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通過學習書中的古物介紹,研究古物照片也可以學到不少知識。從《中國古代玉器藝術》一書中的紅山文化卷龍照片中,能夠學習到一些真品的特征標準。 從這一古物照片中可以發(fā)現(xiàn),玉器的亮度、光滑度受到浸蝕后,會有一些不平滑的質感。首先能直觀看到的是玉器反光度不強的糙面,是一種毛亮感。玉器在原始狀態(tài)下的光亮度,一定比現(xiàn)在照片上表現(xiàn)的亮度要高,這是符合自然演變規(guī)律的。 但是贗品卻偽造的不一樣。造假者為了模仿這種真品的表面特征和效果,只能采取化學腐蝕的手段,把玉器表面用酸腐蝕成脫皮,再磨光處理。人為用酸腐蝕極難 掌握輕重,如果腐蝕重了就會出現(xiàn)橘皮質感,腐蝕輕了會造成光亮度不均勻現(xiàn)象。因此這時只要用放大鏡觀察器物表面有明顯高光亮點的便能辨知真?zhèn)巍?/p> 從照片上還能看到,玉卷龍的表面出現(xiàn)一些不規(guī)則的腐蝕、老化,形成的坑點、坑斑,這些坑斑的結構,就像太空中月亮表面月球坑的樣子,或是石頭經(jīng)過長期的自然風化,出現(xiàn)大小不均勻的坑斑一樣。玉器也是如此。 玉器有的坑斑里面殘留很細的土漿,通過放大觀察,土漿非常細膩,并且很難清洗掉。這說明土漿經(jīng)過千年的沉積、老化,已經(jīng)附著在一起了。北方出土的玉,坑 斑較多、較明顯,這可能是由于北方沙土粒的擠壓,以及玉石材料表面的一些雜質被腐蝕以后形成的坑斑。通過對官方資料的實物考查,南方良渚文化的玉器比北方 紅山文化玉器的坑斑相對較少。這與埋藏的土質、干濕度、材料的質量有關。就目前官方博物館資料比對,出土紅山玉器其玉表一定有坑斑特征,這是真品的重要特 征和標準。 而贗品偽造這種特征時,只能采取強酸腐蝕的手段。但是酸腐蝕的坑斑結構不均,且多呈尖利的坑洞,坑洞內(nèi)呈現(xiàn)出類似天然水晶破碎的結晶狀。這些都是能觀察出來的。 同時還要警惕表面光滑,沒有不規(guī)則坑斑的所謂出土高古玉器,這些器物的效果是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凡是斑坑內(nèi)有沙粒的都要注意,因為出土真品表面沉積的都是土漿。而這也是一項辨別真?zhèn)蔚闹攸c。 |
|
|
來自: 珠江大鵬 > 《概論(玉文化、玉料、紋飾、沁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