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庸不是簡單的和稀泥、找平衡。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雍也》 面對天人之辨的大環(huán)境,需要《易經(jīng)》的智慧把控實體與實體之間、關(guān)系與關(guān)系之間、實體與關(guān)系之間的狀態(tài)。 智不是慧,真正的智慧是一種思維模式的掌握,能讓大腦升級。 智慧地看世界、綜合地看世界、全面地看世界,同時立足個體,面面俱到。 把握和同、王霸、情欲、華夷,也靠中庸的智慧。 中庸,儒家的道德標準,中庸,中用,庸古同用。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論根源源于人性。出自《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倍绦值苷J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span> 歷史中的“中庸”解釋 (1)指平常的。猶言中材,中人。 (2)指儒家的道德說教。 《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朱熹注:“中者,無過無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3)泛指謹慎、妥善協(xié)調(diào)的處事方法(用一個字形容為:政)。魯迅《華蓋集·通訊》:“遇見強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這些話來粉飾,聊以自慰。” 在《中庸》中找出“中庸”的出處,討論《大學(xué)問》中是否有“中庸”的思想。 黃向軍 | 
|  | 
來自: 鏘咚鏘書屋825 > 《國學(xué)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