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語文語法——詞性
1. 名詞 表示人或事物名稱的詞叫名詞。下邊劃線的詞分別表示不同人或事物的名稱。 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 這是閏土的父親所傳授的方法。 正午習(xí)字,晚上對課。 表示人名的如“孔子”“閏土”“父親”;表示處所的如“三味書屋”;表示時間的如“正午”“晚上”;表示方位的如“中間”“下面”;表示事物的如“梅花鹿” “匾”“畫”“古樹”“牌位”;表示抽象概念的如“方法”。 2. 動詞 動詞是表示動作行為、發(fā)展變化、心理活動等意義的詞。下邊劃線的詞分別表示不同的意義。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禮服,原來是為了紀(jì)念這最后一課! 我們大家都有許多地方應(yīng)該責(zé)備自己呢。 想起這些,我多么懊悔! 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表示動作行為的如“穿”“跳”“爬”“走”“紀(jì)念”“責(zé)備”;表示存在變化的如“有”“增加”“縮小”;表示心理活動的如“想”“懊悔”;表示可能、意愿的如“應(yīng)該”;表示趨向的如“下去”“上去”;表示判斷的如“是”。 3. 形容詞 形容詞是表示事物的形狀、性質(zhì)或狀態(tài)的詞。下邊劃線的詞都是形容詞。 這朦朧的橘紅的光,實在照不了多遠(yuǎn);但這小姑娘的鎮(zhèn)定、勇敢、樂觀的精神 鼓舞了我,我似乎覺得眼前有無限光明! 表示形狀的如“小”(另外如“大”“高”“圓”等);表示性質(zhì)的如“鎮(zhèn)定”“勇敢”“樂觀”;表示狀態(tài)的如“朦朧”“橘紅”“遠(yuǎn)”等。 形容詞常用來修飾名詞。恰當(dāng)使用形容詞,能把人或事物寫得具體、生動。 4. 代詞 注意下邊句子中加線的詞。 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當(dāng)作他自己的事業(yè),這是什么精神? 不少的人……把重?fù)?dān)子推給人家,自己挑輕的。 就在這里睡覺?怎么行呢? 不知什么時候又睡著了。 我以為30里的山就是那么一點;…… 上面句子里加線的詞都是起指代作用的,稱為代詞。代詞包括: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稱,如我、你、他、我們、你們、他們、自己、人家;疑問代詞,用來提出問題,如誰、什么、怎樣、哪、哪里;指示代詞用來區(qū)別人或事物,如這、那、這里、那里、這么、那么、每、各。使用人稱代詞,要注意“他們”可專指男性,也可指男女兼有。還要注意“我們”和“咱們”用法的區(qū)別。“我們”指說話人,有時也可包括聽話人;“咱們”一定包括說話人和聽話人。指示代詞“那”用于遠(yuǎn)指,“這”用于近指。 5. 數(shù)量詞 一座30里高的瑤山。 等了好久才走了幾步。 拿出僅有的一點米。 一尺多寬。 第一座難走的山。 五、八軍團。 歇了一下。 上面加點的詞都是表示數(shù)目的,叫數(shù)詞。在數(shù)詞中,有的表示確數(shù),如一、二、 百、千;有的表示概數(shù),如幾、些、多數(shù)、少數(shù);有的表示序數(shù),前頭要加上表示 次第的“第、初、老”等等,如第一、初五、老三。 上面加—的詞,都是表示單位的量詞。有的表示事物的單位;有的表示動作、行為的單位。前者較多,有表示個體的,如只、個、臺、枝、條;有表示集體的,如雙、副、對、類、幫;有表示不定量的,如些、點;有表示度量衡的,如丈、尺、里、畝。后者較少,如次、回、下、趟、遍、陣、場、遭、番。 數(shù)詞和量詞常常連用,構(gòu)成數(shù)量詞。表示事物單位的數(shù)量詞常用在名詞前邊,如一本書;表示動作、行為單位的數(shù)量詞常用在動詞后邊,如去一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