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日報 通訊員 方莉 記者 劉文生 新中國成立前的襄陽古城,居民區(qū)主要在城北區(qū)域,這里巷道縱橫,居民稠密,商鋪林立,影響全城的人物和事件,幾乎都發(fā)生于此。居于其中的管家巷,雖只短短數(shù)百米,卻也不乏風云人物。 近日,記者采訪了我市著名畫家嚴永淵,據(jù)他介紹,嚴家在近代從谷城搬到了襄陽城內(nèi),在管家巷購買了住宅,在此開枝散葉。嚴家祖輩都注重教育,子孫自幼讀書,在他的祖輩中,排行第三的嚴獻章尤為突出。嚴獻章的孫子嚴培林,寫有《我的祖父嚴獻章》一文,文中對嚴獻章的生平作了比較詳細的介紹。 嚴獻章(1876—1936),字尺生,號漢峴、山民。清末以諸生肄業(yè)于江漢、經(jīng)心、兩湖書院。光緒三十年(1904年)初奉張之洞派遣赴日本留學。先后就讀于東京法政大學速成科和早稻田大學,于1910年學成回國。1913年應邀赴塞上各地考查,提出莊田改革事宜。辛亥革命后,任湖北省圖書館館長,一直從事學術(shù)研究、翻譯、編撰工作。1936年在襄陽家中病逝,享年60歲。主要著作有《漢峴叢書》六冊、《教育疑案》四篇、《蒙養(yǎng)教育學》、《民法總則》(與匡一等合作編譯)、《萬國公法》、《戰(zhàn)時國際公法》、《幣制管見》、《重譯經(jīng)濟原論》六冊、《塞上陳說》、《國際事例匯纂》、《重譯財政學》六冊、《左氏春秋》、《江河萬古流》等著作、譯作。 嚴獻章的研究領(lǐng)域相當廣泛,包括政治、經(jīng)濟、法學(民法、商法)、國際法和國際關(guān)系、教育、歷史、水利等。而使其留名青史的,則是《民法總則》、《萬國公法》、《戰(zhàn)時國際公法》等一系列法學著作的翻譯。學界評價,《民法總則》是中國近代民商法學的奠基作品之一。 當時,晚清赴日法學留學生的構(gòu)成主要以法政速成教育為主,法政留學生在留學生中占有很大比例,由于其所學專業(yè)涉及國家政治和社會統(tǒng)治的基本方面,因此,在洶涌的留學生政治浪潮中,法政留學生理所當然地成為政治運動的中堅,其中還誕生了若干著名的政治家。嚴獻章也正是就讀于東京法政大學速成科,并將所學到的法學知識較早地介紹回國,為中國近代民法學打下了基礎(chǔ)。 另外,據(jù)嚴氏宗譜記載,嚴獻章留日期間深受同盟會思想的影響,積極擁護辛亥革命。他的《塞上陳說》中寫道:“(清政府施行的旗戶莊頭地政策)斷不復容于共和之世,固屬地義天經(jīng)質(zhì)之五洲共識者也?!彼麑Ξ敃r軍閥混戰(zhàn)和官場腐敗十分厭惡,除任圖書館館長外,從不謀求任何官職。不僅如此,還約束家族成員遠離官場,二兒子曾被派往某地任縣長,被他阻攔當了圖書館館員。他在《復吳稚暉先生書》中寫道:“獻章負笈中外四十年,庚戌歸國,雅不欲多言,今者避地入都濡滯半載,國事不談一字,政局不問一言?!?/font> 嚴獻章與當時的一些名人如康有為、吳稚暉、于右任等都有交往。辛亥革命后,嚴獻章任湖北圖書館館長,康氏途經(jīng)武漢,總要停下來與嚴獻章談敘。 嚴永淵向記者出示了國家圖書館藏的《江河萬古流》一書,該書包括導河、疏江、引淮三篇。嚴永淵告訴記者,嚴獻章之所以寫作此書,是因為1931年,長江淮河暴發(fā)大洪水,人民生命財產(chǎn)遭受重大損失,所以他親赴各地考察,向當時的國民政府提出建議,呼吁興修水利。他在《上國民政府書》中寫道:“沿江沿河兩流域為吾國政治中心,施政命脈所托寄,而今歲洪濤潰決陸沉數(shù)十余州縣,蕩析百千萬人民?!?/font> 嚴獻章潔身自好,兩袖清風,告老返鄉(xiāng)時,除了幾個碩大的書柜外,所有甚少,靠朋友贈送的三百塊銀元購置田地維持家庭生計。嚴獻章晚年,日寇侵華,國難爆發(fā),他積極主張抗日,直到臨死時還大叫:“國難,救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