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課文教而非教課文 在語文課堂上,我們很多老師說的是家常話,課堂語言缺乏術語。沒有專業(yè)的語言,沒有語文的語言、文化的語言、文學的語言,對學生的滲透就會不到位。久而久之,學生就沒有知識積累,特別是沒有文學方法的濡染。這對學生的語感發(fā)展是非常不利的。語感首先決定于知識,沒有知識就沒有語感。比如說寫景抒情、托物言志,這都是術語,但是學生一旦掌握了這些知識,就能夠敏銳地觀察課文里的相關內(nèi)容,語感就會表現(xiàn)出來。 課堂教學設計非常講究課文的研讀,甚至可以說,每一篇課文的教學,老師都應該有十萬字乃至幾十萬字的背景資料來支撐,包括老師對課文解讀所寫出的理解文字。教學設計的基本要求講究教學思路條理清楚、要點分明、角度精致、活動多變,這樣語文課堂教學就會順利,就能落實到位。關鍵在于課堂上學生的實踐活動。語文老師要利用課文組織教學活動,而不是就文解文。學生到學校是來練本領的,不是被老師牽著鼻子了解一篇文章細節(jié)性的內(nèi)容的。實踐活動不是老師零敲碎打提問的活動,那樣的活動基本上沒有難度。要讓學生自己動手、動口、動腦,時時關注能力訓練,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要想到讓學生有訓練的可能,并且設計出適合學生活動的細節(jié)。要精心考慮學生的知識積累,每一個課時、每一堂課都要考慮到,讓學生有豐厚的、真實的收獲。不是一篇課文讀過去、問過去就算了,要通過語文活動的訓練,把語文教學落實到學生的收獲上。 要強調當堂訓練,語文課一定要真教實練,少一些花哨的東西,少一些假動作。課文不是被用來時時提問的,任何課文都需要利用,以訓練學生的讀寫能力。守住這個規(guī)矩,才能把語文課教好,不管是名師還是一般入門的老師。我們可以用這條規(guī)矩來衡量語文老師教課的水平高低。 有一篇文章叫《新型玻璃》,怎樣組織這篇文章的教學呢?這樣的課文不值得學生細致地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重在訓練實踐概說文意的方法。老師說第一句,讓學生跟著說。這篇文章介紹了夾絲網(wǎng)防盜玻璃,學生就跟著說介紹了夾絲玻璃、吸音玻璃、吸熱玻璃,等等。這樣說下來,再作筆記。這就叫作提取關鍵詞概說文意。這個環(huán)節(jié)8分鐘足夠,利用課文訓練學生概說文意的能力。因此,教學理念站位的高度能夠非??茖W地、明智地影響我們的課堂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 沒有教學思路的切分,課堂就是一直灌下來,完全沒有學生占有較長時間的活動設計。課堂教學中無用的話太多,很多老師都是在碎問碎答,大大浪費學生的時間。一般而言,不成功的課都缺少三個重點:缺少語言學用,缺少精讀能力的訓練,缺少字詞滲透的教育,而這恰巧是語文的靈魂。 很多語文老師教學時沒有深入到課文的任何一個片段或者任何一個需要品析的點上,這是需要深刻反思的。語文老師要學會用課文的知識點來組織語文教學。 還有一個致命的問題,課堂活動中始終是學生單個對話,而且會有專家稱贊說,這個班的學生很活躍。一節(jié)課有50個學生發(fā)言,辯證地看,始終組織學生單個對話,流失了大量的時間。我們的教學常常沒有動筆的要求,沒有讓學生積累的意識。只要在這方面稍微進步一點,學生的收益就會大大提高。單個對話在課堂上要有限制,單個對話時間太長,教學節(jié)奏就有問題,大量的學生都會在一個平面的知識點上運行。 總之,要攻克阻擋教學技能提升的關隘,第一,要練高強的研讀文本的本領;第二,要利用教學資源設計學生的課堂訓練活動;第三,要精于三項內(nèi)容的教學——語言學用、能力訓練、知識滲透的教學;第四,要改變教學思維的模式,運用板塊式或者相當于板塊式的教學結構來組織活動,運用主問題的手法讓學生有時間參與活動;第五,要克制教學中的一切碎問與碎讀,回避貧俗手法。 以上這些提煉出的高標準的技術要求,使我們能夠有一個理性的思考,來改變陳舊的教學習慣或者手法,變教學課文為利用課文,變輕慢語言教學為著力語言學用,變課堂上的泛泛感受為對學生的精讀訓練,變碎問碎答為整體實踐活動,變教學思路不清晰、教學目標不明確為板塊思路,變讀過、問過為積累豐富,變只讀不寫為讀寫結合,從而實現(xiàn)變貧俗手法為高雅教學。 (本文根據(jù)余映潮在真語文天津站中學專場活動中的講座錄音整理而成,有刪改) 作者:余映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