,右拳向前微上方沖擊,拳心向里,左拳屈肘抱于腰間,目視右拳。
(32)流星趕月:抬左腳前上沖左弓步;同時左拳由后向前沖擊,拳心向下,右拳屈肘抱于腰間,目視左拳。
接上動作,抬右腳前上成右弓步;同時右拳由后向前沖擊,拳心向下,左拳屈肘抱于胸前,目視右拳。
(33)鴻雁展翅:兩腳碾地,體右轉90度,兩腿全蹲成歇步;同時兩拳變掌,經胸前向兩側展臂撩手,掌心向下,目視右側。
(34)泰山壓頂:起身,右腳向右移一步,兩腳碾地,體右轉90度,成右弓步;同時兩掌變拳,右拳向前滾臂沖擊,拳心向里,左拳向內屈肘,抱于腹間,目視右拳。
(35)追風相連:左腳前上成左弓步;同時兩拳由后向前沖擊,拳心向下,目視兩拳。
(36)鴻雁展翅:抬右腳向前上半步成右虛步,同時兩拳變掌,在胸前環(huán)弧,然后由下向前上方托出,掌心向上,端于腹左側,目視右手。
(37)泰山壓頂:右腳踏實,先抬左腳后抬右腳向前跳步;同時兩手向右側滾臂插手。
左腳落右腳右側,體右轉90度,成左弓步;左拳由后向前上方沖擊,右拳向內屈肘抱于腰間,目視左拳。
(38)紫燕斜飛:右腳向前上一步,右腳碾地,體右轉90度,抬左腿提膝;同時兩拳變掌,在胸前環(huán)弧,然后右手向右側上方展臂穿出,掌心向上,左掌向左后方斜臂撩掌,上體向右稍斜,目視右手。
(39)回頭望月:左腳下落于右腳前外側一步,抬右腳向右移一步,成右弓步;同時右掌變拳,由外向內屈肘抖拳,高與耳平,拳心向前,左掌憂外向內畫弧,然后變拳,向左側下方栽擊,拳心向后,上體向右傾斜,目視左側。
(40)枯樹盤根:兩腳碾地,體向右轉180度,兩腿全蹲,使兩腿成歇步;同時兩拳隨身由外向內屈肘插前臂橫擊,拳心向上,目視前方。
(41)老虎出林:左腳向左移一步,兩腳碾地,體左轉90度,抬右腳向前彈踢,同時兩拳變掌,向前由左往右拍擊右腳內側,目視兩手。
(42)鳳凰展翼:右腳下落左腳前一步,抬左腳前上成左弓步;同時兩掌變拳,右拳由前向后展臂撩打,左拳由外向內再向外展臂撩擊,目視左側。
(43)流星趕月:抬左腳向前跳步轉身,兩拳隨身向前撩打,目視兩拳。
接上式,左腳隨身右轉后落地,右腳落左腳前,使兩腿成右弓步;同時右拳由后向前沖擊,拳心向下,左拳向內屈肘抱于腰間,目視右拳。
接上式,左腳前上成左弓步;同時左拳由后向前沖擊,拳心向下,右拳向內屈肘抱于腰間,目視左拳。
(44)鴻雁展翅:右腳上前上一步,兩腳碾地,體左轉90度,兩腿成并步;同時兩拳變掌,向兩側展臂推掌,掌心向外,目視前方。
(45)湖邊撒網:抬右腳向右移開半步,兩腳碾地,體右轉90度,左腳向前上半步,使兩腿成虛步;同時兩拳變掌,向前抓,然后下按,兩腿微蹲,目視右側。
(46)童子拜觀音:右腳向前上一步,兩腳碾地,體左轉90度;同時兩掌由外向內屈肘在胸前合掌,兩掌心相對,掌指向上,目視前方。
收勢:收左腳與右腳成并步,同時兩掌向下向外再向上往內下方畫弧,兩垂臂,掌附大腿外側,掌心向內,身胸挺直,目視前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