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能吃。吃桌又稱“座桌”,也就是說,吃飯的時候有座位、有飯桌。舊時,一般人家吃飯不講究,一手端飯碗,一手執(zhí)筷兼拿饃,隨便在院子或街邊找個地方一蹲,一頓飯就打發(fā)了。如果能像有錢人家那樣,斯斯文文地坐在桌邊,慢條斯理地進餐,那絕不是家常便飯。所以,“吃桌”就成了“赴宴”的代稱。 設(shè)宴的理由千奇百怪,宴席的規(guī)格千差萬別,人家隨意置辦個宴席請你去,就稱得上去“吃桌”嗎?還稱不上,那叫“吃攤兒”或“喝酒去了”。那么,赴什么樣規(guī)格的宴席能夠才能算是去“吃桌”呢?赴大席。 所謂“大席”,一是酒菜豐富,講究整桌整席,不是上十道、八道菜就能完事兒。二是禮數(shù)周全,宴席上有很多規(guī)矩和套路,不能隨隨便便、拿起筷子就吃。三是規(guī)模很大,少則十幾桌,多則幾十桌,須聘請專業(yè)廚子,俗稱“動廚”。 在民間,有兩件事要辦大席,一是結(jié)婚,二是慶生。所以,赴婚宴和吃喜面方可稱為去“吃桌”。 去“吃桌”,首先要受到邀請,如果沒受到邀請,真厚桌臉皮、帶著賀禮去了,人家也不會往外趕,但這樣會打亂主家的計劃,因為主家已經(jīng)合計過很多次,估計來多少人,就大致安排多少桌宴席。人去得多了,沒地方就座,稱“漲桌”或“漲席”,讓主家尷尬。相反,如果受到邀請而不去赴宴,“酒席好置客難請”,宴席上空著許多座位,也讓主家很沒面子。 “吃桌”多在中午,客人須傍午趕到。宴席雖然有很多桌,但放在堂屋正廳的那桌稱“主桌”,其它的統(tǒng)統(tǒng)都是“陪桌”。主桌是宴席的核心,誰在主桌上就座,是提前安排好的。主桌上的人不動筷子,陪桌上人只好干等。 人已到齊,各就各位。無論主桌或陪桌,所上菜品是一樣的。先上十二道涼菜,稱“壓桌菜”。 這十二道涼菜必須六葷六素,又稱“半葷半素”。素菜為時令蔬菜,但不能上豆芽,過去稱那些不健康的孩子為“豆芽菜”,民間常說“豆芽菜不成材”,所以不能上豆芽菜。葷菜以大肉為主,什么涼拌豬肝、豬肚、豬肺、豬頭肉等,俗稱“肉里翻”。也可以上涼拌牛肉片、炸魚塊、鹵雞爪等,但不能上狗肉,民間有句俗語叫“狗肉上不了大席”。 盛涼菜的盤子較小,直徑為七寸,稱“七寸盤”。盤沿兒描有金線,廚師裝盤時,無論葷素,菜都不能超過金線,但也不能裝菜過少,尤其不能裝半盤菜,喜宴上忌諱“半半拉拉”。擺放盤子有講究,除“上青下白”之外,還要把葷素分開,盤子擺放整齊,橫看、豎看、側(cè)看,都成一條線。 壓桌菜上齊了,酒盅、筷子已擺好,卻不能動筷,要等主家“奉盅”。什么“奉盅”?主家端一圈盤,上面放一瓶酒和兩只酒盅,來到主桌前,旁邊跟一司儀,司儀放開嗓子喊道:“主家奉盅啦——” 聽到喊聲,燃放鞭炮,正式開宴。無論主桌陪桌,都是先喝三杯入席酒,然后動筷,接下來敬酒、勸酒、猜枚。喝酒期間,要陸續(xù)上幾個甜點,甜點俗稱“果子”,所以這幾道菜稱“果子碟”。果子碟一般上四道,也有六道、八道、十道的,但不能是單數(shù)。其實果子碟多為擺設(shè),因為客人都清楚,好吃的還在后頭呢。但是,那些愛顯擺的主家,上十道果子碟,無非想讓客人替他吹噓:“這宴席辦的真風(fēng)光,僅果子碟都十來道。” 果子碟過后,繼續(xù)勸酒、猜枚、喝酒,接下來是四道熱菜,稱四道“熱吃兒”?!盁岢詢骸比噪x不開大肉,肉絲、肉片、肚片、大腸,配以蒜薹、青椒、芹菜、菜花等,相互搭配,花樣兒似乎有所翻新,但還是“肉里翻”。盛熱菜的盤子要大一些,盤子直徑為一尺或一尺二,只有酬賓時才用,俗稱“賓盤”,所以四道“熱吃兒”又稱四道“賓盤”。 豐盛一些的宴席,上六道或八道“熱吃兒”,增加幾個改樣兒菜,如海參、魷魚、蘑菇、玉蘭片等?!盁岢詢骸鄙淆R后,接下來是整個的雞、魚,雞帶湯裝碗,魚澆汁裝盤。然后繼續(xù)喝酒,等主桌,主賓封了下廚禮,便開始吃飯。 此前所有的菜品都是為喝酒而設(shè),稱“菜”而不叫“飯”,下面上的菜才叫“吃飯”。“飯”裝碗在籠屜里蒸著,一般有條子肉、酥肉、排骨、肉丸子、方子肉和兩碗甜米,上菜時反扣在賓盤中,稱“扣碗兒”,共七道,另外還有蒸饃。每上一道扣碗兒,搭配一碗湯,上甜米之前有一碗清水,那是涮勺子用的,如果不懂規(guī)矩,舀了喝,貽人笑柄。最后是一碗雞蛋湯。“飯”共有七道扣碗兒盤、八道湯,所以這樣的宴席又稱“七大盤子八大碗”。這是宴席最精華的部分,沒經(jīng)驗的“吃桌”者,沒等上“飯”,早已喝暈或吃飽,所以品嘗不到此等美味。 舊時,“吃桌”時最高檔次的宴席為“三清桌”?!扒遄馈本褪乔謇碜雷?,意思是用抹布把桌子擦干凈。 上菜之前,擦一次桌子,為“一清”,然后上十二道涼菜,六葷六素,這十二道菜不能叫“壓桌菜”,而稱“亂盤”?!皝y盤”上齊,敬酒、吃菜,中間上一盤熱包子,包子稱“頭腦”。酒過三巡,不管盤中剩余多少菜品,統(tǒng)統(tǒng)撤掉。 第二次擦桌子稱“二清”,“二清”之后上十二道“果子碟”,“果子”多由廚師親自炸制,展示的是廚師的甜點制作手藝。接著猜枚、勸酒,中間每人上一碗甜湯或荷包蛋。吃喝一陣,又統(tǒng)統(tǒng)撤掉。 第三次“清桌”后,再上十二道涼菜。此時飲酒已達高潮,也該正式吃飯了,陸續(xù)上六道熱菜和六道籠碗,最后一道雞蛋湯、每人一碗漱口清水,宴席圓滿結(jié)束。 “三清桌”的葷菜中,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河里游的都要有所顯示,稱“全席”,太過于奢華,一般人家奢侈不起,所以這種宴席難以流行,吃過這“桌”的人不多。 本文來自| 豫記 轉(zhuǎn)發(fā)請標(biāo)注 微信號 | nanyangxyl 責(zé)任編輯| 海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