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知章騎馬源于杜甫《飲中八仙歌》,賀知章是八仙中資格最老、年事最高的一個。在長安,他曾'解金龜換酒為樂'(李白《對酒憶賀監(jiān)序》)。詩中說他喝醉酒后,騎馬的姿態(tài)就象乘船那樣搖來晃去,醉眼朦朧,眼花繚亂,跌進井里竟會在井里熟睡不醒。相傳'阮咸嘗醉,騎馬傾欹,人曰:'個老子如乘船游波浪中''(明王嗣奭《杜臆》卷一)。
2、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汝陽三斗源于杜甫《飲中八仙歌》,汝陽王李琎。是唐玄宗的侄子,寵極一時,所謂'主恩視遇頻','倍比骨肉親'(杜甫《贈太子太師汝陽郡王琎》),因此,他敢于飲酒三斗才上朝拜見天子。他的嗜酒心理也與眾不同,路上看到曲車(即酒車)竟然流起口水來,恨不得要把自己的封地遷到酒泉(今屬甘肅)去。相傳那里'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故名酒泉'(見《三秦記》)。
3、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避賢 李適之于天寶元年,代牛仙客為左丞相,雅好賓客,夜則燕賞,飲酒日費萬錢,豪飲的酒量有如鯨魚吞吐百川之水,一語點出他的豪華奢侈。然而好景不長,天寶五載適之為李林甫排擠,罷相后,在家與親友會飲,雖酒興未減,卻不免牢騷滿腹,賦詩道:'避賢初罷相,樂圣且銜杯,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舊唐書·李適之傳》)'銜杯樂圣稱避賢'即化用李適之詩句。
4、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fēng)前 崔宗之,是一個倜儻灑脫,少年英俊的風(fēng)流人物。他豪飲時,高舉酒杯,用白眼仰望青天,睥睨一切,旁若無人。喝醉后,宛如玉樹迎風(fēng)搖曳,不能自持。杜甫用'玉樹臨風(fēng)'形容宗之的俊美豐姿和瀟灑醉態(tài),很有韻味。
5、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蘇晉一面耽禪,長期齋戒,一面又嗜飲,經(jīng)常醉酒,處于'齋'與'醉'的矛盾斗爭中,但結(jié)果往往是'酒'戰(zhàn)勝'佛',所以他就只好'醉中愛逃禪'了。
6、卞莊刺虎 故事出自《史記·張儀列傳》:“(卞)莊子欲刺虎,館豎子止之,曰:'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爭則必斗斗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卞莊子然之,立須之。有頃,兩虎果斗,大者傷,小者死。莊子從傷者而刺之,一舉果有雙虎之功。
張旭善草書,好酒,每醉后,號呼狂走,索筆揮灑,變化無窮,若有神助'(《杜臆》卷一)。當時人稱'草圣'。張旭三杯酒醉后,豪情奔放,絕妙的草書就會從他筆下流出。他無視權(quán)貴的威嚴,在顯赫的王公大人面前,脫下帽子,露出頭頂,奮筆疾書,自由揮灑,筆走龍蛇,字跡如云煙般舒卷自如。
8、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闊論驚四筵 唐袁郊在《甘澤謠》中稱焦遂為布衣,可見他是個平民。焦遂喝酒五斗后方有醉意,那時他更顯得神情卓異,高談闊論,滔滔不絕,驚動了席間在座的人。
9、東坡賦鼠 蘇子嘆曰:“異哉!是鼠之黠也。閉于橐中,橐堅而不可穴也。故不嚙而嚙,以聲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脫也。吾聞有生,莫智于人。攏龍伐蛟,登龜狩麟,役萬物而君之,卒見使于一鼠;墮此蟲之計中,驚脫兔于處女,烏在其為智也。
10、牛角掛書 《新唐書·李密傳》:密以薄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越國公楊素適見于道,按轡躡其后,曰:'何書生勤如此?'密識素,下拜。問所讀,曰:'《項羽傳》。'因與語,奇之。歸謂子玄感曰:'吾觀密識度,非若等輩。'玄感遂傾心結(jié)納。大業(yè)九年,玄感舉兵黎陽,遣人入關(guān)迎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