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獲嘉縣地處中國經濟地理的中心部位。她地處中原,區(qū)位優(yōu)越,北距首都北京600公里,南距省會鄭州50公里,東至市政府新鄉(xiāng)14公里,西鄰煤城焦作40公里。60分鐘可抵達新鄭國際機場。交通便利,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京廣鐵路、石太鐵路貫穿全縣,濟東高速穿境而過,薄口公路直通107國道。北距首都北京600公里,東距京珠高速20公里,南距鄭州國際機場80公里。獲嘉縣 位于中原城市群“豫北工業(yè)走廊”中部,是鄭州、新鄉(xiāng)、焦作三地接點城市,既是山西能源外運的“門戶”,又是東南沿海技術資金及輕工產品流向西北的“轉運點”。全國南北鐵路大動脈京廣線、晉煤外運主要通道石太線南北平行橫穿而過,縱橫貫通。107國道毗鄰縣境,308省道、長濟高速、汲詹、薄口四條省級公路縱橫交織,構成了全縣公路的大框,縣鄉(xiāng)公路密布其間成為工農業(yè)架生產和商貿的重要通道,五座跨鐵路立交橋已為獲嘉的發(fā)展拉開了框架。還有新鄉(xiāng)機場搬遷已經搬遷到獲嘉縣。 獲嘉縣隸屬于新鄉(xiāng)市,縣域面積470平方公里,下轄8鎮(zhèn)3鄉(xiāng):獲嘉城關鎮(zhèn)、照鏡鎮(zhèn)、黃堤鎮(zhèn)、中和鎮(zhèn)、徐營鎮(zhèn)、馮莊鎮(zhèn)、亢村鎮(zhèn)、史莊鎮(zhèn)3個鄉(xiāng):位莊鄉(xiāng)、大新莊鄉(xiāng)、太山鄉(xiāng)。共219個行政村,43萬人。縣城規(guī)劃面積24平方公里,建成區(qū)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萬。 獲嘉城關鎮(zhèn) 代碼:410724100 ,轄1個居委會、10個村委會: 照境鎮(zhèn) 代碼:410724101 ,轄17個村委會: 黃堤鎮(zhèn) 代碼:410724102 ,轄11個村委會: 獲嘉縣 本數(shù)據(jù)來源于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shù)據(jù)為準。 中和鎮(zhèn) 代碼:410724103 ,轄14個村委會: 徐營鎮(zhèn)代碼:410724104 ,轄25個村委會: 馮莊鎮(zhèn) 代碼:410724105 ,轄23個村委會: 亢村鎮(zhèn) 代碼:410724106 ,轄23個村委會: 史莊鎮(zhèn) 代碼:410724107 ,轄26個村委會: 位莊鄉(xiāng) 代碼:410724200 ,轄14個村委會: 大新莊鄉(xiāng) 代碼:410724203 ,轄24個村委會: 太山鄉(xiāng) 代碼:410724204 ,轄26個村委會: 獲嘉 西工區(qū)管理委員會代碼:410724560 ,管理1個社區(qū)、3個村委會: 全縣有漢、回、蒙古、滿、藏、俄羅斯、黎、錫伯、布依、彝、苗、土家、白、朝鮮、維吾爾、毛南、壯、土等18個民族,總人口382688人。其中男性193344人,占總人口50.52%,女性189344人,占總人口49.48%。男女性別比為102.9∶100。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56‰。城鎮(zhèn)人口47357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2%。 2005年,獲嘉縣鄉(xiāng)鎮(zhèn)區(qū)劃調整:撤銷丁村鄉(xiāng),將其行政區(qū)域劃歸太山鄉(xiāng)管轄,太山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張巨鄉(xiāng),將其行政區(qū)域劃歸史莊鎮(zhèn)管轄,史莊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大呈鄉(xiāng),將其行政區(qū)域劃歸大新莊鄉(xiāng)管轄,大新莊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為北務村。 地理氣候海拔高度在 74.2 -87.5 米之間.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1986-2004 年年均氣溫 14.6°C ,年均無 霜期 221.2 天, 年均降雨量 557.2 毫米, 年均降雪日 14.1 天, 年均日照 2058.4 小時 獲嘉歷史 傳說時代(約公元前2070年以前)人們生存的地球形成于46億年以前,之后的10億年內陸球上有了生命。800余萬年前,人類直接的祖先——臘瑪古猿誕生。170萬年前,中國最早的人類——元謀人誕生。80萬年前,境內有人類活動,且已開始直立行走。50萬年前,境內人們已經懂得制作簡單的生產工具。10萬年前,境內人們完成了向智人的過渡,逐漸由猿人向現(xiàn)代人進化。 石器時代,境內人們打制的石器由簡單、粗大向規(guī)整、細小發(fā)展,種類也不斷增多,學會了取火、用火,開始使用犁耕技術,農作物的品種和產量均大有增加。約從公元前(以下簡稱為前)6000年開始,境內的農耕、畜牧比漁、獵、采擷變得更為重要,從東張巨、大清、羊二莊等地龍山文化遺址發(fā)掘的灰坑、土坑墓、紅燒土和大量陶片、石器,表明當時社會已走向新的文明。前2600~前2070年,三皇五帝時代中的神農炎帝為發(fā)明醫(yī)藥而遍嘗百草,在境內留有他的足跡,后人為紀念他,在今馮莊鎮(zhèn)新安屯村的西北隅建有“神農廟”(現(xiàn)新安屯村存有故址和殘碑一通)。 夏朝(約前2070~前1600) 縣境,屬夏部落管理。境內人民積極參與治理為害多年的洪水(蘇章營村,今存有群眾為紀念堯舜禹在此治水有功而建的“堯舜禹三元宮”,今名“堯舜禹紀念館”)。全國分為兗、冀、青、徐、豫、荊、揚、雍、梁共九州,縣境屬冀州,稱寧邑。 商朝(前1600~前1046) 前1600年,商建立,縣境稱寧邑,屬冀州。從境內東張巨遺址發(fā)掘的石斧、石鏟、帶齒蚌鐮、骨簪、骨錐、大鹿角、動物牙齒化石等文物來看,當時境內的社會生產力和生活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前1046年初,周武王姬發(fā)懷抱其父文王木主,率領八百諸侯在孟津北面渡過黃河來到境域(當時的寧邑,今獲嘉縣)。不料恰遇“天降大雨”且“三日不休”,儒雅相父(姜子牙)說這是“天潤我軍”,武王遂命令全軍駐兵于寧邑“修兵練武”,為滅商作準備。在大戰(zhàn)前夕,周武王率領八百諸侯在今縣城東北2.5公里處讓士兵積土成丘(即今天的“同盟山遺址”,屬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丘上設壇盟誓,為“牧野大戰(zhàn)”取得全面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歷史上稱此丘為中華第一壇,后人稱此丘為“同盟山”,并在山上修建武王廟,以示紀念,此廟為周朝第一廟(全國唯一)。前1046年2月5日,周武王親率佩甲之士4.5萬人、敢死隊3000人,并與早已跟武王結成聯(lián)盟的其他封國軍隊相配合,在殷都的郊外牧野與紂王的軍隊展開了生死大決戰(zhàn)。 西周(前1046~前771) 西周建立之初(前1045~前1041),周武王為紀念在“寧”修兵練武,遂更“寧”為“修武”,封紂王的兒子武庚于殷,并把其分管區(qū)域設為邶、衛(wèi)、鄘三個小諸侯國,分別由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治理,以監(jiān)視武庚(史稱“三監(jiān)”),境域屬鄘國,后屬凡國。前1038年,“三監(jiān)叛亂”被平后,遂撤“三監(jiān)”并為衛(wèi),封武王弟康叔為衛(wèi)侯,境域屬衛(wèi)國。前1035年,周朝進入“成康之治”的強盛時期,境域內政治、經濟得到快速發(fā)展,當?shù)孛耖g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產生了大量的歌謠并且廣為流傳,以致于到了春秋能吸引大圣人孔子游歷衛(wèi)地,并將流傳于此地的部分民歌、民謠收集編入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其中《鄘風》篇中的詩歌就直接產生于境域廣大地區(qū)的民間。前841年,各諸侯國推舉共國(今輝縣市)國君共伯姬和代理朝政,史稱“共和元年”,境內開始使用確切紀年。前827年后的“宣王中興”時期,施行“不藉千畝”,廢除藉田典禮,境內農業(yè)得到發(fā)展,冶銅和銅制器具在境域先后出現(xiàn)。 東周(前770~前221) 東周分“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春秋初,境域稱寧邑,屬衛(wèi)國。衛(wèi)武公(衛(wèi)康叔10世孫)任衛(wèi)國的國君時期(前770~前757),將其子季亹(為寧姓的受姓始祖,張巨鄉(xiāng)李村東北角有季亹墓,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封到境域內的邑治(今徐營鎮(zhèn)宣陽驛村),食采于寧。前651年,齊桓公召集諸侯于蔡丘(今蘭考、民權之間),制定修筑黃河堤防盟約,由武陟經獲嘉、新鄉(xiāng)、延津到封丘的黃河堤防筑成(今縣境南部有其遺址,舊志稱其為古陽堤、太行堤,西自張堤村,經梁堤、固縣、古墻、忠義、亢村、劉固堤、郭堤、山頭王至李道堤出境)。前635年,周襄王“將陽樊、原、攢茅之田賜給晉文公,包括修武(今獲嘉),通稱南陽(今南陽屯村有其遺址),屬晉國。楚國有個大夫叫伯賁,因犯罪被殺,其子賁皇逃到晉國,晉國國君就把晉的南部苗邑(即世傳的“苗莊王城”,今張巨村西的齊州故城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封給賁皇作食邑,陳莊就是苗莊王的花園。前602年,黃河第一次南遷大改道。前507年,孔子的著名學生十哲之一——卜子夏,在時稱晉國南陽的南陽城出生。前498~前484年之間孔子在境域活動約五、六年之久,居住在衛(wèi)國賢大夫籧伯玉退隱時的居住地(今巨柏村)。當孔子在衛(wèi)國不能展其志,便帶其部分弟子從獲嘉出發(fā),順驛道沿黃河北岸到境南18公里處(今亢村),其弟子陳亢病卒于此,其村名遂改為亢村。前570年,晉大夫祁黃羊,任人唯賢,外舉不避仇,薦自己的仇人解狐任南陽令,境內傳為佳話。戰(zhàn)國前期,前403年,韓、趙、魏三國分晉,境域屬魏。期間,各諸侯國連年爭霸,最后出現(xiàn)“戰(zhàn)國七雄”,各國紛紛實行變法,富國強兵,壯大自身實力,推動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在思想文化上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前400年,卜子夏逝世,在世期間對《詩》、《書》、《易》、《禮》、《春秋》皆為之注疏,并為《詩》作序,在《禮》中著有“禮儀喪服”,與冉雍等合著《論語》一書。他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教育家,今鄧莊村有其陵墓,城內新華小學對面有其祠堂。春秋末期,寧氏族中寧贏、寧子、寧跪、寧靜、寧俞、寧相、寧殖、寧喜皆為大夫,寧戚則被齊桓公拜為相卿。前273年魏割南陽于秦,境域仍名南陽,屬秦國。 秦(前221~前206) 前221年,秦王朝廢除周代的分封制,代之以郡縣制,境域時稱修武縣,隸屬于三川郡(今洛陽市東北)衛(wèi)州(今衛(wèi)輝市)。前215年,秦王朝對戰(zhàn)國時期各國分管的黃河堤防進行統(tǒng)一治理,“決(疏)通川防,夷(鏟)去險陰”,境內的黃河堤被建成馳道。前214年,境內大量民工被秦王朝征發(fā)北疆去修筑萬里長城。 西漢(前206~25)劉邦繼承秦制,兼采周法,設司隸部,部統(tǒng)郡,郡統(tǒng)縣。前205年,境域修武縣,隸屬司隸部河內郡(今武陟西南)。前203年,項羽進兵成皋,劉邦與夏侯嬰渡過黃河向東逃到張耳、韓信的駐軍地小修武城(今齊州故城遺址)并在其西邊(今高廟村)設壇祭天。112年,南越(粵,今廣東省一帶)國相呂嘉叛亂,殺死漢使終軍、魏臣及南越王趙興和王太后,武帝遂調遣漢將路博德、楊仆率師五路去討伐呂嘉。次年,武帝東巡到汲縣的新中鄉(xiāng)(今新鄉(xiāng)縣西南張固城村),恰逢路博德平息叛亂并派人送來了叛相呂嘉的首級,武帝大悅,故取擒獲呂嘉之意,遂于新中鄉(xiāng)置縣建城,取名“獲嘉”,屬司隸部河內郡,割汲縣、修武兩縣部分屬之,是獲嘉稱縣的開始。 東漢(25—220) 25年,馮柱之子馮石繼承其母獲嘉長公主爵位,稱獲嘉侯,境內部分屬獲嘉侯國,部分屬修武縣,均隸屬于司隸校尉部河內郡。獲嘉侯國治所仍在張固城村,修武縣治所在今南陽故城遺址。期間,境內名人輩出:26年,衛(wèi)颯因政有名績,遷桂陽(今湖南郴州市)太守;149年,張歆任桓帝三公之首司徒;149年,張導任鉅鹿(治所在今河北平鄉(xiāng)西南)太守,因治水有功,當?shù)厝罕姙樗◤R并立“漳河神壇碑”(《水經注》上有載);蔡湛,“舉孝廉辭讓”,181年,任并州(治所在晉陽)刺史,掌握一州的軍政大權;184年,張延(張歆之子)任靈帝三公之一太尉。太山村在光武帝時屬邙山余脈,世傳為古北邙。自古道:“生長蘇杭,死葬北邙”,今太山村古墓隨處可見,出土的文物有空心磚(俗稱光武磚)、陶磚、陶罐等。 三國(220—280) 境域中的軍屯、民屯,給境內的農業(yè)生產帶來了生機。220年,境域隸屬魏國的司州(今洛陽)河內郡,仍名修武。黃初中期,河內郡析置朝歌郡(郡治在今淇縣),境域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朝郡。獲嘉縣仍在今新鄉(xiāng)縣張故城村,隸屬朝歌郡。其間域內有楊俊,任南陽太守(五品);張范胞弟張承,官拜議郎,后升職為伊闕(古關名,在今河南洛陽市南伊闕山上)都尉,胞弟張昭,當時也為儀郎。張范,張承弟兄二人是魏文帝曹丕“執(zhí)子孫禮,舉動必咨”的政界大紅人,為魏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兩晉(265—420) 265年,司馬炎對地方行政機構進行調整。266年,復置汲郡,境域仍名修武,隸屬司州(司隸校尉部通稱為司州,治所在洛陽)汲郡。獲嘉縣仍在今新鄉(xiāng)縣張固城村,也隸屬司州汲郡。武帝太康前,竹林七賢在域中活動頻繁,太康年間,七賢之一劉伶定居縣南亢村鎮(zhèn)東劉固堤村,是域內名吃饸饹條的創(chuàng)始人。370年,域內屬前燕。370年,前燕皇帝慕容暐使其弟藏,在獲嘉故城(今新鄉(xiāng)縣張固城村)東北筑新樂城(原新鄉(xiāng)縣老城)。晉末廢獲嘉縣,時獲嘉縣域屬時修武縣(今獲嘉縣),仍屬汲郡管轄。域內人楊覽,楊俊孫,任汝陰(郡名,治所在今安徽合肥縣)太守;楊沈,楊覽子,任散騎常侍;張攀,漢朝太尉張延之后,仕前燕慕容垂,先任御史中丞,后任兵部尚書。 南北朝(420—589) 境域屬北朝時的魏國。493年,域內開始實行改革官制、禁胡服、禁鮮卑語、改姓氏、改籍貫等一系列的漢化政策,有力地促進了民族大融合。499年,復置獲嘉縣,治所移至新樂城(今新鄉(xiāng)市內老新鄉(xiāng)縣城),治今新鄉(xiāng)縣,境域仍屬修武縣,統(tǒng)屬司州汲郡。526年,以地形分置北修武于清陽城(今修武縣五里源鄉(xiāng)李固村),境域為南修武,南修武縣治設在今徐營鎮(zhèn)宣陽驛村。534年,北魏分為東、西兩魏,獲嘉縣治今新鄉(xiāng)縣,境域名南修武縣,統(tǒng)屬東魏。550年,齊王高洋滅東魏,建北齊,獲嘉、修武皆屬之。556年,獲嘉縣治所由新樂城遷往共縣城(今輝縣市),境域仍名南修武。578年,以南修武置修武郡。獲嘉仍治共縣。期間域內佛教盛行,分為曹洞、臨濟、溈仰三宗,建寺、造塔、刻石成風,如“許和叔墓銘”碑、“部行造象記”碑、“李洪演造象”碑等均為當時高水準的石刻產物。 隋(581—618) 584年,域內廢修武郡,獲嘉縣治所從共縣城移到南修武城(即修武郡,今宣陽驛村),此為獲嘉縣治理今地的開始,隸屬冀州。586年,割出域內東部、汲縣西南部的部分屬地合在一起,取汲之“新中鄉(xiāng)”首尾兩字“新”、“鄉(xiāng)”作為縣名,縣治所設在新樂城內。596年,又在獲嘉縣設置殷州,轄獲嘉、新鄉(xiāng)、共縣、修武等縣。煬帝大業(yè)初廢殷州,保留獲嘉縣。607年,又改為郡、縣兩級,獲嘉縣屬河內郡。次年,域內被征出動大量民工開挖千里大運河的工程之一永濟渠(今縣北大沙河),主要利用沁水、丹水與衛(wèi)河、黃河相接,南通余杭(今杭州),北達涿郡(今北京)。獲嘉時為南北水陸交通要道,域內經濟、文化得到了廣泛的交流與發(fā)展。 唐(618—907) 619年,王世充囚李育德之兄厚德于獲嘉,厚德與其守將趙俊穎驅逐殷州刺史段大師,以城投降李世民,李世民命李厚德為殷州刺史。621年,地方設州、縣兩級,在獲嘉縣城內又設置殷州,轄獲嘉、修武、共縣、新鄉(xiāng)、武陟五個縣。全縣民戶均以100戶為一里,5里為一鄉(xiāng),4家為鄰,5家為保,并規(guī)定男女剛生下來為黃,4歲為小,16歲為中,21歲為丁,60歲為老。627年,殷州被廢,獲嘉縣屬懷州,隸河北道。630年,全國進行行政區(qū)劃,獲嘉縣城從宣陽驛村已搬遷至今獲嘉縣老城?!柏懹^之治”和“開元盛世”時期,縣城內始建的儒學宮。758年,大將郭子儀引兵自杏園渡(在縣西南屯街村一帶)渡過黃河,在獲嘉打敗了安太清。768年,歷史上杰出的散文家、詩人、哲學家韓愈出生在境域宣陽驛村(《中國人名大辭典》第1704頁第一欄“韓愈”條有載),村中有“韓愈故里”碑。晚唐著名愛情詩人李商隱,因其父李嗣時任獲嘉縣令,于812年生于獲嘉縣城。 宋(960—1279) 宋朝初,境域先屬河北路懷州。1026年,改屬河北路衛(wèi)州。1069年,全縣出動大量民工疏浚境內大沙河,使其與衛(wèi)河暢通,農業(yè)、水利和漕運事業(yè)進一步發(fā)達。太山村以皮薄、聲脆、味鮮的“四月八,鮮黃瓜”而著名,太山黃瓜也因此被定為北宋貢品,年年進京。元佑年間,在縣城西北隅重建儒學,教育、文化也有新的發(fā)展,象石佛、石柱、八面經幛等碑刻相繼面世。 元(1206—1368) 獲嘉隸屬于行中書省燕南河北道衛(wèi)輝路。境內水陸要道相繼修建驛站。1320年,廟學被修繕一新。境內蒙、漢居互遷,實行民族融合政策。獅子營可姓、陳孝張姓、大洛紂馮姓的始祖睿公,就是從遼寧省遼陽市軍屯于此的蒙古族。1337年,朝廷在縣境搜擄童男童女送往蒙古當奴婢。 明(1368—1644) 境域隸屬河南布政使司衛(wèi)輝府。軍事上屬寧山衛(wèi)西屯之前所和中所,轄域內18個百戶所。馮、夏、吳、李、張、石、陳、包、蔣、孟等10個百戶屬中所,楊、周、吳、閆、施、兩李、王等8個百戶屬前所。從1369年開始,在歷洪武、永樂兩朝長達48年的時間里,因軍遷或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移民而遷入縣域的有112個姓氏275個始遷祖,這些移民為醫(yī)治域內由戰(zhàn)爭留下的創(chuàng)傷做出了卓越貢獻。1370年,時任獲嘉縣令的熊邦基,招集遷民筑城建社,創(chuàng)學宮,建官署、郵傳,逾年功竣。1377年,獲嘉縣被撤銷,并入新鄉(xiāng)縣,三年后復置,仍隸屬河南布政使司衛(wèi)輝府。1440年,杜村社(今馮莊鎮(zhèn)古墻村)人汪仲誠捐麥1010石“用助賑饑”,皇帝特“賜敕獎諭”,“勞以羊酒,旌為義民,免本戶雜派差役四年”。1462年,黃河自獲嘉境南徙原武(今原陽縣)界。1466年,黃河泛濫,馮村人郭政“應詔罄所有輸官以濟饑”,時任獲嘉縣令的邢表,“奉旨征文勒石,旌表(郭政)為義民”。1482年,縣令吳裕,為政務寬和,勸農課桑,規(guī)劃學校,出俸金助教營建社學27處,為域內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明朝,全縣共出了17個進士,弘治到崇禎年間就占了15個,出現(xiàn)的祖孫進士、父子進士、兄弟進士堪為獲嘉歷史之最。1539年,武英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夏言隨嘉靖帝南巡,過縣南亢村驛,于渡河之日作《大河東去》詞一首(該詞刻碑立于今亢西村,碑尚存)。1596年,北京故宮中的乾清、坤寧兩宮遭火災,獲嘉籍人賀盛瑞以工部營繕司郎中身份,主持修建兩宮,招募鄉(xiāng)人中的大量工匠參與,為獲嘉建筑史譜寫了光輝的一頁。1603年,由彰德府同知管獲嘉縣事張?zhí)N道編次,教諭陳禹漠纂修的《獲嘉縣志》刊印出版(縣志辦存有影印本),為獲嘉縣存世最長的一部縣志。在明朝的276年間,曹昌、王胄孺、馮上知、賀盛瑞、岳凌霄、張可光、賀仲軾、馮兆麟、徐培植、王納忠等紛紛著書立說,縣檔案館現(xiàn)藏有賀仲軾的《約族俚言》、《廣儉約》、《祠堂四世位次議》、《耕余漫記》、《經史致曲》、《八卦余生》、《春秋歸義》、《冬官紀事》等八部,以《冬官紀事》最為珍貴。 清(1644—1911) 1645年,獲嘉隸屬河南省河北道衛(wèi)輝府。1659年,由知縣李玳校梓,郭猷吉、王政舉纂修的清朝第一部《獲嘉縣志》刊印。1684年,縣城城墻改為長方形的磚砌墻,周圍652丈,高2.5丈,寬1.25丈。同年,知縣馮大奇創(chuàng)義學3處。1686年,由賀振能、郭元暹纂修的清朝第二部《獲嘉縣志》刊印出版(縣志辦存影印本)。1703年,康熙帝出巡回京途經獲嘉,大悲院僧人超玉迎駕,深得康熙帝的歡心,遂敕封其為“大和尚”,賜其七言詩一首并書贈“行苦神秀”橫幅和“凈云寺”匾額。1727年,縣令壽致浦奉文疏浚丹河(又稱運糧河),當時煤炭、雜貨俱可由境內運至天津和塘沽,境內貿易繁榮,經濟發(fā)展迅速。1756年,由知縣吳喬齡修、浙人李棟纂的清朝第三部《獲嘉縣志》刊印成書(縣檔案館存有)。1823年,同山書院在縣城內建成。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全縣最大的私營商號“義盛長”由陳位莊陳恒書投資白銀6400兩,在天津、上海、武漢等大商埠均設有辦事處。冶煉、紡織、食品等手工業(yè)和商號、銀行不斷涌現(xiàn)。二十世紀初基督教、天主教先后傳入縣境。1903年,道(口)~清(化)鐵路修至縣境,東起李村,西至黃楝堤共17.6公里。(史莊鎮(zhèn))鄧莊人賀懷秀帶領域內大批工匠參加鐵路沿線站臺、票房等建筑物的施工。1906年,蘆(溝橋)~漢(口)鐵路全線通車,在縣城南三十里的郭堤村入境,至職王村出境共13公里。身受帝國主義和清政府雙重壓迫的全縣人民被迫舉起反抗和斗爭的大旗,以李占彪為首的獲嘉聯(lián)莊會在縣南登覺寺舉起義旗,反捐、反征夫、反派草料。捻軍與清地方武裝戰(zhàn)于縣南王井村、張堤村以及寺營、孝合、張莫、東彰儀、西彰儀等村。 中華民國(1912.1.1—1949.9.30) 1912年,縣級行政機關取消吏、戶、禮、兵、刑、工六房,隸屬河南省,下轄18社,為北洋軍閥政府統(tǒng)治區(qū)。次年設豫北道,又次年更名河北道,道治汲縣,獲嘉隸屬之。之后,全縣社會經濟發(fā)生劇烈變化,工商業(yè)達到迅猛發(fā)展,縣城以及亢村、中和兩鎮(zhèn)街巷的店鋪、商號、貨棧林立。文廟東壁文昌閣內的工藝局改為“平民工廠”,呂祖廟內創(chuàng)辦“大豫玻璃廠”,史莊泥瓦匠李德福創(chuàng)辦“公義順營造廠”,崇興寺兩側建立“農事試驗場”,賀道軾、張紹先等10數(shù)家集資3萬多(銀)元,在道清鐵路南開設的“泰和蛋廠”為當時獲嘉合股工業(yè)企業(yè)之最,在津、滬、漢各大商埠均設辦事處,生產的蛋清、蛋黃等產品遠銷德、日、意等國。 教育出現(xiàn)新局面,縣內32所城鄉(xiāng)學校改為國民小學,改勸學所為教育局;在文廟內創(chuàng)立以岳朝奎為校長的縣師范講習所,1931年,更其名為“縣立簡易師范學?!薄?944年,全縣最大的私立學校——凈云小學(后改名為光華中學)正式開學。1947年,全縣第一所私立中學寧南中學成立。 政治上,全縣人民積極抗擊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推翻壓迫,爭當國家主人。1925年,上?!拔遑Α睉K案的消息傳至縣境,全縣各級學校師生和各界愛國群眾紛紛起來抗議日、英帝國的暴行。同年,西張巨村人陳憲章在焦作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其為全縣第一個共產黨員。1926年,以陳子毅為組長的全縣第一個中共黨小組建立。之后反侵略、反壓迫、反封建的斗爭此起彼伏。劉青海夜襲山西陵川奪火鎮(zhèn)稅卡;廢除偶像,許多廟宇中的泥胎被拉倒;教師賀永圖組織縣立師范學校學生中的先進分子成立“讀書會”,走向社會抵制日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中國領土;學生徐捷等人在街頭書寫“打倒土豪劣紳時××!”的大幅標語,一時轟動全城。1937年, 中共新輝獲縣委成立。1944年,以劉西瑞為縣長的輝嘉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全縣人民對日本侵略軍進行了長達八年的抗戰(zhàn),對國民黨和土匪進行了三年的拉鋸戰(zhàn),直到1948年11月2日縣全境再獲解放,仍名獲嘉縣,屬華北人民政府太行行署四專區(qū)領導。中共獲嘉縣委和縣人民政府也遂即成立,對縣以下廢鄉(xiāng)、鎮(zhèn)、保、甲建制,改為區(qū)、村兩級,全縣設六個行政區(qū)。全縣人民除弊革新,移風易俗,同時開展了將近一年的肅匪反霸斗爭。1949年8月,獲嘉縣劃歸平原省新鄉(xiāng)專區(qū)管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10.1—1985.12.31)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境域仍名獲嘉縣,屬平原省新鄉(xiāng)專區(qū)。1950年,全縣改為五個區(qū),轄149個村。1952年11月撤銷平原省,劃歸河南省新鄉(xiāng)專區(qū),全縣建立64個小鄉(xiāng),是縣境有鄉(xiāng)級政權之始。1955年11月,全縣撤銷區(qū)建制,將64個小鄉(xiāng)劃為9個中心鄉(xiāng),兩個鎮(zhèn)。1956年9月,全縣劃為1個鎮(zhèn),12個鄉(xiāng),共轄98個農業(yè)合作社,236個村。1958年,全縣在240個農業(yè)合作社的基礎上,建立了10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1960年8月,撤銷獲嘉縣并入新鄉(xiāng)市。1961年10月,恢復獲嘉縣,仍屬新鄉(xiāng)專區(qū),轄1個鎮(zhèn),10個人民公社。1975年,由太山人民公社析置丁村人民公社,由中和人民公社析置大呈、張巨兩個人民公社。1983年12月鄉(xiāng)村體制改革,人民公社改為鄉(xiāng),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至1985年,全縣轄1個鎮(zhèn),13個鄉(xiāng),218個村,1369個村民小組。 1985年,全縣工農業(yè)總產值已達到17609萬元,比1949年的851萬元,增長了近20倍。36年間,經濟發(fā)展走過了曲折的歷程。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發(fā)展較快,工農業(yè)總產值年平均遞增率分別為16.5%和7.9%。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由于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泛濫,違背經濟客觀規(guī)律,生產力受到嚴重破壞,致使工農業(yè)總產值以13.8%的比率遞減。三年調整時期,獲嘉的經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工農業(yè)總產值又以39.2%的年平均率遞增。在第三、第四個五年計劃期間,工農業(yè)總產值年平均遞增率分別為8%和15.9%。第五、第六個五年計劃期間,工農業(yè)總產值分別以8%和9%的速度逐年遞增。1985年,全縣人均收入達到454.3元,為1949年人均收入37.6元的12倍。 全縣農業(y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36年間,先后建成人民勝利渠灌區(qū)和武嘉灌區(qū)兩大引黃工程的干、支、斗渠225條,總長297公里;打機井5931眼,配套5204眼;疏浚了境內大小排水河道,增強了抗災能力,有效灌溉面積達41.8萬畝,為總耕地面積的93.3%。糧食總產量1985年達到123460噸,比1949年的24000噸增長了4倍多;棉花總產量1985年達到5740噸,比1949年385噸增長了13.9倍;農業(yè)總產值1985年達到9208萬元,比1949年的833萬元增長了10倍。1985年,林木總株數(shù)為860萬株,林木覆蓋率達10.2%;全縣大牲畜為24524頭,生豬存欄43408頭,羊存欄7774只,家禽718221只。牛、羊、豬肉總產量達1840噸;禽蛋產量1350噸。 1979年后,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得到迅猛發(fā)展。1985年,企業(yè)總數(shù)為3876個,總產值15200萬元,純利潤2222萬元,上交國家稅金693萬元。全縣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已形成建筑、建材、運輸、造紙和機械加工制造等五大企業(yè)群體。其中建筑業(yè)最為興盛,共有企業(yè)104個,從業(yè)人員21300人,年收入3500萬元,成為獲嘉鄉(xiāng)村經濟的重要支柱。 工業(yè)生產發(fā)展迅速。1985年,工業(yè)企業(yè)已發(fā)展到374個,職工人數(shù)達21303人,已形成機械制造、化工、電器、建材、食品、棉織6個主要行業(yè)。工業(yè)總產值達15099萬元(包括村級工業(yè)產值6760萬元)為1949年的853倍。工業(yè)在農業(yè)總產值中的比重已由1949年的2.1%提高到62.2%。主要產品有“中原”牌小四輪拖拉機、TY—500型農用機動三輪車、碳酸氫銨、C41—75公斤空氣錘、“建設”牌瓦刀、六氟化硫斷路器、絲毛地毯等,暢銷全國各地,有的已躋入國際市場。 商業(yè)經濟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商業(yè)網點遍布全縣,從業(yè)人員達6772人。1985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8629萬元,是1949年289萬元的29.8倍。外貿年出口總值288萬元,糧食收購36760噸,棉花收購6270噸,油料征購折油530噸。 財政收入逐年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85年,全縣財政收入91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3元,職工年平均工資770元,城鄉(xiāng)居民儲蓄余額6429萬元。電視機、洗衣機、電風扇、收錄機等高中檔家用電器社會保有量在大幅度增加。 經濟的進步,促進了教育、科技、文化、體育、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教育質量不斷提高,1985年,全縣有小學168所,在校學生37049人,普通中學60所,在校學生18195人,僅1977~1985年的9年間,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就有1219名,是民國38年間大中專學生149人的8倍多。1978~1985年,共有49項科技成果獲得地、市級以上獎勵??h有豫劇團一個、電影放映單位115個,先后建立了文化館、圖書館、電影院、劇院、廣播站、新華書店等文化設施。體育運動也比較普及,尤以乒乓球活動最為突出??h鄉(xiāng)兩級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已發(fā)展到32個,有病床587張,傳染病已得到控制或基本控制。計劃生育工作也取得了較大成績。 2010年完成地區(qū)生產總值534535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7%。其中第一產業(yè)119971萬元,增長4.8%;第二產業(yè)291206萬元,增長9%;第三產業(yè)123358萬元,增長10.7%。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6560.8元,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707.4元,同比分別增長14%和12%;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19.39元,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544.87元,同比分別增長11.7%和14.7%。 全縣財政總收入完成24703.7萬元,增長13.3%,一般預算收入15808萬元,同比增長14.3%。財政一般預算支出80018萬元,同比增長19.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19.6億元。現(xiàn)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9.01億元,同比增長19.3%。 獲嘉縣煤化工基地 獲嘉縣煤化工基地被列入新鄉(xiāng)市“一谷五基地”規(guī)劃后,產業(yè)集聚區(qū)高度重視煤化工基地的建設發(fā)展,通過把煤化工定位為主導產業(yè)、高標準和高質量編制煤化工基地發(fā)展規(guī)劃等措施,積極引導產業(yè)集聚,力促煤化工基地做大做強,爭取到2015年成為百億元特色基地。 科學制定規(guī)劃,打造百億元基地。為確保煤化工基地建設科學、高效、快速發(fā)展,聘請了北京石油和化學工業(yè)規(guī)劃院對煤化工基地進行了整體規(guī)劃。煤化工基地將主要依托河南煤業(yè)化工集團和河南金天集團建設,大力發(fā)展甲醇、乙二醇和純堿產業(yè),使產業(yè)規(guī)模綜合生產能力達到年產化工產品570萬噸,成為新鄉(xiāng)市“十二五”期間重點工業(yè)基地。 規(guī)劃完成后,基地總投資規(guī)模將達到210億元,實現(xiàn)年工業(yè)總產值106億元,年工業(yè)增加值54.5億元,年利稅總額42.6億元,年利潤總額30.5億元,基地投資強度將達到4900萬元/公頃。煤化工基地內現(xiàn)有龍頭企業(yè)金天化工集團自2006年底入駐以來,共投入資金3億元進行技術改造,從原來10萬噸聯(lián)堿生產能力發(fā)展到目前40萬噸聯(lián)堿、40萬噸重質純堿和3萬噸三聚氰胺生產能力,截止11月份工業(yè)總產值累計達到50434萬元。重點企業(yè)河南煤化集團中新化工項目,總體規(guī)劃規(guī)模為年產甲醇60萬噸,項目總投資20億元,占地550畝,其中一期工程年產甲醇40萬噸。目前工程建設進展順利,累計完成投資12億元,所有長周期設備訂貨完畢,土建工程有序進行,地下管網全部完工,辦公樓主體、空分裝置和氣化裝置基礎框架完成,宿舍樓、機修車間、綜合倉庫、職工食堂等竣工驗收,將確保2010年項目順利竣工投產。二期工程年產20萬噸乙二醇項目已于11月26日進行奠基儀式。 樓村精細化工產業(yè)聚集區(qū) 樓村產業(yè)集聚區(qū)成立于2003年,經省發(fā)展計劃委員會批復,同意集約化發(fā)展。目前,集聚區(qū)已發(fā)展成為了一家高科技、特色化的專業(yè)集聚區(qū),具備了明顯的競爭優(yōu)勢: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集聚區(qū)位于中原城市群“新焦?jié)?strong>豫北工業(yè)走廊”中部,距新鄉(xiāng)市12公里,距焦作市32公里,距省會鄭州55公里,市89路公交車直抵集聚區(qū)。產業(yè)優(yōu)勢明顯。無水哌嗪、三乙烯二胺等多項產品填補國內空白或居于國際領先水平,市場占有率均在50%以上;園區(qū)有全國第一家在村興建的重點大學研發(fā)基地——天津大學樓村精細化工研究所;有全國最大的高純氧化鋁生產基地。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突出的產業(yè)優(yōu)勢,使集聚區(qū)成為鄭、新、焦經濟帶及沿海地區(qū)精細化工行業(yè)最佳的承接地。工業(yè)基礎雄厚?,F(xiàn)有企業(yè)39家,企業(yè)固定資產5億元,年生產能力達到10億元,年實現(xiàn)利稅總額跨入全市利稅前十強。集聚區(qū)現(xiàn)有中、高級技術人員103 人,各類專家、教授8人,基礎設施完善。集聚區(qū)交通條件便利,南與新獲快速路相連,北與濟東高速線至新鄉(xiāng)市西環(huán)路快速路相接。集聚內核心區(qū)現(xiàn)有2平方公里的基礎設施,一座日處理污水1萬噸的污水處理廠,給企業(yè)入駐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集聚區(qū)規(guī)劃總面積6.33平方公里,共分成五個功能區(qū),即:醫(yī)藥中間體精細化工區(qū)、農藥中間體精細化工區(qū)、橡塑食品精細化工區(qū)、輔助工業(yè)區(qū)和綜合服務區(qū)。省級環(huán)評的通過,將為相關企業(yè)的入駐帶來了新的機遇,為增強集聚區(qū)的承載力、競爭力注入了新的活力,為集聚區(qū)新一輪的發(fā)展拓展了新的空間。 加工,包裝,閥門,紡織 全縣現(xiàn)有農業(yè)機械整機裝配企業(yè)2家,配套協(xié)作制造加工企業(yè)143家,其中,新鄉(xiāng)一拖有限責任公司1988年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主導產品“中原”牌系列輪式拖拉機(180/200/220/240/250型),有8種規(guī)格、68個品種,年生產能力20萬臺,多次被中國質量管理協(xié)會用戶委員會、中國農機流通協(xié)會評為“全國用戶使用可靠產品”,先后取得“中國機械工業(yè)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品牌”、“河南省名牌產品”、“全國用戶滿意產品”等榮譽。輔助產品有“中原”牌小型挖掘機、裝載機、三輪、四輪運輸車和“富浪”牌聯(lián)合割機。形成了以紙質包裝、醫(yī)藥包裝、塑料包裝為主的特色產業(yè)群體。青嶺包裝有限公司是一個集科研生產經營為一體的外向型環(huán)保綜合包裝企業(yè)。2002年通過ISO90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公司主導產品有多層牛皮紙袋、柔性集裝袋、托盤、防水紙箱、EVA低熔點塑料等系列包裝材料。其中多層牛皮紙袋、紙托盤、防水紙箱獲國家專利,防水紙箱取得《歐盟陸空危險品包裝許可證》,產品外銷比例占90%。新上中縫閥口袋項目,居我國包裝行業(yè)領先地位。河南凱迪特種包裝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現(xiàn)代藥用包裝材料生產企業(yè),采用國內先進的多色印制技術生產工藝、控制手段,引進日本東芝電腦糾偏對版設備,具備年生產藥用鋁箔(PVC)、藥用聚氯乙烯?。≒VC)2000噸生產能力。事達電器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個生產各種規(guī)格立體、透明標牌,裝飾類牌的私營企業(yè)。具備年生產5000萬件立體商標及裝飾材料的生產能力。是新飛、科龍、容聲、TCL、長虹等廠家的重要供貨商。榮獲新飛、科龍集團優(yōu)秀供貨商稱號。獲嘉縣閥門產業(yè)已有30多年的發(fā)展歷史,全縣有閥門生產企業(yè)300余家,從業(yè)人員5000余人。主要產品有閘閥、截止閥、球閥、排污閥、減壓閥、調節(jié)閥、安全閥、蝶閥、不銹鋼閥、鑄鋼閥等11個系列150多個品種,產品銷往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qū)。獲嘉縣以發(fā)展高檔紗、布生產為重點,調整棉紡產品升級換代進程,以提高整個紡織行業(yè)水平。涌現(xiàn)出了開元色紡、匯豐紡織、巨星集團、明瑞紡織等一批紡織企業(yè)。規(guī)模已達到10萬錠以上。其中,新鄉(xiāng)開元色紡有限公司是一個集紡、染色、散纖維處理為一體的綜合紡織企業(yè),產品面向出口,市場前景看好。英聯(lián)飼料、騰飛紙業(yè)、恒達科技等一批企業(yè)入駐城東新區(qū)。重點企業(yè)帶動作用明顯。注重培育發(fā)揮骨干企業(yè)對全縣工業(yè)經濟的支撐帶動作用,扶持壯大重點企業(yè)加快發(fā)展。 農業(yè)資源 種植業(yè):獲嘉縣地處中原,土壤肥沃,氣候適宜,是重要的產糧區(qū),是全國優(yōu)質糧產業(yè)化開發(fā)示范縣。目前,全縣優(yōu)質糧基地小麥種植面積達22萬畝、優(yōu)質水稻12萬畝。 養(yǎng)殖業(yè):畜牧業(yè)產值占農業(yè)總產值的比重達45%以上。勢平坦,土壤肥沃,農業(yè)發(fā)展獨具優(yōu)勢??h境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和、光熱水資源豐富,水利設施完備,機械化作業(yè)程度高,有利于農林牧漁各業(yè)發(fā)展??h域盛產優(yōu)質強筋小麥、優(yōu)質蛋白玉米、優(yōu)質水稻,為國家優(yōu)質商品糧基地縣。糧食年總產近31億噸。已建成太山萬畝無公害蔬菜、史莊花卉、安村小雜果、亢北大棚四季草莓、徐營雙孢菇、黃堤食用菌等10余個高效經濟作物示范園區(qū)。投資30多萬元,建成了“全國動物疫情測報站”,西彰儀飼養(yǎng)場、鑫旺綠色飼養(yǎng)有限公司等7個無公害畜牧飼養(yǎng)基地,已形成了多品種、多門類、肉蛋奶齊全的生產體系,被農業(yè)部命名為“瘦肉型豬生產基地縣”,是蒙牛集團河南分公司的第八奶源供應基地。 無公害蔬菜業(yè):太山渾湯大白菜、早春黃瓜名聞遐邇。太山、城關、史莊、位莊等鄉(xiāng)(鎮(zhèn)),大力發(fā)展無公害蔬菜生產,推廣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種植,已初具規(guī)模。全縣蔬菜面積達4586公頃,年產蔬菜1.48億公斤,外銷廣州、武漢、北京等大中城市及鄭州、新鄉(xiāng)、焦作等周邊市、縣。太山的早春黃瓜在北宋時期被列為為貢品,已有千余年歷史。太山大白菜素有“渾湯”之特色,被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贊為“渾湯大白菜”,至今已有600多年。2000年,太山村大白菜種植面積達113公頃,外銷率達50%以上。 中國花木之鄉(xiāng):獲嘉縣是我國南北花卉的交匯點,是南花北上和東花西引的天然馴化場?;ɑ軜I(yè)生產已經有300年的歷史,上世紀80年代張巨鄉(xiāng)“陳莊花園”是河南省四大花園之一而著稱全國;2000年張巨鄉(xiāng)被國家林業(yè)局、中國花卉協(xié)會授予“中國花木之鄉(xiāng)”的稱號。目前,全縣的花卉種植總面積達3萬余畝,品種千余個,主要是大葉女貞、雪松、蜀檜、欒樹、合歡等常規(guī)綠化苗木。 中國建筑之鄉(xiāng):建筑之鄉(xiāng)成就建筑業(yè)的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獲嘉縣素有“建筑之鄉(xiāng)”美稱。1986年,全縣鄉(xiāng)鄉(xiāng)、村村有建筑企業(yè),從業(yè)人數(shù)3萬余人,占全縣總人口十分之一強,施工區(qū)域遍及全國19個省、市、自治區(qū)。1995年,被省政府命名為“建筑之鄉(xiāng)”。至2000年末,全縣建筑企業(yè)合并為11家,有工程技術人員653人,技術水平和機械施工水平有較大提高。建筑業(yè)的發(fā)展帶動了建材業(yè)、運輸業(yè)的發(fā)展。2000年末,全縣有大中型磚廠72個,水泥預制廠36家。建筑業(yè)成為全縣經濟發(fā)展的支柱產業(yè)之一。 能源電力 國家(華北華中)聯(lián)網電工程500KV變電站在縣城西10公里處建成;農網改造工程完工,電網覆蓋全縣。擁有35KV以上變電站12座,輸配電線路810KM,供電變器1186臺,年供電能力5億千瓦,供電能力充足。 西氣東輸獲嘉分輸站建成投入使用,成為西氣東輸?shù)谝粋€用上天然氣的縣城?!?a target="_blank">西氣東輸”工程境內管長50.4公里,輸氣每年4000萬米3。 交通通訊 獲嘉縣的交通優(yōu)勢得天獨厚,鐵路、公路交織成網,四通八達。獲嘉縣距京珠高速公路20公里,距鄭州機場80公里。 鐵路:京廣鐵路、太石鐵路穿境而過,縱橫貫通,全縣有四個火車站通往全國各地。 公路:新鄭、新濟、新洛、獲輝四條省級公路四通八達、縱橫交織成網,構成了全縣公路的大框架,縣鄉(xiāng)公路密布其間成為工農業(yè)生產和商貿的重要通道,五座跨鐵路立交橋已為獲嘉的發(fā)展拉開了框架。 通訊:獲嘉縣郵政局所轄6個公司,擁有微機化郵政儲蓄所8處。2002年全縣城鄉(xiāng)數(shù)字程控交換機及接入網總容量已達到8.7萬門,全縣安裝電話已達到了7.5萬部,電話普及率達到19.5部/百人,全縣通信線路實現(xiàn)了中繼傳輸光纜化。優(yōu)良的通訊設施可使你的信息商機快速、便捷的傳向世界各地。 獲嘉資源 距離周邊焦作、山西等地已發(fā)現(xiàn)和開采的礦產資源地很近,主要礦產資源有石灰?guī)r、鐵礦、鋁土和煤等。 地處黃河、海河兩大流域,境內大獅澇河、共產主義渠、大沙河、西孟姜女河、人民勝利渠和武嘉干渠,均由西南向東北流經全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緊鄰縣境,引黃工程完善,水資源充沛,為農業(yè)生產提供了便利的排灌條件。 旅游資源 3000年前,武王伐紂會盟諸侯于此誓師,謀成牧野之戰(zhàn),奠定周朝之基。有武王廟(即同盟山)2000年前,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國丞相呂嘉叛亂,武帝討伐,平息叛亂,獲呂嘉首級,逐以其地置縣,名“獲嘉”?,F(xiàn)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53處。 毗鄰南太行八里溝旅游區(qū)10公里,距離國家地質公園焦作云臺山風景區(qū)30公里。 1.武王廟 同盟山、武王廟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獲嘉縣城東三公里。因武王伐紂牧野大戰(zhàn)前八百諸侯于此設壇誓師而得名?,F(xiàn)存山門、二門、拜殿、武王大殿、東西文武臣廊、文王殿、太公殿、圣母殿(文母邑姜)、周公殿等王侯公卿殿堂和諸侯飲馬池,同盟指路碑、古井、唐槐、歷代碑碣;另有召公殿、碧霄宮、鐘鼓樓、太公校閱臺、夷齊叩馬處、同盟坊、演武坊、八百米御道等遺跡。 2.獲嘉饸饹條 傳說是商紂王聽聞蘇護之女蘇妲己相貌奇美,德才俱佳,下詔納其為妃,蘇妲己就由其兄嫂護送前往國都朝歌,途中路經獲嘉,下榻于當?shù)伢A館,妲己之嫂頗通玄術,夜觀天象知道會有妖魔不利于妲己,于是下廚用面粉佐以祛邪鎮(zhèn)災之物作了一碗面,親自給小姑妲己端過去, 走到門口,已經晚了一步,正好看到受女媧之命來穢亂殷商的九尾狐貍精正在吸取妲己的元神,其嫂法力有限,眼睜睜的看著九尾狐貍幻化成妲己模樣,與妲己肉身合二為一,驚恐的說不出話。假妲己笑吟吟的問嫂嫂所端面食叫何名字,妲己之嫂見天命如此,痛心疾首,只是喃喃道“活啦,活啦……”。獲嘉饸饹條由是留名。流傳到民間的饸饹條雖然用料簡單了許多,不過倒真的是由祛風避寒的功效,尤其是寒冷的冬天,一碗饸饹條會吃得身子暖呼呼的,要是就著大蒜再放點辣椒,保準會讓你吃的通身冒汗,舒舒坦坦。 獲嘉饸饹條因其味道鮮美,好吃不貴,成為聞名全國的食品。 3.十月物資交流大會 獲嘉縣十月物資交流大會,始于明朝嘉靖七年,由最初的祭祀廟會逐漸演變而來,在每年的農歷十月初八到十八日舉辦,會期十天。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由于改革開放剛開始,各種物品還比較奇缺,平時買不到的生活用品,在大會上都能買的到,周圍四區(qū)八縣的人們潮水般涌向大會,對獲嘉縣經濟發(fā)展起到了很大推動作用,同時也極大的豐富了獲嘉人民文化生活。 現(xiàn)在,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十月大會物資交流的功能已經被逐漸淡化, 但是它依然是每一個獲嘉人心中的無可替代的盛會。 獲嘉文化科技人才濟濟,成果累累,已躋身全國先進縣。2000年末全縣有科研機構109家,科技服務組織382家。其中,縣辦企業(yè)科研機構10家,鄉(xiāng)鎮(zhèn)科研機構70家,民辦科研機構29家。有各類專業(yè)技術人員6009人,是1986年的2149人的3.88倍。其中,有高級技術職稱的144人,有中級職稱的1627人,有初級職稱的4238人。15年中,榮獲省級以上科技進步獎17項,獲市級科技進步獎42項;承擔市級以上科技成果項目31項,其中國家級3項、省級17項、市級11項;獲科技成果專利83項。建成省級科技示范鄉(xiāng)鎮(zhèn)1個,市級科技示范村25個,各類科技專業(yè)村73個。1998年榮獲“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稱號?!?/div>
衛(wèi)生醫(yī)療事業(yè)發(fā)展較快,計生工作扎實。 2000年,全縣衛(wèi)生機構由1986年的32個發(fā)展到430個,其中縣級7個,鄉(xiāng)鎮(zhèn)14個, 鄉(xiāng)村、廠企、個體診所409個。全縣醫(yī)務人員由1986年的707人增至1369人,其中高、中級醫(yī)務人員240人。醫(yī)院床位由1986年的607張增加到816張。救護車輛由1986年的3輛增加到13輛。到2000年底,全縣擁有500毫安X線機、彩色脈沖多普勒診斷儀、德國西門子螺旋CT、B超、電子胃鏡、人工腎機、頸顱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等高科技儀器、設備共100余臺(套)。15年中,榮獲“全國農村自來水普及縣”、“全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達標縣”、“農村衛(wèi)生廁所建設普及縣”等稱號。2000年計劃生育率達98.5%,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0.13‰和3.56‰,為河南省計劃生育一類縣?!?strong>尊師重教風氣好,各類教育碩果豐。 2000年末全縣各類學校共有255所,其中民辦學校3所;在校生76493人,其中民辦學校在校生505人。全縣有幼兒園12個,其中民辦幼兒園8個。全縣共有教職工3235人,其中民辦學校教師45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適齡學童入學率98.6%。1986年至2000年全縣累計高中畢業(yè)生11603人,升入高等學校4985人,其中升入清華、北大的10人。全縣“掃盲”、“普九”工作均順利通過省政府驗收。1986~2000年全縣各類學校改善辦學條件累計投資1.27億元,其中用于校舍建設的0.65億元,用于電化教學的0.04億元,購置電腦2200臺。15年中捐資助學、集資建校蔚然成風,累計金額達4254.76萬元。1990年被省教委、省計委、省財政廳聯(lián)合授予“籌措教育經費,改善辦學條件先進單位”稱號。全縣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各學校實現(xiàn)了“一無兩有”和“六配套”。 體育已跨入全國先進行列。 全縣有體育活動場館532個,其中籃球場224個、田徑場62個、游泳池3個、門球場2個,綜合訓練廳館4個、多功能標準綜合健身訓練場1個。1986~2000年組隊參加在各地舉辦的各級各類邀請、協(xié)作比賽44次,在乒乓球、摔跤、柔道、拳擊、射箭、跆拳道等項目中獲獎20余次。1997年榮獲“全國群眾體育先進縣”稱號。1998年被評為“全國億萬農民健身先進集體”。 文化設施齊全,事業(yè)興旺。 縣城有影劇院1個,電影院2個,鄉(xiāng)鎮(zhèn)有影劇院8個。全縣有電影放映隊134個,縣專業(yè)劇團1個,還有170個業(yè)余劇組,演職人員達1500余人。1986~2000年主要演出劇種有豫劇、京劇,年均演出230場次。文化館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設展廳4個。1986~2000年舉辦各種培訓班55次,舉辦書法、美術、攝影展覽92次,組織大型群眾娛樂活動285次。1992年圖書館建成新館,面積1773平方米,藏書5.6萬冊。文管所館藏各級文物486件,其中二級品4件,三級品482件。全縣共有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3個。200多家民間藝術團體發(fā)展壯大,縣高空藝術團5次刷新世界吉尼斯紀錄。馬皮舞、踢棒槌、獨腿高蹺等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體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累計向國家隊、省體工隊輸送乒乓球、皮劃艇、拳擊運動員100多名,成為河南省乒乓球重點縣。充分利用同盟文化資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省級旅游景區(qū)同盟山正成為國內外游客向往的勝地。 廣播電視事業(yè)有較大發(fā)展。 1993年建成縣電視臺,廣播站撤站建調頻廣播電臺。1994年建成有線電視臺。 縣檔案館館藏豐富,達標工作成績突出。 1992年晉升為“河南省一級先進檔案館”。1995年被評為河南省“檔案工作先進集體”。1998年榮獲“河南省三級標兵檔案館”稱號。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繁榮興旺。1986~2000年,先后出版各類著作(書)179種,在省級以上媒體、文學期刊、學術研討、文藝會展上發(fā)表、交流、展出、上演文學作品330篇、學術論文3117篇、戲曲36臺、編著攝電視劇、電視片、電教片33部 寧氏祖根河南省獲嘉縣是寧氏家族的祖根地。獲嘉縣在上古時期稱為寧邑,周武王伐紂改為修武,漢元鼎六年(前111)改獲嘉,此名沿用至今。寧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西漢《急就章》一書上,已列為漢代常見的姓氏之一,宋代編的《百家姓》中列為第241姓,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中被列為187位,人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05%?!吨袊嗣筠o典》收錄寧姓名人28例。寧氏起源之一就是源于姬姓,周武王(姓姬)滅商之后,分封姬姓諸侯,武王封他的弟弟康叔于衛(wèi)(今河南濮陽一帶)建立衛(wèi)國。其后裔有衛(wèi)武公,武公子季亹,被封于衛(wèi)地寧邑(在今河南省獲嘉縣一帶),其后裔以封地為氏,遂有寧姓。姬姓寧氏是黃帝后裔,周文王是其遠祖,寧氏先祖為康叔,始祖就是季亹。其墓在獲嘉縣李村東500米,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寧家房產文書在獲嘉縣檔案館保存。寧氏遠祖武王伐紂“勒兵于寧”的古跡——同盟山,在獲嘉縣城東北二公里處,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寧”字命名的地名古今都有,如中和鎮(zhèn)前五福村東地有古“大寧城”,程遇村有“崇寧寺”,縣南有“寧南中學”。所以中國寧姓研究會,確定寧氏祖根地在河南省獲嘉縣。 |
|
|
來自: 文化龍鄉(xiāng) > 《衛(wèi)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