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獨感是兒童基于對自己在同伴群體中社交和友誼地位的自我知覺而產(chǎn)生的孤單、寂寞、失落、疏離和不滿的主觀情緒體驗,是一種消極的情緒反應(yīng)[1].孤獨感會造成兒童相當大的痛苦,尤其兒童期的孤獨體驗與抑郁和被遺棄感相聯(lián)系,使兒童找不到社會歸屬感[2.3].社交焦慮會使個體回避社交行為,進而導(dǎo)致孤獨感的產(chǎn)生,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4.5].不良社交情緒的強弱既是社會適應(yīng)狀態(tài)的重要指標,也是兒童在交往困難時尋求幫助的一種重要信號。研究兒童自尊、社交焦慮與孤獨感三者的關(guān)系,對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有一定的指導(dǎo)意義。 考慮到小學 1、2、3 年級兒童對問卷的理解能力,本研究主要針對小學 4 ~6 年級的小學生,本研究的目的是要比較不同年級兒童的自尊水平、社交焦慮和孤獨感差異; 探討兒童自尊與社交焦慮和孤獨感的關(guān)系,為提高小學生自尊,緩解社交焦慮,減少孤獨感提供實證證據(jù)。 1 對象與方法 1. 1 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四川省某城鎮(zhèn)一普通小學 4 ~ 6 年級小學生,各年級兩個班,共 6 個班400 人。施測后得到有效問卷 385 份( 96% ) ,其中 4年級 126 人,5 年級 131 人,6 年級 128 人; 女生 198人,男生 187 人。填寫方法為被試獨立自填。 1. 2 方法 以問卷調(diào)查的形式實施,將自尊量表、兒童孤獨量表和兒童社交焦慮量表分為三部分并合訂成冊。在學生和老師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講解調(diào)查目的,以班級為單位分別對 4 ~ 6 年級兒童進行團體施測。填寫問卷時按指導(dǎo)語要求獨立完成問卷,全部測驗內(nèi)容一次性答完,時間約 25 分鐘,問卷當場收回。 1. 2. 1 自尊量表 ( SES)[6]Rosenberg 自尊量表( Self . Esteem Scale,SES) ,量表共有 10 道題目,4級評分,總分越高,代表自尊水平越高。 1. 2. 2 兒童社交焦慮量表( SASC)[6],該量表由La Greca,Dandes 等人編制,后由馬弘于 1993 年引入我國,并于 1999 年再次修訂。共 10 個條目,采用3 級評分制,總分越高表示社交焦慮越嚴重。量表包含害怕否定評價和社會回避及苦惱兩個因子。 1. 2. 3 兒童孤獨量表( CLS)[6]該問卷是由 Asher等編制,是用來評定兒童的孤獨感與社會不滿程度的量表。該量表有 24 個項目,其中 16 個條目評定孤獨感,采用 1 ~5 級評定,總分越高表示孤獨感越強。8 個關(guān)于個人愛好項目( 為了使被試放松一些)不計分。 1. 3 統(tǒng)計處理 將所有數(shù)據(jù)錄入 SPSS 17. 0,用 t 檢驗、方差分析、相關(guān)分析等方法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 Amos 21. 0進行路徑分析。 2 結(jié) 果 2. 1 兒童自尊、社交焦慮和孤獨感在不同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上的差異。 自尊和孤獨感在年級方面均有顯著差異( P <0. 01 ) ; 社交焦慮在年級方面差異不顯著 ( P >0. 05) ,其兩因子中社會回避及苦惱在年級方面差異顯著( P <0. 01) ,并對年級差異進行事后檢驗表明,4 年級兒童自尊顯著低于 5、6 年級兒童,4 年級兒童孤獨感顯著高于 6 年級兒童,4 年級兒童社交回避及苦惱顯著高于 5、6 年級兒童。兒童自尊、兒童孤獨感和兒童社交焦慮在性別方面差異不顯著( P >0. 05) ; 在社交焦慮的兩因子中,社會回避及苦惱在性別方面差異不顯著( P > 0. 05) ; 害怕否定評價在性別方面差異顯著( P < 0. 05) ,女生的害怕否定評價高于男生,見表 1.2. 2 兒童自尊、社交焦慮和孤獨感三者的關(guān)系。 對兒童得分用皮爾遜相關(guān)分析,兒童自尊與兒童社交焦慮呈顯著負相關(guān); 兒童自尊與兒童孤獨感呈顯著負相關(guān); 孤獨感與社交焦慮呈顯著正相關(guān),見表 2.2. 3 兒童自尊和社交焦慮兩因子對孤獨感的影響及自尊的中介作用檢驗。 鑒于相關(guān)分析的結(jié)果,為考察自尊和社交焦慮對孤獨感的影響,采用逐步回歸的方式分析自尊和社交焦慮兩因子在孤獨感的影響中所起到的作用大小,見表 3.害怕否定評價、自尊和社交回避及苦惱都進入了回歸模型,共同解釋了孤獨感變異的32% .害怕否定評價和社交回避及苦惱對孤獨感都有正向預(yù)測作用,而自尊對孤獨感有負向預(yù)測作用。 由 β 及調(diào)整的 R2可以看出害怕否定評價對孤獨感最有預(yù)測作用。
為了進一步檢驗自尊在社交焦慮兩因子和孤獨感之間是否存在中介作用,建立社交焦慮影響自尊與孤獨感的結(jié)構(gòu)模型,并進行數(shù)據(jù)擬合。最終得到的最佳模型見圖1.該模型的各項擬合指數(shù)為: χ2=2. 465,df = 1,P = 0. 116,TL I( NNFI) = 0. 956,CFI =0. 993,NFI = 0. 988,RMSEA = 0. 062.從圖 1 可見,自尊在害怕否定評價和孤獨感間起到了中介作用,自尊( 路徑系數(shù)為 0. 28) 對孤獨感有顯著的負面影響,害怕否定評價( 路徑系數(shù)為 0. 26) 對自尊有顯著的負面影響,害怕否定評價對孤獨感有顯著的正面影響( 路徑系數(shù)為 0. 25) . 研究表明,4、5 年級小學生的孤獨感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而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即 4 年級學生的孤獨感比 5 年級高。與池麗萍等的研究結(jié)果[7.9]是一致的。同時,社交回避及苦惱在年級上有顯著差異,4 年級的社交回避及苦惱得分高于 5、6年級,其中父母離異的兒童社交焦慮得分更高,與鄒志禮等[10]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孤獨感的年級差異可能和小學生的社會適應(yīng)性發(fā)展有關(guān),低年級的小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的適應(yīng)水平比較低,因此在學習、人際交往等方面難免遇到困難,產(chǎn)生困惑或者苦惱的情緒體驗,從而體驗較高的孤獨感。隨著年級的升高,小學生掌握了更多的人際交往技能,能夠更好的與別人合作、交流,孤獨感體驗逐漸降低。4 年級在小學生社會交往的發(fā)展上很可能是一個特殊的時期,此時出現(xiàn)高焦慮水平,說明他們在學校人際交往不適應(yīng)性。父母離異的兒童從家庭治療的理論分析,他們會形成父母不喜歡自己的錯誤結(jié)論,為提升自尊,在人際交往中更渴望得到他人的關(guān)注和認可,表現(xiàn)為希望得到肯定的評價而害怕否定評價。 研究發(fā)現(xiàn),小學生害怕否定評價、社交回避及總社交焦慮與其自尊水平呈顯著負相關(guān),這與很多國內(nèi)研究發(fā)現(xiàn)自尊與社交焦慮呈顯著負相關(guān)[11.12]吻合,說明低自尊的小學生顯示更多的社交焦慮。兒童自尊與孤獨感呈顯著負相關(guān),說明自尊水平越高其孤獨感越低,該結(jié)果與以往研究結(jié)果一致[10,13].低自尊水平的兒童,具有較低的自我評價,更傾向回避社會交往,導(dǎo)致同伴關(guān)系發(fā)展不良,使兒童體驗到較高的孤獨感。社交焦慮總分及各因子分與孤獨感總分呈顯著正相關(guān),與之前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5,14].回歸分析表明,社交焦慮及自尊均對小學生孤獨感有顯著的預(yù)測作用。 從路徑分析圖來看,兒童害怕否定評價和自尊的相關(guān)達到顯著,即兒童在乎是否為肯定的評價,別人的評價能顯著影響到他們對自我的評價??偟膩碚f,從這個結(jié)構(gòu)看得出來,自尊在害怕否定評價和孤獨感間起到了很重要的中介調(diào)節(jié)作用。自尊是對自我價值和自我能力的判斷,體現(xiàn)了個體對自我的認同程度,帶有非常主觀和情感的特點,這或許可以用來解釋同樣有孤獨感的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卻有好有壞,心理狀況好的兒童有著更高的自尊水平。 兒童的社交焦慮對孤獨感既存在直接影響,也通過自尊的中介效用影響其孤獨感強度。因此,提升學生自尊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及時給予學生積極的評價,鼓勵學生,父母應(yīng)該多給孩子溝通,有助于減輕社交焦慮,改善兒童孤獨感,促進其心理健康發(fā)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