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敘事教育法在教育者工作方法研究層面的兩個劃分: 敘事教育法,這個名詞可以拆分為,敘、事、教、育、法五個單字,針對每一個單字,又可以組詞為,敘述、故事、教化、育人、方法五個詞組,再把這五個詞組聯(lián)合起來就可以構(gòu)成對敘事教育法的定義:通過敘述故事來達到教化育人的方法。 教育者的主要職責為:幫助學習者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經(jīng)常性地開展談心活動,引導學習者養(yǎng)成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yōu)良品格,增強學習者克服困難、經(jīng)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習者處理好學習成才、擇業(yè)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體問題,提高思想認識和精神境界。 在將敘述的主體區(qū)分為教育者和學習者兩個方面的前提下,綜合兩者,可將敘事教育法在教育者工作方法研究層面定義為:教育者通過自主敘述故事或者通過學習者自主敘述故事來達到教化學習者,使之能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養(yǎng)成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yōu)良品格,增強學習者克服困難、經(jīng)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幫助學習者處理好學習成才、擇業(yè)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體問題,提高其思想認識和精神境界的方法。 基于兩個劃分,教育者應用敘事教育法教育學習者的步驟。 (一)以教育者為敘述主體,應用敘事教育法教育學習者的步驟。  1,深刻了解學習者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2,清楚的認知每一種問題背后可能的產(chǎn)生緣由,并將其歸類處理;     3,針對歸類處理之后的問題背后可能的產(chǎn)生緣由,學習并積累相應的解決理論;     4,根據(jù)解決問題的理論,選擇典型的人物、事件、書籍、電影等作為理論的載體; 5,針對具體的個體問題或群體問題,在先深入了解個體差異或群體差異的前提下,將其與相應的歸類掛鉤,然后把解決問題的理論載體與個體或者群體分享,并引導其思考,從而達到解決具體問題的效果。 此步驟背后的邏輯,以及此方法的優(yōu)點和不足。 作為敘述主體的教育者,承擔著敘述故事和引導故事產(chǎn)生預期效果的主要職責。此職責要求教育者對學習者可能會面臨的種種問題有深刻的認識,而且要求其能夠針對每一種問題提供相應的解決理論,且對每一種理論要有豐富的理論載體素材積累,并能夠通過足夠吸引人的語言把素材分享給具有相應問題的個體或群體,使之能夠在通過對素材了解之后找到解決自己所面臨的問題方法。這種要求對于教育者的綜合素質(zhì)有極高的要求。但如果能夠匯聚群力,出版解決學習者可能面臨的問題的指導手冊,以供教育者有選擇性的挑選,那么就能夠使教育者的工作壓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舒緩,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育者的工作效率。不過由于教育者在解決問題上處于主宰地位,所以在個體問題或群體問題與所提供的問題歸類差異較大時便不太利于問題的有效解決,且因為此方法針對的對象是某一些具體的個體問題或群體問題,雖然解決相應問題見效快、效率高,但是對那些未能提供解決方案的其它問題可能并不見效,且學習者并未被教予解決其它問題的思維或方法,因此可能會導致教育者的工作量較大,重復度較高的結(jié)果。 (二)以學習者為敘述主體,應用敘事教育法教育學習者的步驟。 1,教育者專心的傾聽學習者對所面臨問題的傾訴。教育者應該認真的看待并接受這些傾訴,同時假設這樣的問題并不是學習者唯一、全部的問題。在傾訴接近尾聲或者學習者傾訴自然停頓時,教育者要通過問話的形式為學習者厘清問題的來龍去脈,并 鼓勵學習者深層次的挖掘可能潛藏在問題背后的原因。通過給予回應,得到能夠作為彼此解決問題的基礎素材; 2,在學習者傾訴完畢后,教育者邀請學習者對其問題來一個具有限制性的問題歸類命名處理。如果學習者無法自主完成此步驟,教育者可以給予適當?shù)倪x項以供學習者進行選擇。原命名要一直持續(xù)到可以找到更為精確、貼切的詞來取代原命名為止。通過這樣的方法能夠協(xié)助學習者對問題保持聚焦和明確的狀態(tài),并促使其能夠通過命名的過程給予問 題一個明確的定義,來增加其對問題的控制感和促進問題的外化; 3,教育者運用適當?shù)恼Z言使學習者意識到其只是被問題所影響的人而并非其本身就是一個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協(xié)助學習者將自我認同和問題分開,并使之了解問題來自于環(huán)境或者人際互動的過程,而非其心理或者人格有問題; 4,教育者根據(jù)學習者對問題的命名,找準造成此問題的外部原因,并分析這些原因是怎樣一步一步的影響學習者,并最終造成問題的產(chǎn)生。學習者有時候會將外界環(huán)境所造成的壓力和不公正解讀為個人的失敗、缺陷或是錯誤,這樣的歸因方式不利于協(xié)助學習者從內(nèi)化的自責或罪惡感中解脫出來,唯有幫學習者把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外界環(huán)境存在缺陷,而這些缺陷又會影響到他們的思維和行為上來才能有助于問題的最終解決; 5,教育者通過詢問學習者是否記得自己曾經(jīng)處理過與此類似的問題,并取得過不錯的效果的方式把學習者的注意力再次引到其他事情上,讓學習者能夠暫時放下正面臨的問題所帶來的痛苦,而轉(zhuǎn)移到因曾經(jīng)成功解決過問題而帶來的歡樂上來; 6,教育者通過不斷提問的方式,使學習者能夠不斷的增強對已處理過的問題以及與此類似的問題的認識,并讓對方了解此類問題與其現(xiàn)在正面臨的問題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以幫助其意識到兩者之間是存在聯(lián)系的,在使其對已往經(jīng)驗進行更為豐富的理解,對其生命中已發(fā)生的故事有更深刻認識的同時,重新構(gòu)建學習者的自我認同; 7,教育者通過適當?shù)氖侄我龑W習者看待此類問題的看法,使學習者明白:問題能夠?qū)€人的生活產(chǎn)生影響,個人也能夠?qū)栴}產(chǎn)生同樣的影響力。并幫助其探索不同的解決途徑可能對行動造成的結(jié)果; 8,教育者通過適當?shù)姆椒▍f(xié)助學習者確定解決問題的途徑,并使之能夠積極的采取行動來解決當前所面臨的問題; 9,教育者通過一定方式觀察學習者的行動效果,必要時,還可提供相應的幫助或建議; 10,待學習者的行動取得一定效果之后,邀請該學習者以及與該學習者關系比較密切的朋友一起回顧自行動以來,該學習者的成長變化。讓該學習者能夠在看到自己的成長變化與得到來自身邊的朋友的認可之后找到自信,以幫助其找到處理生活中下一個問題的勇氣; 11,鼓勵學習者采用適當?shù)姆椒ò汛舜涡袆佑涗浵聛?,并運用其背后的思維嘗試著去解決生活中的其他問題,且嘗試著和身邊的人分享這種經(jīng)驗。在不斷的嘗試中可以幫助學習者塑造一種自我解決問題的思維,在不斷的分享中則能夠幫助其不斷的加強對這種思維的理解也有助于這種思維的傳播; 12,鼓勵學習者在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多的博覽群書,認識生活,思考人生,提升其對生活和人生的認識和了解。 此步驟背后的邏輯,以及此方法的優(yōu)點和不足。在這種方法中,學習者是敘述的主體,教育者只是起一個引導學習者思維方向的角色。因此對教育者的要求并不如上一種方法中的那么高,只需教育者能夠很好地引導學習者進行自主思考即可。此方法主要是針對個體問題提供一個徹底的解決方法,不太適用于群體問題的解決。且用時較長,見效慢,不利于對突發(fā)事件的解決。但是因其側(cè)重于學習者自己主動去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所以有助于學習者養(yǎng)成自主解決問題的習慣,不僅能使得其當前問題能夠得到徹底的解決,且能夠幫助其找到解決生活中其他問題的方法。這更有助于個體的成長、成才。且此方法中存在學習者與其身邊朋友分享成長經(jīng)驗一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已接受此方法的學習者幫助其身邊的學習者了解、認識、運用此方法,從而產(chǎn)生連帶效應,使更多的學習者都能夠自主的解決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 | 
|  | 
來自: 司馬懷中如是說 > 《專業(yè)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