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平時看一些古裝劇,或者閱讀古典白話小說,亦或是聽評書、看戲曲時,常??梢砸姷健皢T外”一詞。大抵是外人稱呼那些大戶人家的男主人、在本地有名望、有地位,似乎做官、又似乎賦閑。那么,古代什么人可以被稱為“員外”呢? 員外一詞,始于三國時期,本是一種官職,是在定額以外設(shè)置的官員。三國時期的魏國末期設(shè)員外散騎常侍,晉朝初年又設(shè)置員外散騎侍郎,都是皇帝身邊的侍從官。南北朝時,有殿中員外將軍、員外司馬等。 隋朝首創(chuàng)三省六部制,員外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成為了標配,尚書省二十四司內(nèi)各司主官(即正職)稱為郎中,次官(副職)稱為員外郎。此后,唐、宋、元以次各代沿襲隋制,以郎中、員外郎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員外也身居要職了, 雖然叫做'員外',卻實實在在有了定編。 不過到了明朝以后,隨著歷代的官制改革,員外又逐漸的成為一種閑職,甚至可以納錢捐買。于是一些地主和商人通過捐贈銀兩的方式來獲取員外一職,漸漸的員外就進一步演化為對地主富豪的一種稱呼。如《通俗編.仕進》:“所云員外者,謂在正員之外,大率依權(quán)納賄所為,與今部曹不同,故有財勢之徒皆得假借其稱?!彼?/span>'員外'一詞逐漸失去了其本來含義,而專指一些有錢人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