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內(nèi)容系轉(zhuǎn)載: 1 前幾天,在銀行遇到這么一幕:一位中年婦女氣喘吁吁的跑到柜臺前,帶著哭腔說:昨天在你們銀行剛開通的網(wǎng)銀,存了5萬塊錢,今早上上網(wǎng)一查,怎么只剩下50塊啦??!柜臺里的姑娘貌似很有經(jīng)驗的安慰:大姐,你先別著急,冷靜冷靜。一聽這話,中年婦女叫道:我能不著急嗎?我能冷靜嗎?丟錢的是我,不是你……本是好心安慰對方,卻沒想把對方惹得更急!看到這一幕,如果你是柜臺里的姑娘,你怎么說? 2 工作中,常會遇見這樣一小撮人——能力一般,但溜須拍馬、奉承巴結(jié)的本事卻很不一般。對于這些人,我們是“羨慕嫉妒恨”,一來不屑不愿這樣去做;二來有時想做卻不知如何去做。拍馬是要水平的,一不小心,拍到馬腿的后果是很嚴(yán)重的。首先申明,此文不是教給大家怕馬屁的方法。對于拍馬屁,我們是抵觸的,特別是對那些沒有底線、自尊、人格的拍馬行為,我們嚴(yán)重鄙視。本文說的是,建立在平等人格基礎(chǔ)上的,讓溝通雙方都感到舒適、自在、高興的方法,與馬屁無關(guān)。這種方法是什么呢?“迎合”。 3 什么是“迎合”?回到本文最初的案例,銀行柜臺的姑娘如果這樣來說:“怎么會這樣呢?這不應(yīng)該啊,要是真有這種事,真是不應(yīng)該啊。您的身份證和昨天辦的手續(xù)帶了沒有,我立即幫你查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這樣說,效果是不是會更好些?!所謂“迎合”,本質(zhì)是“換位思考”,說白了就是“想對方所想、急對方所急”。溝通需要感性和理性的有機結(jié)合,且先感性后理性的順序不能顛倒。常見的例子:妻子感冒了,對丈夫說:我感冒了。一般的丈夫會說:多喝水,吃點藥;而二般的丈夫會說:哎呀,是不是很難受,這么憔悴,讓我摸摸頭燙不燙。還好,趕緊躺到床上去,先休息休息,我立馬倒水找藥去。一般的丈夫用的是理性;二般的丈夫則是先感性,再理性,兩種溝通方式,孰優(yōu)孰劣,高下立判。去餐廳吃飯,孩子不小心把筷子掉在地上,你讓服務(wù)員重拿一雙。如果她說“你等一下,我馬上拿”或是“我馬上拿,你等一下”,看似內(nèi)容都一樣,但大部分人往往更愿意聽后一句。前一句是“先理性后感性”,后一句則是“先感性后理性”?!坝稀本褪欠蠈Ψ降男睦硇枨?,讓對方在感覺上更好。 4 常用的三種“迎合”方法。1、給觀點找事實。例子:剛走進辦公室,處長說:今天天氣真熱?。∧氵@樣說:就是啊,今天天氣預(yù)報說38度,比去年這個時候熱多了。對方說的是“觀點”,我們在“觀點”后附上與之對應(yīng)的事實,彼此產(chǎn)生感情共鳴。2、給事實找觀點。例子:辦公室同事向你抱怨:這個材料領(lǐng)導(dǎo)都來來回回都改了4遍了。你這樣說:是啊,這個材料確實不好寫。對方說的是“事實”,我們在“事實”后附上對應(yīng)的觀點,以此來印證對方的說法。3、事實和觀點都有,補充自己的細(xì)節(jié)。例子:朋友說:上周我去銀行還房貸,人太多了,排了近1個小時的隊。太耽誤時間了?。∧氵@樣說:深有同感,上次我銀行卡丟了,去補辦,也是取號排隊,結(jié)果也等了1個多小時,確實太麻煩了。對方話中既有事實(紅色),又有觀點(藍色),此時應(yīng)該補充自己類似的感受和體會,讓對方感受到你們的相同之處。 5 人際溝通的目的,是為了增進了解,建立關(guān)系,最終取得信任。如果彼此經(jīng)歷類似、看法相同、觀點一致,就特別容易理解對方,進而建立關(guān)系、取得信任。所以,“迎合”不是馬屁,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溝通技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