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zhāng——創(chuàng)制長弓得來的姓》連載之七 (一)張姓堂聯(lián) 西都十策,金鑒千秋。 ——上聯(lián)說北宋初曹州冤句人張齊賢,字師亮,少年時孤貧而勤學,有遠大志向。宋太祖到西都洛陽時,他以布衣身份上十策,太祖認為他有宰相之才。太宗時中進士,歷官大理評事、左拾遺、江南西路轉運使、代州知州、吏部侍郎、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下聯(lián)說唐代大臣、詩人張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人。長安年間進士,任右拾遺,遷左補闕。當時吏部考試選拔人才與應舉者,常由他和趙冬曦評定等第,時稱平允。開元二十一年(733年)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主張不循資格用人,設十道采訪使。玄宗怠于政治,他常評論得失。開元二十四年為李林甫所譖,罷相。其《感遇詩》十二首即作于貶謫之后,抒懷感事,以格調(diào)剛健著稱。有《曲江集》、《千秋金鑒錄》等。 煙波徒釣,橫渠理學 ——上聯(lián)說唐代詩人張志和,字子同,初名龜齡,婺州(治今浙江金華)人。年十六舉明經(jīng)。肅宗時待詔翰林,后隱居江湖,自號煙波釣徒。善歌詞,能書畫、擊鼓、吹笛。作品多寫閑散生活。其詞今存五首,《漁父》詞描寫季節(jié)景物,鮮明生動,為早期文人詞中較著名的作品。有《玄真子》。下聯(lián)說北宋哲學家張載,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陜西眉縣)橫渠鎮(zhèn)人,世稱橫渠先生。曾任崇文院校書等職。后講學關中,故其學派被稱為“關學”。提出“太虛即氣”的學說,肯定“氣”是充塞宇宙的實體,由于“氣”的聚散變化,形成各種事物現(xiàn)象。批判佛、道兩家關于“空”、“無”的觀點。猜測到事物對立而統(tǒng)一的某些原理。他的哲學中的唯物主義部分,對明清之際王夫之有很大影響,并為其所繼承和發(fā)展。他在認識論上主張“德性所知,不萌于見聞”;在人性學說上提出“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對立的命題;在教育思想上強調(diào)“學以變化氣質”。著作有《正蒙》、《經(jīng)學理窟》、《易說》等,編入《張子全書》中。 漁陽惠政,江左清才。
紫光燭劍,黃石授書。 ——上聯(lián)說西晉大臣、文學家張華,字茂先,范陽方城人。晉初任中書令、散騎常侍,排除異議,力勸武帝定滅吳之計。統(tǒng)一后出為持節(jié)、都督幽州諸軍事,加強了對東北地區(qū)的統(tǒng)治?;莸蹠r,歷任侍中、中書監(jiān)、司空。詩作委婉艷麗,也有感慨憂時之作,另著有《博物志》。據(jù)說晉武帝時,斗、牛(星座名)間常有紫氣,張華曾問通緯象的雷煥,雷煥說:“寶劍之氣沖到天上了?!庇终f在豐城縣。后來,果然掘得龍泉、太阿二劍。下聯(lián)說西漢初大臣張良,字子房,傳為城父(今河南郟縣東)人。祖與父相繼為韓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滅韓后,他圖謀恢復韓國,結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中。傳說他逃亡至下邳(今江蘇睢寧北)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聚眾歸劉邦,為重要謀士,漢朝建立,封留侯。 (二)張姓族譜 張氏的家乘、譜牒,記錄了張氏各分支的世代系統(tǒng)、人物傳記、遷徙居住、婚姻嫁娶、子孫繁衍和與此相關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狀況,不失為研究家族史、社會史的重要原始資料。有資料顯示,現(xiàn)存張氏最早的族譜,是唐朝人張?zhí)氐摹抖鼗蛷埵霞覀鳌?/span>20卷。此后,又有《曲江張氏家譜》一卷,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張浚等人修纂的《張氏統(tǒng)宗世譜》18卷,后來又擴展到2l卷,并附有《文獻》l1卷,卷帙極為豐富。這部譜書將當時全國各地張氏家族的有關情況全部收入,書中還附有《張氏古今遷居地理圖》17幅。這是張氏的一部極為重要的譜書。民國時期,張氏聚族修續(xù)家譜之風方興未艾,建國后一些地方也有續(xù)修家譜的情況。 現(xiàn)在圖書館收藏和目錄書著錄的張氏譜書有100多種?!吨袊易V目錄》一書收錄張氏家譜114種,計949冊。限于篇幅,這里無法一一介紹。這些張氏譜書,如果按地區(qū)分,以江蘇省最多,達25種;其次是湖南省,有18種;再次是山西和浙江兩省,各有12種。此外,湖北省有8種,山東省有6種,河北、安徽、福建、四川4省各有5種,廣西、甘肅、寧夏三省、區(qū)各有2種,河南省有1種。不分地區(qū)的有4種。如果從支派族望上看,清河張氏的家譜最多,達十余種;其次是湘譚張氏,有6種。定陽、南張、姚江、余姚、中湘、湘鄉(xiāng)等地張氏,各有3種;浙江、安丘、南皮張氏,各有2種;其他地區(qū)張氏支派,多為 1種。 這些張氏譜書,名稱各異,有家譜、宗譜、族譜、世譜、世系譜、會通譜、房譜、支譜、草譜、通譜、譜書、紀略、家乘、世系、先芬錄等。名稱中往往還包含具體郡望、門派或者先祖號謚,以及郡、縣、鄉(xiāng)名,以與別的譜書相區(qū)別。有的名稱中還加有“續(xù)修”、“三修”、“四修”等字樣。各譜盡管文字繁簡不一,記述范圍有別,但內(nèi)容卻大體相同,一般包括序言、凡例、家族世系、家族法規(guī)、先祖行狀和家族文獻等。其中家族世系是家譜的中心內(nèi)容。關于家族世系的記述,既要注重上下垂直關系,使源流承遞清楚;又要注重左右橫向關系,詳列人物事跡。世系不僅要記載本宗族的人物名謂,而且還多通過派語來說明人物的宗派和輩分。例如,茂陵(今陜西省興平)張氏宗族的《宗規(guī)》中就有“族派字目”。 (三)輩字 張氏沒有全國統(tǒng)一的字輩,但各地張氏的字輩則豐富多彩,這里僅選部分內(nèi)容。 清光緒年間張允選等修《張氏族譜》中,所列山東黃縣張氏字輩為:基業(yè)可久,名望堂昭,衍慶為志,肇錫永超。 張綬青刊修《張氏族譜》所列江蘇潤城張氏字輩為:好學用典,有文斯遠,積慶之家,儒宗以衍,運際昌明,時乘光顯。 民國時期張勉西所修《張氏族譜》所列廣西桂林張氏字輩為:增其心性學,器宇自溫純,積厚垂麻遠,國恩申錫頻。 茂陵(今陜西省興平)張氏宗族共分10個支派,取南宋大儒朱熹“忠孝持家遠,詩書命世長”10個字,讓各支派分占一字;再以這一字為首,聯(lián)成五言四句,作為派語。如“忠”字一支的派語是:“忠勤襄國事,正直立人綱。龍虎風云會,修齊詡世良?!边@一支派的第一代取名要用上“忠”字,第二代取名要用上“勤”字,第三代取名要用上“襄”字,依此類推。 寧鄉(xiāng)官山張氏通譜合派語:德茂光先祖,良貽在克家,殷勤敦實務,謙厚發(fā)菁華,紱冕芬徽□,圭璋品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燦雲(yún)霞。 江西贛州《信豐安息闌州張氏八修族譜》所列派語為:正元高國福,玉定志用金,□順茂盛昌,忠信永有光,學士攀龍鳳,賢才振紀剛,仁義為珍寶,詩書作棟粱,祖宗恩德積,科甲傅名揚。 湘西學士橋張氏族譜所列派語,原定:齊家漢國,起文仕邦。續(xù)定:光明正大,孝友忠良,再續(xù):克承先志,遠紹書香。 洋湖張氏三修族譜所列派語:開國忠為上,承家孝在先,立基圖遠大,積德自綿延。 湖南益陽《張氏族譜》所列派語:大寶時國日,萬正仕祈芳,和世家聲遠,千秋學業(yè)長,承宗敦孝友,應題啟文光,基植先培本,源開永發(fā)祥。 湖南平江《張氏支譜》所列,白泉公立派:添志必文天,朝尚池仁承。福積公立派:漢道丹玉單,大本汝興臣。丙申重修字派:禮樂光昭遠,詩書發(fā)澤長,于今登一本,世代顯而昌。丙申重修字派,己未重修派同:禮樂光青陽,詩書發(fā)澤長,雨銘傳道德,百忍肅家常,業(yè)以千秋著,名因萬選芳,雲(yún)礽綿世德,奕葉自輝煌。己丑重修字派:禮樂光青陽,詩書發(fā)澤長,傳家原孝友,立品在端方。 湖南益陽《張氏四修族譜》所列派語,舊派:富標瑞世,貴顯都京,唐宋廷秀,元明尚應。新派:克讓光堯代,允恭裕舜朝,中天開景運,盛德自宣昭。 江西興國《張氏五修族譜》所列派語:光大世德慶,朝思錫育功,光大碧玉顯,賢聲繼祖業(yè),瑞協(xié)文明兆,福徵景運隆,傅家惟詩禮,垂訓在孝忠,涵養(yǎng)期寬厚,經(jīng)書求廣通,尭舜作模范,唐虞樂相逢,積善祥長發(fā),富貴益盈豐。 湖南瀏陽《金岡段張氏二修家譜》字輩派語:慶清公勝士,光國永世昌,宗德延先澤,人文啓瑞祥,純?nèi)鍤J佐運,動業(yè)耀銘常,孝友傅家政,忠良萬代揚。 《長沙坳上張氏族譜》所列字輩派語:獻光王國聲名遠,孝友傅家世澤延。新增宗派:肇錫宏慶,翊贊昌明,振志宣定,應運維新。 《綿西張氏族譜》所列班行:國正崇文學,安邦本德能,永懷先世澤,紹述定昌榮。附女班行:蘭秀芳徵茂,荑柔淑質延,英華聰慧至,禮范端荘全。 《上湘張氏金房支譜》所列班序:安邦宗道學,耀祖肇湘湖,盛紹千秋鑑,通才式敬夫,迪光敦禮義,篤慶富名儒,仁德傅良訓,書香定遠謨。 《姚江三墻張氏宗譜》所列字輩派行:添、大、亞、禾、萬、常、斌、遇、小、宗、敬、震、鳳、鳴、高、科、錫、汝、景、福、積、善、承、慶、孝、友、忠、良、寬、厚、誠、正、仕、讓、中、和、克、念、作、聖。 《靖江張氏宗譜》所列派語:永言孝義,照明嗣服,肇應昌期,業(yè)宏丕績,翊宣文華,顯揚祖德,啟后承先,同心敬述。 《新坪塘張氏族譜》所列派語:肇明元德永,振起世家聲,孝友承先澤,文華顯國英。 《涇川張氏宗譜》所列排行:懋守臣子道,本元思有繼,克尚光宗祖,國士文世正。
《張zhāng——創(chuàng)制長弓得來的姓》系連載報道共十五章,請明天繼續(xù)收看《連載之八——張姓文化和典故》
(作者謝鈞祥,主要著作有《中國百家大姓源流》、《新編百家姓》、《新編百家姓(增訂本)》、《中華大姓》、《臺灣百家大姓源流》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