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夫心者,一身之主,萬法之根。其大無內,其小無外。大則包羅天地,小則隱在毫芒。修之則作佛成仙,縱之則披毛帶角。存之於內則為性,施之於外則為情。千變萬化,無有定時。故聖人教之修心,即修道也。教之修道,即修心也。孟子曰:養(yǎng)心莫善於寡欲。堯夫曰:天向一中分造化,人於心上起經(jīng)綸。虛靜天師曰:一念萌動於內,六識流轉於外,不趁乎善,則趁乎惡,故有天堂地獄因果之報。大道歌云:莫向靈臺留一物,物在心中神不清,耗散真精損筋骨。三茅真君曰:靈臺皎潔似冰壺,只許元神裹面居,若向箇中留一物,平生便是不清。保一真人曰:法有出於同門者,其符同,其訣同,用之輒不靈者,誠不至也。誠之不至,則自信不及,則疑二之心生,中無所主矣。中既無主,何以感通?故曰:法法皆心法,心通法亦通。余《明道》云:人間萬事從心出,心知無形何處尋?一念未生前會得,那時方始見其心。 白話文: 心啊,它是一身的之主,也是萬法的根源,它大的沒有邊際,小的也沒有界限。 大的時候啊,能夠包羅天地,在小的時候啊,可以隱在極微的毫芒之中。 如果修它呢就能成佛成仙,如果放縱它就只能當披毛帶角的邪魔歪道了。 如果將它存在內里,就成了性,如將它施之于外,就成了情,千變萬化,并不固定。 所以呢,圣人教人修心,就是修道了,教人修道呢,便是修心了。 孟子說,養(yǎng)心最好的辦法就是寡欲了, 邵雍說,天是在一里分造化,而人卻是在心上起經(jīng)綸的。 虛靖天師說,人的一念萌動是在內的,然而六識是流轉在外的,它的表現(xiàn)在外時,如果不是善,便是惡,所以才會有天堂地獄因果之報的說法。 大道歌里說,不要在靈臺留下任何東西啊,如果有東西在靈臺,神就不清啦,神不清就會耗散真精,勞損人的筋骨。 三茅真君說,靈臺要清徹透明的像個冰壺一樣,只有元神在里面呆著,如果往里面留了無論什么東西,就不清啦。 保一真人說,學法的人吧,有出自同門的,畫的符一樣,施的訣還是一樣,然而就有人的靈,有的人不靈。不靈的,就是因為不誠導致的,因為不誠就不自信啊,不自信那就有疑心,一有疑心,心中就沒主了,心中沒主,還怎么通過心來感通呢? 所以說呀,所有的法都是心法,只要心通了法就通了。 俺《明道》中也說:人間萬事都是從心中出來的,但是心是無形的哦,那么你知道心在哪里可以尋得嗎? 一念未生之前,就是心之所在,如果你能把握住這個啊,就能見到心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