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注」 徽州一府六縣,鄉(xiāng)村規(guī)模曰“徽州五千村”,由歷代中原士族或戰(zhàn)亂、或變故遷移來此聚居而成。史料記載,西晉“永嘉之亂”,從中原遷入徽州的士族有程、鮑、俞、黃等十五氏;唐末黃巢起義,中原遷入徽州的士族有陸、陳、葉、孫、等四十八氏,兩宋之際、元末明初,直至清同治中期,更有大量移民至徽州定居。 徽州古村落的選址布局與建造十分講究與自然融為一體,以風水堪輿理論為依據(jù),強調(diào)天人合一,依山則循山而建,臨水則沿水而居,建筑群與小環(huán)境巧妙結(jié)合,特別注重村頭水口的園林組景,形成優(yōu)美的村落風貌。而村落中的民居建筑,則融合了中國南方干欄式建筑和北方四合院建筑風格,每戶房屋兩側(cè)有防火高墻--馬頭墻。整座村落或隨山形自然起伏,或隨河流自然蜿蜒,遠遠望去,連綿數(shù)里,錯落有致、氣勢恢弘,呈現(xiàn)古徽州建筑壯觀景象。 靈山古村 建村于后唐,元代隸屬徽州府歙縣22都1圖;明代隸屬徽州府歙縣袞秀鄉(xiāng)靈山大社仁風里;今屬黃山市徽州區(qū)呈坎鎮(zhèn)靈山行政村。 靈山村,坐落于黃山南麓靈金山和豐山的狹長山谷間,靈金河從山谷奔涌而出,靈山村的先哲們以河為中心,沿河建設水街作為村莊的主干道,兩岸民居面河而筑,河東較寬的腹地有東西方向小巷,延伸出去形成距河較遠的院落組團,河西民居則壁立河沿,搭石橋東來西往。靈山村形似鳳凰,沿靈金河自北向南、自上而下鑲嵌在群山之中,形態(tài)十分自然。 靈山之美,美在水街,整條街道就地取材,用清一色的粗麻花崗巖石鋪就,逆水而上,東寬西窄,為加寬水街街面并盡量減少占地,靈山村先哲沿溪將石條挑出一二尺,懸空于水上;為緩和靈金河水的落差,靈山先哲采取級梯筑壩、緩沖水勢,并方便村民蓄水取用。民間譽稱:“天上的水街”。 靈山水街長三里,石板路,虛空石階,數(shù)十座小石橋,打破了連續(xù)河道的單調(diào),使狹長的靈山村成為一個有韻律的、靈動的山水民居空間! 靈山,村莊布局構(gòu)建盡善盡美,占盡地利,善用水法,是研究徽州古村落最理想的范式。 靈山,以方姓為主,方氏先哲于后唐時遷居至此,已有千余年歷史,村中尚存多處古跡,方氏祖廟“雷祖廟”,“翰苑坊”“文昌閣”“靈陽橋”等。 千百年過去,靈山村民已將周邊的山地開墾為梯田、竹林、茶園,大量明代修筑的梯田如等高線優(yōu)美舒展。春天,層層疊疊盛開的油菜花,和山村粉墻黛瓦建筑群、蒼翠竹林、起伏群山一起,組成一幅天然的新安派山水畫卷! 斗轉(zhuǎn)星移,滄海桑田,如珍珠般散落在徽州大地的“徽州五千村”,或繁榮、或衰落,每個村莊都有一篇自己創(chuàng)作的畫卷史詩。
探訪靈山古村大交通線路1、合福高鐵,黃山北站下,轉(zhuǎn)中巴至靈山村。 2、G3京臺高速,徽州區(qū)出口巖寺收費站下。 3、黃山市區(qū)、巖寺鎮(zhèn)客運站均有中巴到達。 ![]() 江南以南|徽之故鄉(xiā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