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是一座移民的城市。 從鴉片戰(zhàn)爭到新中國建立,中國人口多了八分之一,而上海人口足足增加了十倍(從50萬變成了500萬)。至今,多數(shù)上海人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祖輩或者父輩是從什么時間開始,從什么地方出發(fā),遷移到這座城市里的。 人的遷移,也伴隨著食物的遷移。民國年間,老一代的“海漂”們挑著扁擔,把家鄉(xiāng)最有特色的美味帶到上海來賣。那時候,只要東西足夠好吃,就會自然而然的在這座城市里落地生根?!渡虾P≈尽穼懙健皽暇扑?,初僅蘇館、寧館、徽館三種,繼則京館、粵館、南京館、揚州館、西餐館紛紛起焉……近則聞閩館、川館最為時尚。 而競爭尤其激烈的早餐市場更是風云四起,生煎、包子、麻球、餛飩、饅頭、老虎腳瓜、鍋貼、油墩子……各路“高手”紛紛大顯神通,你方唱罷我登場。一番龍爭虎斗之后,有四種美食力壓群雄,憑借著美味的口感、實惠的價格、有效的經(jīng)營方式,取得了不可撼動的“江湖地位”,成為了早點界的“上海大班”! 它們是:大餅、油條、豆?jié){、粢飯 老上海尊稱其為“四大金剛”!
“四大金剛”之說法,大致可以推斷起源于民國,而“四大金剛”各自的歷史則要悠久很多,并且各有各的門道,各有各的講究。
其一、大餅 大餅,常常被說成是“四大金剛”的老大。其形態(tài),通常有甜餅,咸餅之分。甜餅多為圓形,而咸餅多為長方形。大餅的起源實難考證,但從中國水稻與小麥種植的區(qū)域分布可以大致推測,“餅”的發(fā)源地更有可能是在北方。如今上海市面上的大餅,與史書上寫的“胡餅”頗為相似。其共同特點是:用爐子烤制面餅,并在其上撒上芝麻。東漢時,芝麻還叫做“胡麻”,因此“胡餅”也叫“胡麻餅”。 宋人高承《事物紀原》引《續(xù)漢書》稱,“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 這個流行“吃胡餅”的風氣,大致和我們愛吃披薩或漢堡的感覺相似。要知道,對于當時的國人而言,胡餅可是地地道道“進口貨”。后來“五胡亂華”,隨著北方少數(shù)民族逐鹿中原,這種餅也漸漸從外國貨,變成了中國的土特產(chǎn)。
其二、油條 老上海買油條會用到一樣特殊的工具——筷子。使用方法是:將油條串在筷子上,晃晃悠悠地帶回家。據(jù)說這樣做有兩個好處:既可以避免油條燙壞塑料袋子,又可以保持油條的完整,無需一折為二。
油條,在“四大金剛”之中算是人緣很好的一位。首先,它可以和大餅搭檔,“大餅卷油條”被許多人認為是滬上早點的經(jīng)典搭配。傳統(tǒng)的卷法是:將油條對折,放在餅上。大餅有芝麻的一面朝里,即卷即食。上海人還有“一副”大餅油條的說法,意思就是一塊大餅加一根油條。同時,油條與豆?jié){也可以合作緊密。就如那首老歌里所唱“我知道你和我就像是豆?jié){油條,要一起吃下去味道才會是最好”。并且,油條還可以包在粢飯團之中,讓米粒的香味更上一層樓。 依據(jù)《宋史》的記載,南宋的老百姓由于仇恨秦檜,制作了一種類似油條的面制食品,名曰“油炸檜”。許多人據(jù)此認為:這是油條的起源,事實上類似的油炸面食在南宋之前就早已出現(xiàn)了,至少可以推到唐代。
其三、豆?jié){ 而今,上海的早點攤上既有甜豆?jié){,也有咸豆?jié){。但就傳統(tǒng)來說,咸漿才是上海豆?jié){的原味。大約十年前,筆者帶著“豆?jié){都是甜的”這一默認設置,第一次吃到加了榨菜、蝦皮、辣油的上海豆?jié){,確實也有過一時難以接受的感覺。但呆的時間長了,也慢慢熟悉并喜歡上了這個味道。關(guān)于豆?jié){的發(fā)明權(quán),通常會記在著名的淮南王劉安的名下。依據(jù)傳說,劉安為孝敬老母親,把黃豆泡在水里,制作成了豆?jié){,而后又在豆?jié){的基礎上,發(fā)明出了豆腐。
其四、粢飯糕/粢飯團 相對于前面說到的三大的金剛,粢飯糕的影響范圍要略小一些,基本上只會在江南一帶出現(xiàn)。但恰恰也因為這點,粢飯糕具有了更鮮明的地方特色。古人習慣將用麥制成的面團叫做“餅”,用米制作成的面團叫做“粢”。如此說來,“粢飯糕”這種用米飯炸出來的餅,倒也歪打正著的“名副其實”了。 另外,需要澄清一個小概念。粢飯(粢飯團)與粢飯糕是兩種大不相同的早點。粢飯是在糯米飯團內(nèi)部放上油條,還有或甜或咸的配菜,揉捏結(jié)實便可以開吃。而粢飯糕則是將一塊方形的米飯下油鍋炸的金黃。而入選“四大金剛”的應該是粢飯糕,或是粢飯團,則還有爭議。相對而言,持粢飯糕一說的更占主流。 ▲糍飯糕 ▲糍飯團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四大金剛”的早點攤變得越來越難找,并且在小攤邊買大餅油條基本上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有人說,上海的早點市場有了更多的新選擇,四大金剛不可能是永遠的主流;也有人說,現(xiàn)在的年輕人壓根忙得沒時間吃什么早點了,四大金剛需另尋出路。 前幾年,霍山路有一家“四大金剛”夜宵曾經(jīng)結(jié)結(jié)實實的火了一把,用老板自己的話說“生意不是火爆,而是瘋狂?!蹦羌倚倧囊估?點賣到第二天9點,夜市的價錢比白天貴了一倍,但慕名而來的食客們硬是占據(jù)了大半條街。盡管小攤的環(huán)境不佳,衛(wèi)生堪憂,但是僅憑著“四大金剛,買三送一”的招牌,也成了一家知名的網(wǎng)紅店。可見,上海人民對于“四大金剛”還是有著深厚感情的。
當然,光靠著“賣情懷”不可能會是長遠之計。霍山路漸漸風光不再時,又有一大波主打“四大金剛”的店家舉起了這面大旗。清美面點( 虹口區(qū)東體育會路25號)提出了“早餐工程樣板店”的概念,改變了炸油條只加新油,不倒老油的陋習,用每天消耗9大桶油的成本,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四大金剛”。
桃園眷村(靜安區(qū)泰州路405號)則選擇了“高端路線”,讓一貫不是很注重包裝的“四大金剛”,體現(xiàn)出了精致的美感。一碗簡單的咸漿居然做出了“現(xiàn)代藝術(shù)”的味道。
王阿姨豆?jié){油條(閘北區(qū)普善路28號)店則做出了更多的人情味。炸粢飯糕時,老阿姨還會問你希望炸的嫩一點,還是老一點,若是阿姨心情好了,豆?jié){還可以免費續(xù)碗。
從早點到夜宵,從便宜實惠到精致健康,從當街吆喝到情懷營銷……老上海的“四大金剛”玩出了新套路。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