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是豎直方向上的聲源,還是正前方與正后方聲源,都具備同一個特征——即無法提供雙耳差線索。這樣的聲源是如何被人耳定位的? 在體驗VR游戲時,3D音效可使玩家感受到聲音的遠近和方位;另外,在影視劇中經(jīng)常能看到演員用抖動耳朵,來表現(xiàn)分辨聲源。那么在現(xiàn)實中呢?細(xì)心的朋友應(yīng)該會注意到,大家聽聲辨位時經(jīng)常會不自覺地將頭輕歪,這是為什么呢?小編閑著的時候特地在大知乎上搜了一下“人耳如何辨別聲源方位”,果然有相關(guān)的問答,而且令小編忍不住抱拳的是回答者不僅專業(yè)詳細(xì),還圖文并茂,大知乎果然人才輩出!小編特地整理了一下兩位用戶的回答,分享給大家。 知乎用戶夏曉昊:無論是來自于實驗結(jié)果,還是人類的實際經(jīng)驗,都可以得出一個很簡單的結(jié)論——即神經(jīng)系統(tǒng)通過對比同一個音源到達兩耳之間的時間差(Interaural Time Difference,簡稱 ITD)以及強度差(Interaural Intensity Difference,簡稱 IID),就可以判斷出聲源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 對人耳空間定位(包括水平定位以及豎直定位)更細(xì)致的研究表明: ●低頻(1.5KHz以下)的情況下,主要是 ITD 在對聲音定位起主要作用; ●中頻(1.5K-4KHz范圍內(nèi))的情況下,主要是 ITD 和 IID 共同作用; ●中高頻(4KHz-6KHz范圍內(nèi))的情況下,主要是 IID 起作用; ●高頻(6KHz以上)的情況下,則是耳廓對聲波的散射引起的干涉效應(yīng)起作用。 但無論是豎直方向上的聲源,還是正前方與正后方聲源,都具備同一個特征——即無法提供雙耳差線索。這樣的聲源是如何被人耳定位的? 知乎用戶胡癡兒2.0圖文并茂地解釋道:一切聲音定位的基礎(chǔ)都是左右耳定位。左右定位是基礎(chǔ),上下定位是輔助。
左右定位有兩種方式: 1、通過時間差定位 第一種是通過聲音的時間差,比如一個聲音如果從左邊來,那么左耳先聽到它,于是做出判斷:『喲,原來你在我靠左的位置』。
局限: 如果頻率超過1500hz的聲音,波長小于人的頭部尺寸的一半,你的左右耳無法分辨出哪個先到達你的耳朵。 所以這時,只能通過雙耳聽到的不同音量大小來分辨方向了。
2、通過聲源的大小定 如果右邊的聲音大,左邊的聲音小,我們就判斷聲源更靠近右邊一些;而如果左右兩邊的音量大小越接近,那么我們會感覺聲音越接近『中心』。
局限: 在500-800hz之間的聲音(波長剛好比頭部大一倍),我們的耳朵很難分辨出哪只耳朵聽到的聲音更大一些,所以用『雙耳聽到不同音量以分辨聲源的方向』這種方法失效了。 所以我們只能根據(jù)『左右耳聽到的時間差』來辨認(rèn)聲音的方向。
3、HRTF(什么是人頭錄音?) 這時可以用到HRTF,比如上面來的聲音會被肩膀所反射,身體下面來的聲音則會被肩膀和身軀所遮擋。 比如頭部對聲音的遮擋,消掉了一部分低頻。
所以經(jīng)過身體『濾波』后,便可以用雙耳聽到不同大小的聲音來分辨聲音的方向。
二、聲音的前后定位 當(dāng)聲音位于正前方或者正后方時。
這兩個聲音你左右耳聽起來音量一樣大,并且同時被你聽到。 你便無法區(qū)分它們是前面?zhèn)鱽淼倪€是后面?zhèn)鱽淼摹?/span>
1. 濾波器(filter)對聲音的反射和遮擋 每個人的耳朵都是不同的(特別是外耳的形狀),它們是一個個特殊的濾波器(filter)。 就像聽覺上的『指紋』
聲波達到我們耳朵時會被耳朵的pinna反彈,導(dǎo)致回響共振(resonance)。 而每個人的pinna因為形狀各異,所以反彈的方向也都不太相同。 就像濾波器(filter)一樣,濾掉了某些聲音。 比如你耳朵后面?zhèn)鱽硪粋€聲音,被你耳朵擋掉了一部分。
2、頭部轉(zhuǎn)動 當(dāng)你實在無法分辨聲音的方向時,轉(zhuǎn)動你的頭部吧~ (這一點和視覺一樣,當(dāng)我們看到的東西無法區(qū)分前后時,也需要轉(zhuǎn)動頭部引發(fā)透視變化,從而判斷視覺上的前后關(guān)系。) 當(dāng)你轉(zhuǎn)動頭部時,聲源和耳朵的位置關(guān)系改變了,所以雙耳通過『時間差』和『音量差』分辨聲音方向的能力又回來了。
如圖,右邊的圖是她輕輕扭頭,這時A和B相對于你的頭部的位置發(fā)生了一些改變。 你馬上能分辨他們的位置了:『咦,你聽,B的D1比D2近,所以B在左邊,而A的D1比D2遠,所以A在右邊』然后轉(zhuǎn)過頭來,即刻就明白了A和B的前后關(guān)系。
垂直方向上同理,如果沒辦法區(qū)分聲音的音源是來自上面還是來自下面,微微傾頭,左耳向下右耳向上,D1比D2短,所以聲音在你的上方。
總結(jié): 綜合上述由于人體的構(gòu)造原理,被人耳所能接受到的聲音會受到耳廓,肩部以及頭部構(gòu)造的影響——一部分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人體阻擋時會發(fā)生衍射、散射,并與直達耳道的聲音在耳道口的位置發(fā)生干涉,從而影響到進入人耳的聲音頻譜; 另一方面,錄音師 @闞歐禮 老師也曾提到過,人耳在判斷聲源位置時會無意識地扭動頭部——而這一過程會造成一定的雙耳差線索(例如當(dāng)聲源在正前方時,向左輕微扭動頭部,則右耳會離聲源更近,左右耳之間形成一定的 ITD 與 IID),從而幫助人耳進行聲源定位。
換句話說,此時之所以能夠定位,是來自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對單耳接收到的聲音進行特征分析和識別從而得出的結(jié)論。其中甚至?xí)▉碜杂诼?lián)想和以往經(jīng)驗的要素在起作用,故實際過程非常復(fù)雜。 但是在研究過程中,科學(xué)家發(fā)現(xiàn)一種動物的聽覺定位系統(tǒng)很有意思,該動物就是倉鸮。倉鸮的兩只耳朵并不在同一個高度上,而是左耳朝下,右耳朝上。在捕捉獵物時,通過 ITD 來判斷聲源水平位置,通過 IID 來判斷聲源豎直位置。NASA 有本書中對此現(xiàn)象的推測是:倉鸮之所以進化出了這樣的耳朵是因為他們的食物在半空中,而人類的耳朵始終保持在一個水平面上的原因則是因為人類的獵物/威脅則一直呆在地面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