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的金秋十月,是太行山的豐收季,是太行山最適宜的季節(jié),漫山的金黃色和紅色很壯觀,太行山脈的涉縣劉家莊是個有著2000多年的柿子栽培歷史,常年產(chǎn)量2000-3000萬斤。這里的符山綿柿在國內(nèi)外市場上享有較高的榮譽。但采柿子、處理柿子很費工夫,一天摘不了幾百斤,不如打工掙錢多,因此大部分都是留守老人和婦女做這些。圖為:村民正在將夾好的柿子掛在架子上晾曬。 張大爺今年七十多歲,這是他小兒子的兩個孩子,小兒子夫妻倆在城里打工,每天很早出去很晚才能回來,因此孫子和孫女就和自己在山里。張大爺說,兩個孩子很懂事,我們收一天的柿子,倆孩子就和我在這里待一整天,還幫我遞柿子,學(xué)著夾柿子。 兩歲多的小孫女不好意思的面對著鏡頭。 山里的柿子做柿餅都是天然晾曬的,李大姐說盡量選取選果大,果頂平或稍突起的,含糖量高,無核或少核的品種,這樣制作出來的柿餅才更好吃,然后將帶有拐把的柿子逐個夾在松散的繩子上,按大小分別掛在架上晾曬,并經(jīng)常翻動。 村民正在將柿子夾在繩子上掛在架上晾曬。秦大姐和我們說,柿餅的營養(yǎng)很豐富,含糖量高,還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柿果曬干后與雜糧混合磨成的面香甜可口,山里的人老愛吃了。 村民正在將柿子夾在繩子上掛在架上晾曬。 村民正在將柿子夾在繩子上掛在架上晾曬。 村民正在將柿子夾在繩子上掛在架上晾曬。 全部掛上后,要把架子上的柿子整體檢查一遍,每隔三四天要翻動一次。 村民仔細(xì)的篩選,將柿子夾好后掛在架子上。  村民認(rèn)真的夾柿子,后面是一架一架掛滿的柿子。  張大爺說,架子掛滿后,一部分柿子他就平鋪晾在自己家房頂。柿餅并不賺什么錢,但是給我們這些留守老人和婦女多了一些收入和事情做,而且很多人還是喜歡吃這種老手藝傳統(tǒng)晾曬的柿餅,口感更醇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