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藝叢專題丨從《寐叟題跋》看沈曾植的書學思想

 青木森森 2016-05-25




從《寐叟題跋》看沈曾植的書學思想



文/戴家妙

西泠印社社員

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書法理論教研室主任

浙江省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兼學術委員會主任




沈曾植稱自己“書學優(yōu)于書才”[1],一如他自稱“詩學深而詩功淺”?!霸妼W深者,謂閱詩多;詩功淺者,作詩少也?!?span>[2]他還在答謝鳳孫書札中說:“書道,其小焉者也。”[3]正因為“小焉者也”,目前所見沈曾植論書均為“單辭碎義”[4]的題跋、校注之語,散見于《護德瓶齋涉筆》《全拙庵溫故錄》《菌閣瑣談》《寐叟題跋》《研圖注篆之居隨筆》《雜記》以及《藝概評注》[5]等著述中。王蘧常曾應中國香港《書譜》雜志之約,整理成《沈寐叟先師書法論提要》一文,分四章:一、論帖(甲、章草,乙、“二王”帖,丙、群帖);二、論碑(甲、漢碑,乙、魏碑,丙、唐碑);三、碑帖研究(甲、初學,乙、博取,丙、分析,丁、比較,戊、探源,己、互證);四、書法叢論(甲、論臨摹,乙、論用筆用墨)。惜《書譜》僅載其中第三、第四章,全文未見刊于其他集著作中,不知王氏后人手中還留存稿本否?王蘧常曾隨寐叟學書,承其衣缽,這篇由他整理的書論提要,應該是很能傳達寐叟生前的旨意。


今據(jù)上述諸本,結合沈曾植的書風演變過程,將其書學思想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來敘述。

 

一、關于包世臣

 

金蓉鏡跋沈曾植書法時稱:“先生書蚤精帖學,得筆于包安吳;壯嗜張廉卿,嘗欲著文以明其書法之源流正變,及得力之由。其后由帖入碑,融南北書流為一冶,錯綜變化,以發(fā)其胸中之奇,幾忘紙筆,心行而已。論者謂三百年來,殆難與輩?!?span>[6]沈曾植論書,也確實屢屢以包世臣為對象,或申其說,或借包氏觀點而論己意。


愚讀《藝舟雙楫》,心儀中畫圓滿之義,然施之于書不能工。曉起睹石庵書,忽悟筆界跡流美人之說,因知中畫圓滿,仍須從近左處圓滿求之。此是藏鋒之用,非言書體也。[7]


安吳中畫豐滿之說,出自懷寧。懷寧以摹印法論書,如疏處可使走馬、密處不令通風,亦印家訣也。惟小篆與古隸,可極中滿能事。八分勢在波發(fā),纖濃輕重,左右不能無偏勝,證以漢末諸碑可見。故中畫蓄力,雖為書家秘密,非中郎、鍾衛(wèi)法也。[8]


安吳釋黃小仲始艮終乾之說至精,小仲不肯盡其說,此語遂為書家一淆疑公案。仆于《藥石論》得十六字焉,曰:“一點一畫,意態(tài)縱橫。偃亞中間,綽有余裕?!敝^此語成安吳義也可,謂破安吳義亦無不可。[9]


安吳論書,貫串古今。然止言得臨寫地位耳。透得此關,便當與晉人相視而笑矣。然透得大難。[10]


張謇曾作《題包安吳論書篇后用東坡醉墨堂韻》,有“沈侯于此信非袒,鄭君所得今已優(yōu)”之句。羅振玉也曾在給王國維信里提到“以書法言,趙(之謙)與包安吳不同趣,乙服膺安吳,故詆趙”[11]??芍?,沈曾植對包世臣的書法是信服的,但也不盲目袒護。他在跋《張猛龍碑》時就這么認為:“《張君清頌》在北朝諸石刻中最先著稱,結體亦特難擬。以包、吳二君之精詣,能摹《刁惠公》《鄭文公》,于此《頌》未敢措手也。近日張濂亭翁懸腕中鋒,獨標玄旨,其構法乃頗有于此《頌》為近者?!?span>[12]他在第三次答龍松生問中,就說道:“安吳筆本弱,純以草法為運用?!?span>[13]沈曾植雖“得筆于包安吳”,但對于包的筆力弱點看得十分清晰。中年時,他轉向筆力雄強的張裕釗“討生活”,亦可視為“強其骨”的舉動。


眾所周知,包世臣的書學思想對晚清書壇的貢獻是很大的,眾皆以為碑派書法的代表人物,吳讓之、趙之謙等都曾受其影響。實際上,包氏本人對北碑書法并未進行深入的實踐,而其關于書學的主張卻切實地影響到吳、趙以及沈等人。何紹基對包世臣的北碑書法有過評價:“包慎翁之寫北碑,蓋先于我二十年,功力既深,書名甚重于江南,從學者相矜以包派。余以橫平豎直四字繩之,知其于北碑未為得髓也。記問浩博,口如懸河,酒后高睨大譚,令人神往,今不可復得矣?!睏钍鼐础秾W書邇言》中也指出“包慎伯以側鋒為宗,所著《藝舟雙楫》,遂以風靡天下。然自擬右軍后一人,未免自信太過”。其實,包氏的功勞是解析了筆法的奧秘,為后來者開方便之門。沈曾植認為“止言得臨寫地位”,但恰恰“臨寫”是書法學習的“不二法門”,因而也奠定了包氏的地位。沈曾植在《答龍松生書法問》中就說:“《畫禪室隨筆》及《倪家雜記筆法》,為書家之宗門武庫;《藝舟雙楫》由二書而更上一層者也。”[14]



▲ 行書節(jié)錄包世臣《藝舟雙楫》語軸  沈曾植  嘉興博物館藏


沈曾植也不認為包氏是北碑說的開山之人,曰“嘗謂北宗之說,始自馮定遠[15],不始阮蕓臺[16]。北碑之開,起于陳子文(奕禧),不起包慎伯。世人多知阮、包,少知馮、陳。所謂不能紀遠,乃紀于近也”,“由南帖入北碑,則陳香泉為先覺者也?!?span>[17]


沈曾植為什么這么推崇陳奕禧?原因有:一、可能與包世臣喜歡董其昌的書法有關,“慎伯論書,于唐人后推東坡、思白二家”[18]。在沈眼里,“劉文清出于董,何子貞從董破觚為圓、削繁成簡語悟入,是張得天變相,亦董系也。完白行書,承其家學,從陳香泉來,亦間接受董影響,故董為近代書學大宗?!?span>[19]沈曾植在草書杜甫《返照》后跋曰:“此末數(shù)行殊有米臨右軍帖意,識此者希,恨不逢香光老人,一乞鉗錘也。”[20]可知,他很推崇董其昌的書法。二、也與鄧石如的書法源自陳奕禧有關,沈曾植認為“鄧氏以拓入篆,謂之《神讖》”,“筆直下而豪平鋪,是生神力,完白后無第二人”[21]。清中葉書壇,鄧石如之所以能獨擅勝場,在于他善用長鋒羊毫寫字,筆力扛鼎,吸收秦漢六朝各種碑版的長處,以盡其變,打開雄渾書的關隘,給后人以啟迪。他主張寫字要“疏處可使走馬,密處不令透風”,突破前人藩籬,別開生面。沈曾植晚年之所以能突破秀逸的格局,實與鄧氏之法密不可分。包世臣是鄧石如的學生,沈重視包的言論與書法當在情理之中。

 

二、關于宋人書

 

在《答龍松生書法第二問》中,沈曾植集中回答關于宋人書的相關問題:


問:米書是否從河南得力?

答:米老實出唐文皇。河南亦承文皇骨力之旨。

問:蘇書前人謂出王僧虔,然否?

答:觀唐末人寫經(jīng),可知蘇書之由來。其各種筆妙,則學識之不同也。蘇書非出僧虔,實與之暗合。

問:黃書是否從魯公得來?

答:黃書沿宋初周越、二蘇來,悟于《鶴銘》。

問:蔡書從何人來?

答:蔡亦祖習西臺、二蘇,遠接楊風子,上希魏晉,故書品在北宋最高。


沈曾植幾乎不學蔡襄的書法,但對宋代自歐陽修與蔡襄的書法評價很高,“歐公漸漬君謨,故于書學極有悟解處。觀歐公造詣所到,益知君謨不可輕議”[22]。宋四家書中,蔡襄離唐最近,作書嚴謹,格高韻古,非常人所及。米書雖“傷于跳蕩之習”[23],卻被后來者競相模仿,此中矛盾,沈未明言及,大概心手之間,變態(tài)無窮,難以具體而微矣。


沈曾植認為“宋書多才人,唐書多學者”[24],他極為欣賞蘇軾“精能之至,反造疏淡”一語,“一切書皆以身輕為尚”[25]。他稱“黃近褚,米不近也”,“學者仍須裴柳,乃能褚薛,此度世金針,山谷枕中秘也”[26]?!睹论蓬}跋》中亦有多篇文字,書風接近黃山谷,約略作于四十歲至五十歲之間,總覺不是十分契合,性弗近耶?馬宗霍在《霋岳樓筆談》中就曾提到沈曾植“早歲欲仿山谷,故心與手忤,往往怒張橫決,不能得勢”。所謂“早歲”,其實已過中年矣。


另在《與謝復園書》中云:“米元章終身不離臨摹,褚公亦然,上至庾亮、謝安石亦有擬法。鄙人臨紙,一字無來歷,便覺杌隉不安也?!痹谒麅?nèi)心,對米芾的集古作風是十分贊同的。不僅如此,他在六十歲后還曾對米書下過很大的功夫[27]。而且他晚年之所以能實現(xiàn)書風的大變法,實與借鑒米芾跳宕用筆有關,性相近也。

 

三、關于唐人書

 

沈曾植接受包世臣“備魏”而“取晉”的思想,故對唐人書的論述頗多驚人之語。在他眼里,“唐法”與“晉法”是區(qū)隔的,尤其在認識《圣教序》上,他稱:“此碑純?nèi)惶品?,與晉法無關。然學唐賢書,無論何處,不能不從此入手,猶草書之有永師《千文》也。”[28]在《宋拓圣教序跋》中也提到:“寒儒習書,欲參考初唐行法,得此已足?!薄妒ソ绦颉芳踝侄桑容^忠實地再現(xiàn)王羲之的書風。雖在鐫刻上石的過程有所損失,甚至在集字過程會有“潤色”甚至“組裝”的可能,但《圣教序》的原型畢竟是王字。沈曾植何以發(fā)此感嘆?是因為“余于此帖,性乃不近,不能抉擇也”[29]。那他又為什么認為學唐人行書要從《圣教序》入呢?“《圣教》純?nèi)惶品?,于右軍殆已絕緣。第唐人書存于今者,楷多行少。學人由宋行以趨晉,固不若從此求之,時代為較近也?!?span>[30]原來,他之所以提倡學《圣教序》,是因為唐人書“楷多行少”“時代較近”的理由,并且認為“由宋行以趨晉”不若“由唐行而入晉”更切實際。


至于唐太宗對于唐代書法的功勞,他認為:


自六代以來,南北書法,不論真草,結字皆有師承,代相祖習。惟大令能因筆成勢,自生奇正,而羊、薄不能紹其傳。至唐初而文皇倡之于上,率更行之于下,傳六代之筆法,而不用其結法。有唐一代,雄奇百出,皆文皇、率更之余習也。而文皇草勢,至南宮乃發(fā)泄無遺。[31]


敦煌新出太宗《溫泉銘》,唐刻唐拓,鋒鎩如新,合永興、錢唐于一爐,而《圣教》《蘭亭》,亦無何不貫。乃于是證知《中岳》標尚,褚摹雅意。[32]


河南亦承文皇骨力之旨。[33]


唐初書壇,歐陽詢、虞世南由隋而入唐,猶有古制。惟褚遂良、薛稷等在唐太宗的影響下,變新法而致變化無窮,褚也因此而被譽為“廣大教化主”。顏真卿“嗣法河南”,變新法而得古意,其源頭仍自唐太宗。就《寐叟題跋》所存書跡來看,在5060歲之間,沈曾植一直在褚書上下功夫。[34]在《同州圣教序跋》中,沈曾植將褚遂良傳世書跡逐一分析,甚見心得。迻錄如下:


登善書碑,蓋有壯老之別?!睹戏◣煛贰洱堥T三龕》,皆少作也,體特矜嚴。《房玄齡碑》在晚年,則一往超縱絕跡,而且無行地矣?!锻荨贰堆闼?,皆承學者所模?!锻荨芬庠隈鎳?,例以《孟法師》,則失之于峻。《雁塔》專趣超縱,例以《房玄齡》,又病其未和。此如《蘭亭》之歧為定武、神龍兩派。想象原碑,正當以魏棲梧《善才寺碑》求之,此如藉殷令名書以尋《廟堂》《九成》真面也。[35]


沈曾植感覺虞書難學,蓋“永興固無學法,今亦無書可學。必不得已,請仍以東坡之言曰:精能之至,反造疏淡耳。然非于南北法意源流,一一冥會,終亦仍無下手處也”[36]。晚年他曾多次臨習過虞書,“疏淡”則有,“精能”未至,上述或即是他內(nèi)心的感慨吧。



▲ 行書節(jié)錄竇臮《述書賦》軸  沈曾植  嘉興博物館藏


受包世臣的影響,沈曾植一直孜孜不倦在探索章草與今草的融合,對《書譜》亦有驚人之論,認為“孫過庭書已開顛、旭之先”[37],“其結構極得山陰遺意”。他在《藝概評注》中,多次引用《述書賦》中語來參證,基本贊同竇洎的觀點,唯獨對竇洎評辭“少損”孫過庭而抱屈,可見其心跡。


1900年,敦煌藏經(jīng)洞的發(fā)現(xiàn)沒有及時為中國學者所知。1907年和1908年,藏經(jīng)洞的精華先后被斯坦因和伯希和攫取到手,分別運送倫敦和巴黎后,因為學術上的疑問,返回來請教中國學者時,才引起中國學者的注意。19088 月伯希和經(jīng)過北京時,繆荃孫聽到伯氏說:“敦煌千佛洞藏有唐人寫經(jīng)七千余卷,渠挑出一千余卷函,有唐人《沙州志》,又有西夏人書,回紇人書,宋及五代刊板?!笨姷姆磻?,只是說了一句“奇聞也”。[38]19167月,伯希和因到北京出任法國使館武官而經(jīng)過上海,將陸德明《尚書釋文》照片出示給沈曾植和張元濟等,讓沈、張大為震撼,也因此拉開近代學人搶救敦煌寫經(jīng)卷的浪潮。[39]


早期注意到敦煌寫經(jīng)卷的學者如葉昌熾、繆荃孫、羅振玉、汪康年、張元濟等,都是沈曾植的摯友。因而,沈氏也比較早地關注到了唐人寫經(jīng),一方面是為了學術研究,同時也是從書法的角度來研習。他曾跋《唐人寫經(jīng)殘卷》時稱:“此書極似薛少保,開天后無此秀發(fā)矣”。[40]目前,傳世的沈氏6065歲這一時期的書跡,明顯帶有唐人寫經(jīng)書跡的風格。王蘧常就說:“其學唐人寫經(jīng),捺腳豐滿,尤他人所不能到。”[41]


為此,沈曾植還專門為唐經(jīng)生書辯護,云:“唐有經(jīng)生,宋有院體,明有內(nèi)閣誥敕體,明季以來有館閣體,并以工整專長。名家薄之于算子之誚,其實名家之書,又豈出橫平豎直之外。推而上之唐碑,推而上之漢隸,亦孰有不平直者。雖六朝碑,雖諸家行草帖,何一不橫是橫、豎是豎耶?算子指其平排無勢耳,識得筆法,便無疑已。永字八法,唐之閭閻書師語耳。作字自不能出此范圍,然豈能盡。”[42]“前人論書,皆忌平直,謂如算子。近人論書,皆言平直,即劉融齋亦謂古人橫成橫,豎成豎,何也?橫平豎直,習書定則。有橫直而無筆勢運之,則書家所忌耳。經(jīng)生寫經(jīng),三館應奉,精則精矣,如行款工而書勢泯絕何。所以有算子之譬。右軍《黃庭》《曹娥》《畫贊》,何嘗不用當時寫經(jīng)行款,而驚鴻舞鶴,天際翱翔,筆勢洞精,又何嘗不橫是橫,豎成豎乎?若行草破觚為圓,削繁成簡,正別有不橫不直以成橫直、以運橫直者,此其淵源甚遠。蔡邕《篆勢》,衛(wèi)恒《隸勢》,熟讀精思,自當有悟入處。悟后則周金漢石,一一可與羲獻、素草作證。有大志愿,得大自在,正恐前賢畏后生耳?!?span>[43]

 

四、關于“二王”與《蘭亭序》

 

在清代,《蘭亭序》遭遇了很奇特的現(xiàn)象:或極力維護,或遭質疑。前者以翁方綱為代表,后者以李文田為代表。到了同光年間,這一現(xiàn)象仍在延續(xù),如何紹基、李瑞清、梁啟超等都熱衷于收集《蘭亭序》的各種不同刻本。沈曾植即藏有數(shù)十種刻本,僅《寐叟題跋》就收有27種,實際數(shù)字肯定比這要多。


在如此之多的《蘭亭跋》中,沈曾植的看法前后基本一致,茲迻錄二則如下:


丁巳秋夕,偶臨一過,審其結體長短紓促,的是初唐體性。學者將此仞定,未嘗不可由唐溯晉。若仞為王法,則十重鐵步障間隔眼識矣。[44]


行情楷骨,極草偃風行之勢。然是唐人行法,與宋人特甚不同;而與柳書《蘭亭詩》,頗有可互參處。在《神龍》諸本中,別自一家。[45]


這與他對《圣教序》的看法是相呼應的,將《蘭亭序》歸入“唐法”之列,與“晉法”區(qū)隔。


他還把王獻之和歐陽詢合在一起互證,說:“六代清華,沿于大令;三唐奇峻,胎自歐陽。譬教家之空有二宗,禪家之能、秀二派而已”,“率更行草,實師大令而重變之”,“大令草繼伯高,率更其《征西》之裔乎?”[46]在《藝概評語》中提出“別負英威曰雄,翔集難名曰秀”,與“龍?zhí)扉T,虎臥鳳闕”對應,不知其或意指王獻之書否?他認為陳介祺的“有李斯而古篆亡,有中郎而古隸亡,有右軍而書法亡”句中的“右軍當易以大令”。因為“鐘最瘦,大王得肥瘦之中。小王最直,大王得曲直之中,鐘最曲。鋒芒生于瘦曲,妍華因于肥直”[47]。蓋大令書亡于“妍華肥直”也。聯(lián)想起唐太宗撰《王羲之傳》贊美王羲之的書法為“盡善盡美”,就是看到南朝以來風行王獻之書法的縱意趣尚,會導致“亡”書之虞。在這一點上,沈曾植明顯接受了唐太宗的思想。


沈曾植一方面覺得王羲之的書法是得“曲直之中”,為完美的典型。同時也覺得王獻之書法的痛快甚合本性,有點矛盾。這些基本是他四十歲至五十歲之間的言論,心里徘徊,還沒找到出路。在清代眾多學者看來,《蘭亭》是經(jīng)典,但因為看不到真跡,手上功夫又被數(shù)百年來的刻帖所蒙蔽而不得法,遂致有疑問,以別樣的眼光來看待《蘭亭》。沈曾植晚年“心儀古隸”,就把王羲之書法想象成“古隸章草”。“心儀古隸”,或即是他晚年書風的生成元素之一。下面二跋,可以略見其大概心緒:


右軍筆法點畫簡嚴,不若子敬之狼藉,蓋心儀古隸章法。由此義而引申之,則歐、虞為楷法之古隸,褚、顏實楷法之八分。[48]


《急就》是古隸章草,《月儀》是八分章草,右軍父子則今隸今草也?!都本汀分褂也?,《月儀》左方起處收處皆有作意。[49]


筆者曾在浙江省博物館藏品中看到他補臨的《蘭亭敘宋元明搨百衲本》一頁以及《神龍本蘭亭》數(shù)字,純?nèi)惶品?,未參章草之意。合觀他的言論和手上的功夫,明顯不一,此抑或是清季碑學大興后的一種解讀《蘭亭》的困境乎?

 

五、關于漢魏六朝書跡

 

訪碑之風,晚明已經(jīng)開始,清初漸而高漲。而經(jīng)乾嘉諸學者的推動,上至朝臣權宦,下至藝人幕賓,亦皆受時流影響,搜羅金石,踏訪碑版,以為考據(jù)之資、臨習之本,各證其說,各顯其能,上下風行,一時蔚然。逮至清季,此風更盛,康有為在其《廣藝舟雙楫》中曾對此現(xiàn)象描述道:


碑學之興,乘帖學之壞,亦因金石之大盛也。乾嘉之后,小學最盛,談者莫不借金石以為考經(jīng)證史之資,專門搜輯、著述之人既多,出土之碑亦盛,于是山巖屋壁,荒野窮郊,或拾從耕父之鋤,或搜自官廚之石,洗濯而發(fā)其光采,摹拓以廣其流傳。……出碑既多,考證亦盛,于是碑學蔚為大國。適乘帖微,入纘大統(tǒng),亦其宜也。


沈曾植因家貧,無力購藏佳拓,但本著“萬物皆流,金石獨止”之心,也搜集了不少碑拓,尤以漢魏六朝為多,諸多題跋札記有獨特的視角,寓含深意。


李斯亡篆以簡直,中郎亡隸以波發(fā)。[50]


伯英《府君帖》,奧雅古勁,章家楷則。然收平為側,波發(fā)之作用已生。其啄掠向背,固與中郎分法相應,承游開靖,學者所當用心也。[51]


伯英不真而點畫狼藉,點畫即波發(fā)之變化也。[52]


余最喜此碑書法,以為漢季篆隸溝通,《國山》《天發(fā)》之前河也。[53]


魏隸變漢,去篆益遠。《受禪》《孔羨》,傳出鍾、梁,雖無明征,要其矩度固與楷法相距益近?!锻趸窔埍?,刻手精工,遂令使轉筆勢,粲然畢露。所謂鍾太傅十二種巧妙者,于此研玩,思過半矣。吾于《戎路》《季直》,劇蓄深疑。后玩此碑,一旦釋然??ㄖ?,八分之漓也。故知元常老骨,定非樸質。[54]


北碑字有定體,而出之奇變。[55]


北碑楷法,當以《刁惠公志》《張猛龍碑》及此銘(指敬使君碑)為大宗。[56]


大抵北朝書法,亦是因時變易,正光以前為一種,最古勁;天平以下為一種,稍平易;齊末為一種,風格視永徽相上下,古隸相傳,無復存矣。關中書體獨樸質,惜宇文一代,傳石無多耳。[57]


光緒中葉,學者始重《張猛龍》,然學如牛毛,成無麟角。北碑惟此骨韻俱高,斂分入篆,信本晚歲瓣香,殆皆在此?!鄂啡讽嵔炔缓?,《化度》骨近而氣不雄,信乎絕詣不可幾也。[58]


(《崔敬邕墓志》)用筆略近《李超》,尚不及《刁惠公》之茂密。[59]


南朝書習,可分三體:寫書為一體,碑碣為一體,簡牘為一體。[60]


《大爨》全是分法,而分法又非今世寫隸書者觀念所及。[61]


除去上述碑版,沈曾植還對漢代簡牘書情有獨鐘。1907年,斯坦因在第二次探險中,在敦煌以北漢代烽燧遺址里,獲得簡牘708枚。[62]其中588枚被羅振玉和王國維收入《流沙墜簡》,加以考釋。《流沙墜簡》的內(nèi)容有三大類:第一大類是小學術數(shù)方技書,有《倉頡》《急就》《力牧》《歷譜》《算術》等多種典籍;第二大類是屯戍叢殘,有簿書、烽燧、戍役、稟給、器物、雜事等六項;第三類是簡牘遺文,匯集各式書信。這些書跡的出現(xiàn),給晚年的沈曾植帶來很大的驚喜,并助其實現(xiàn)“心儀古隸章草”的理想書風。191312月,沈曾植致信羅振玉,云:“漢竹簡書,近似唐人。鄙向日論南北書派,早有此疑,今得確證,助我張目”;“今日得正月廿七日書并《流沙墜簡》樣張,展示煥然,乃與平生據(jù)石刻金文懸擬夢想儀型不異,用此知古今不隔,神理常存,省覽徘徊,頓(復)使滅定枯禪復反數(shù)旬生意。……《墜簡》中不知有章草否?有今隸否?續(xù)有印出,仍望示數(shù)紙。余年無幾,先睹之愿又非尋常比也。”[63]他在致謝鳳孫札也表達了急切的愿望,說:“《流沙墜簡》明歲令郎來時寄下為盼,甚思之。價太昂,遂不能再購矣?!?span>[64]


簡牘墨跡的出現(xiàn)何以如此驚動沈曾植?蓋他摸索“古隸章草”多年,苦于一直無處得覓入處。他曾對鄭孝胥說:“薛道祖欲為此體而未成就,宋高宗意亦在此,亦不能佳,知此途徑不易覓也?!编嵉挠^點是“子敬嘗嘆章草宏逸,余又惡草書縱筆有俗氣,故欲以皇象、索靖為歸耳?!?/span>[65]可知,他們探討的是章草。最后所成,鄭不及沈,是否鄭未及時關注到《流沙墜簡》的緣故?


自《流沙墜簡》問世后,沈曾植會通了與碑版書的關系,如在跋《禮器碑》中就說:“《禮器》細勁,在漢碑中自成一格?!魃衬竞喼小冀▏蹅 本推云潴w?!?span>[66]其次,《流沙墜簡》驗證了他對章草以及隸書波磔的認識,說“以波磔別章草,可謂得立論之源。漢晉以下,波磔寑少,或非天然矣。流沙墜簡,所以可貴?!?span>[67]又云:“王珣《伯遠帖》墨跡隸筆分情,劇可與流沙簡書相證發(fā)。”[68]至于他如何臨習《流沙墜簡》墨跡?他在《與謝復園書》中透露了消息,說:“《流沙墜簡》,試懸臂放大書之,取其意而不拘形似,或當有合?!?span>[69]


六朝碑版在寫與刻的環(huán)節(jié)上,確是存在著“良”與“劣”的現(xiàn)象。沈曾植較早地注意到了碑版的刻手問題。如他在《王基碑跋》中提到“刻手精工,遂令使轉筆勢,粲然畢露”;在北魏《燕州刺史元飏墓志跋》中提到:“逆鋒行筆頗可玩,惜刻工之拙也”;在北齊《使持節(jié)都督元賢墓志跋》中認為“刻手太粗”;在北魏《樂安王元緒墓志跋》中認為“刻工草草”;在《臨淮王元彧墓志跋》中認為“此書甚工,刻乃不稱”;在隋《楊厲墓志跋》中認為“書道至此,南北一家矣,惜刻工拙耳”。


不僅如此,他對拓本的精確與否也十分關注,如他認為《國學本定武蘭亭》“極圓潤,而未免輕弱。然刻手極精,纖鋒畢具”;認為《舊拓定本蘭亭》“刻工亦頗能傳之,殆非天水時代良工不辦也”;認為《式古堂法帖》“模刻不精,遂致略無神采”;認為《墨池玉屑本》“宛如手書,其墨色拓工俱絕。……鋒穎豐利,真能以刀代筆”;認為《豐存禮小楷普門品》“書法謹嚴,刻尤精絕”等等。正因為他看到了碑版、刻帖背后的刻手問題,晚年的沈曾植打通了碑與帖之間的隔閡,化碑為帖,奇趣橫生。他在《記宋拓秘閣續(xù)帖》中就說:


三、四卷右軍諸帖,使轉之妙不可名,集帖無可擬者?!段浜笪逖浴房谭ㄅc《叡德記》相似,《鹡鸰頌》與《金仙公主碑》相似,唐人《月儀》與《實際寺碑》相似。帖之妙與碑同工,宜劉無言之為山谷,長睿傾服也。

 

六、關于異體同勢與南北會通

 

沈曾植對衛(wèi)恒《書勢》中“修短相副,異體同勢”“纖波濃點,錯落其間”這十六字相當推崇,多次引用。在《護德瓶齋涉筆》中,沈曾植對蔡邕的“異體同勢”與衛(wèi)恒的“古今雜形”作了嫁接,認為“異體同勢,即所謂古今雜形也?!?span>[70]


篆參隸勢而姿生,隸參楷勢而姿生,此通乎今以為變也。篆參籀勢而質古,隸參篆勢而質古,此通乎古以為變也。故夫物相雜而文生,物相兼而數(shù)賾。[71]


楷之生動,多取于行。篆之生動,多取于隸。隸者,篆之行也。[72]


沈曾植晚年書風“奇姿譎誕”“靡有常制”,與上述觀點很有關系。對于“異體同勢”,首先重勢,即在《蔡氏分法即鍾氏隸法》中提到:“固非修短纖濃,波點相資,無以呈其意勢。”其次重形,即他認為“逸少學鍾書,最勝處可證得于勢巧形密”;“意巧勢密,官帖中殆無此比,然不能無歐、褚之疑”[73]。他用“勢巧形密”或“意巧勢密”來概括王羲之書法,蓋即其對“異體同勢”與“古今雜形”的理想所在,不僅要做到“勢巧”,還要“形密”。所謂“勢隨筆,體自意,造物之變也”[74],他對衛(wèi)恒《書勢》中的“奮筆輕舉,離而不絕”一語非常認同,比對他晚年作品的用筆,約略可以推想。“推跡以知情,是在善學者”[75],“推跡以知情”即是他的持論方法。


自阮元作《南北書派論》和《北碑南帖論》,清代碑學正式形成。此后的包世臣《藝舟雙楫》、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皆為其羽翼。《南北書派論》作于嘉慶十六年(1811)七月,離沈曾植出世尚距四十來年。因服膺包世臣,沈對阮氏的“南北書派論”與“北碑南帖論”亦是肯定并推崇其旨。


與阮氏、包氏略為不同的是,沈曾植關注的焦點集中在“南北會通”上,與上述“異體同勢”“古今雜形”相呼應,合成他自己的書學觀,即“物相雜而文生,物相兼而數(shù)賾”。如:


實則南骨即北骨,北韻即南韻。[76]


《校官碑》結字用筆,沉郁雄宕,北通《夏承》,南開《天發(fā)》。[77]


內(nèi)府收王珣《伯遠帖》墨跡,隸筆分情,劇可與流沙墜簡相證發(fā),特南渡名家韻度自異耳?!妒鰰x》云:繩繩宜爾,杰出季琰,露鋒芒而豁懷,傍禮樂而無檢,猶摶扶搖而坐致,超峻極而非險。味此數(shù)語,以觀今跡,覺于南北合離,極有會處?!堕w帖》收珉書多,法護、僧彌,壎篪同氣。由以上溯敬和,亦鍾法之一宗也。[78]


昔嘗謂南朝碑碣罕傳,由北碑擬之,則《龍藏》近右軍,《清頌》近大令。蓋一則純和蕭遠,運用師中郎而全泯其跡,品格在《黃庭》《樂毅》之間;一則頓宕激昂,鋒距出《梁鵠》而益飾以文,構法于《洛神》不異也。[79]


北碑楷法,當以《刁惠公志》《張猛龍碑》及此銘為大宗?!兜笾尽方笸酰稄埍沸⊥?,此銘則由擫外拓,藏鋒抽穎,兼用而時出之,中有可證《蘭亭》者,可證《黃庭》者,可證淳化所刻山濤、庾亮諸人書者,有開歐法者,有開褚法者。蓋南北會通,隸楷裁制,古今嬗變,胥在于此。[80]


《仕德碑》(指《爨龍顏碑》)在宋世,楷法遂多于分法,此中嬗變,極可研尋。[81]


沈曾植論書素重形質與性情的關系,“形質為性情之符契,如文家之氣盛,則長短高下皆宜也”[82]。劉熙載在《藝概》中提出:“高韻深情,堅質浩氣,缺一不可為書”,而沈獨取其中的“堅質”[83],亦足見其所謂“古今雜形”的審美追求,以及他晚年形成“融液屈折、奇峭博麗”書風的根源所在。


與“南北會通”形成縱橫關系相對應的是上下關系的“溯源窮流”,沈曾植在重源流關系方面,于下面五跋中可以看出:


上虞羅叔韞影拓□氏舊本,此是真面目,筆意風氣,略與《劉玉》《皇甫驎》相近,溯其淵源,蓋中岳、北岳《二靈廟碑》之苗裔。[84]


篆畫中實,分畫中虛。中實莫崇于周宣,而斯相沿其流為櫛針。中虛造端于史《章》,而中郎極其致于波發(fā)。右軍中近實,大令中近虛。[85]


草勢之變,性在展蹙。展布縱放,大令改體,逸氣自豪。蹙縮皴節(jié),以收濟放,則率更行草,實師大令而重變之。旭、素奇矯皆從以出,而楊景度為其嫡系?!渡裣善鹁臃ā芳础肚摹分畱彝髸玻缎虏教撛~》亦同步驟,而指力多于肘力,一書于壁,一書于紙也。香光雖服景度,展蹙之秘,猶未會心。及安吳而后拈出,然不溯源率更,本跡仍未合也。偶臨《秘閣》歐帖,用證《千文》,豁然有省。大令草繼伯高,率更其《征西》之裔乎?[86]


刻法帖與仿刻宋、元舊本書籍同例。當具其源流所自,行款題記,一一存真,則古帖之面目不亡,而后之學者亦可據(jù)形跡以追溯神明所自,蓋神明雖妙手不能傳,形跡之傳,非輔以確據(jù),不能堅后人之信?!对v》《淳熙》兩續(xù)帖,皆刻存圖記,集帖舊法,固如是也?!赌亍房汤钪攪?,《停云》詳墨跡而略石刻,遂開后來草率之慚,《戲鴻》以后,無足論矣。[87]


此碑在北魏書中,字體最為純正,而分勢篆韻,稍稍衰矣。又變而為《等慈寺碑》,趙書模范由此開也。[88]

 

七、關于臨摹

 

王蘧?;貞浲砟甑纳蛟睬谟谂R帖,“嘗見其齋中所積元書紙高可隱身”[89]。這與目前沈氏晚年傳世作品情況相符合的,就溫州市博物館所藏的19件作品中,就有臨《魯大司徒匜》、《取膚盤》、《周宒匜》、《黃中匜》(合臨于一扇面)、《溫泉銘》、《急就章》、《月儀》《右軍帖》、《齊侯中罍》等7件作品。浙江省博物館亦藏有多件沈氏晚年的臨書之作,計有臨《歐陽詢張翰帖》《率更帖》《淳化閣帖》《瘞鶴銘》《永興帖》《二爨》及臨李北海書等十來件。并有臨《鄭道昭碑》《爨寶子碑》殘作,分別由陳伯衡、高振霄補臨全。加上嘉興市博物館、平湖市博物館、西泠印社等機構均藏有沈曾植晚年臨書之作,足可證其晚年勤于臨帖的事實。


沈曾植在《與謝復園書》中云:“吾嘗以閣下善學古人為不可及,今忽曰以臨古為大病,此何說耶?來屏有使轉而無點畫,即使轉亦單薄寡味。如此,便是自尋墮落矣。如何?米元章終身不離臨摹,褚公亦然,上至庾亮、謝安石亦有擬法。鄙人臨紙,一字無來歷,便覺杌隉不安也?!?span>[90]此信約作于1917年后,亦可證沈氏晚年對于臨書的看法。



▲ 隸書臨《爨寶子碑》軸  沈曾植  嘉興博物館藏



而沈曾植早年所錄《護德瓶齋涉筆·梁山舟論書》云:“帖教人看,不教人摹。今人以是刻舟求劍,得古人書,如兒寫仿本,就便形似,豈復有我。試看晉唐以來多少書家,有一似否?……故李北海云:‘學我者拙,似我者偽’,故為世之向木偶求舍利下一針砭?!庇衷疲骸昂媚」盘我苑丛拼蟛?span>?要知當臨摹時,手在紙,眼在帖,心則往來于帖紙之間,如何得佳?縱逼肖,亦是有耳目、無氣息死人。至于臨摹既久、成見在胸,便欲揮灑、反不能自主矣?!?span>[91]雖僅僅是收錄梁山舟論書語,不評一語,推其意,或有認同梁氏“刻舟求劍”之說,否則,不會一錄再錄。然沈曾植晚年如此執(zhí)著于臨摹,大概是覺今是而昨非。早歲偏見,暮年圓通,變化之跡,約略可推。


關于臨帖的經(jīng)驗,沈曾植大多是回答學生的提問,或是教育兒子沈慈護時所闡發(fā)的。前者以答謝鳳孫問次數(shù)最多,如“《流沙墜簡》,試懸臂放大書之,取其意而不拘形似,或當有合?!薄啊洞箪唷啡欠址?,而分法又非今世寫隸書者觀念所及?!薄皩憽多嵨墓?,當并參《鶴銘》《閣帖》大令草法,亦一鼻孔出氣。形質為性情之符契,如文家之氣盛,則長短高下皆宜也。”“書則行楷筆法,當截分兩途,學《信行》絕無入處,不知仍須裴、柳,乃能褚、薛也?!?span>[92]“魯公書源本出殷氏父子,后得筆訣,嗣法河南,所謂厭家雞欣野鶩者耶?然如此碑結體,固不能與《裴鏡民碑》絕無瓜葛也。此拓精絕,于用筆勁媚處,點畫縈拂,綽綽可尋,絕非剜后禿木者可比。”[93]“楷法入手從唐碑,行草入手從晉帖,立此以為定則。而后可以上窺秦漢,下周近世,有本有文,折衷眾說耳?!?span>[94]

沈曾植答龍松生問,前后四次,已經(jīng)整理成文,很有參考借鑒價值,迻錄如下:


第一次答問:

學顏者不參于褚不靈。學古人者必求其淵源所自,乃有入處。

劉文清出于董。何子貞從董破觚為圓、削繁成簡語悟入,是張得天變相,亦董系也。完白行書,承其家學,從陳香泉來,亦間接受董影響。故董為近代書學大宗,《畫禪室隨筆》及《倪家雜記筆法》,為書家之宗門武庫?!端囍垭p楫》,由二書而更上一層者也。

指腕兼用之妙,實董發(fā)其端。由南帖而入北碑,則陳香泉為先覺者也。


第二次答問:

問:古人筆法相承之故,于何知之?

答:先看《書苑菁華》。從唐人議論研究則知古,從宋人議論研究則知今。以唐碑證唐人議論,以漢碑證漢人議論。筆法所由來,了然可睹。

問:米書是否從河南得力?

答:米老實出唐文皇,河南亦承文皇骨力之旨。

問:蘇書前人謂出王僧虔。然否?

答:觀唐末人寫經(jīng),可知蘇書之由來。其各種筆妙,則學識之不同也。蘇書非出僧虔,實與之暗合。

問:黃書是否從魯公得來?

答:黃書沿宋初周越二蘇來,悟于《鶴銘》。

問:蔡書從何人來。

答:蔡亦祖習西臺二蘇,遠接楊風子,上希魏晉,故書品在北宋最高。

問:安吳謂右軍外拓,大令中含。與米老所言孰優(yōu)?

答:米老言其跡,安吳言其心。兩說相資,在學者之善悟。

問:米書驟睹,覺其縱逸。細驗之,則筆筆回顧中心。何也?

答:說米書不為無見,卻須知與古異處。


第三次答問:

問:唐人懸臂書者眾否?

答:唐人能運臂,而不以懸臂名者甚多。所講求皆有(“皆有”可能是衍文)皆在筆法字勢耳。顛素草非懸臂不辦,未嘗以懸臂自矜也。惟張從申有運臂之跡,不為當時所重。

問:以冥想得古人意象,以臨寫求古人筆法。然終蔽者,何也?

答:此事總須有悟境。悟境或遲或速不可知,要在求之疊疊不已。吾子書學優(yōu)于書才,書學一年當有悟境,書法有成當在三年以外,中間需經(jīng)過幾多甘苦在。

問:華亭、枝山,當時并驅。安吳服膺華亭,最為確論。究竟華亭自何人得筆?

答:華亭冥悟筆法,不言得自何人,能自立宗。枝山未脫趙系也。近代論書,大都祖習華亭。

問:完白、安吳,篆隸行草,從何人得來?安吳筆力似較弱。

答:完白行草家法,來自陳香泉,其得力在篆筆雄健洞達。安吳筆本弱,純以草法為運用。

問:襄陽謂歐虞褚柳顏書皆一筆書,其論當否?

答:襄陽掀北宋西臺、君謨之局,一筆書指諸公,蓋自詡八面鋒也。此老狂言,如謂顏魯公筆頭蒸餅大,豈可執(zhí)著?


第四次答問(辛酉九月十七日):

問:前人論書,皆忌平直,謂如算子。近人論書,皆言平直,即劉融齋亦謂古人橫成橫,豎成豎。何也?

答:橫平豎直,習書定則。有橫直而無筆勢運之,則書家所忌耳。經(jīng)生寫經(jīng),三館應奉,精則精矣,如行款工而書勢泯絕何?所以有算子之譬。右軍《黃庭》《曹娥》《畫贊》,何嘗不用當時寫經(jīng)行款,而驚鴻舞鶴,天際翱翔,筆勢洞精,又何嘗不橫是橫,豎成豎乎?若行草破觚為圓,削繁成簡,正別有不橫不直以成橫直、以運橫直者,此其淵源甚遠。蔡邕《篆勢》,衛(wèi)恒《隸勢》,熟讀精思,自當有悟入處。悟后則周金漢石,一一可與羲獻顛素草作證。有大志愿,得大自在,正恐前賢畏后生耳。

問:盧肇謂“永字八法”乃點畫耳。是此尚未盡書之要矣。

答:“永字八法”止是閭閻書師舉隅之例,安吳鑒之使深,遂成一家之旨。彼傭書糊口者豈能?

問:書分中含外拓,上源篆隸。然否?

答:中含本篆,外拓本分,舊說也。鄧氏以拓入篆,謂之《神讖》。伊氏以含入分,謂之《鄐君》。勢隨筆,體自意,造物之變也。何常之有?

問:《東觀余論》謂草書有波磔者乃是章草,非此但謂今草。然否?此公辨《閣帖》真?zhèn)稳绾危?/span>

答:黃論《閣帖》,真確有據(jù)依,非僅精識。以波磔別章草,可謂得立論之源。魏晉以下,波磔寑少,或非天然矣。流沙墜簡,所以可貴。

問:筆貴饒左,何也?崔子玉謂抑左揚右,望之若欹者,即今之所謂側耶?隱居近左虛右。何謂近?

答:左右抑揚,在八分痕跡顯然。隸破篆而為觚,饒左者天然之然,非有意為之也。以《王基》斷碑校鍾書,會通斯在。崔之抑揚據(jù)分書,陶之近虛據(jù)今隸。

問:《筆陣圖》執(zhí)筆,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行草去三寸一分。安吳謂執(zhí)筆欲近,陳簠齋謂近則不能提頓。究竟高下行草之間,是有不同否?

答:專意提頓者,不妨稍高。專意橫直者,略低為是。其實運臂非高,勢不生;運指腕太高,勢亦不生也。

問:字一寸,蹲七厘,捺九厘,盡一分清勁減三。此法何人書易求之?

答:此亦書師口訣,太抵據(jù)顏、柳言。

問:夫用側筆則病鋒在于陽,毫在于陰。欲免此病,當如何行之?黃小仲“始艮終乾”,乃左右牝牡相得,解之殊難。

答:側筆之妙,在陰陽不離乎中。始艮終乾,不解無礙。

問:吳山子非用筆尖直下,但言平鋪。平鋪固書之要妙,若遂以筆尖直下為非,或有不盡者乎?

答:筆直下而毫平鋪,是生神力,完白后無第二人。

問:慎伯言逆入平出。何古人獨多反收者?

答:反收者,平出之跡也。

問:《書訣》謂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形勢遞相掩帶。所謂裹筆,豈即此耶?

答:以覆下承上釋裹筆,亦一新意,可適用于變化時。

問:右軍謂作點須懸手為之,即懸臂否?

答:懸腕手亦懸,何必定懸臂。


沈曾植主張古今融合,南北相濟,以期相生相發(fā)的境界。非有書法家之真本事、真眼光者,不能悟解。所謂真本事、真眼光者,即是能想象到古人的書寫之情,處于同一境界,神與之游,發(fā)而為論則無隔閡矣。


 

丨注釋丨


[1]《海日樓書法答問》。

[2]陳衍:《沈乙盦詩序》。

[3]番禺黃蔭普憶江南館珍藏《近代名人翰墨》。

[4]參見龍松生:《海日碎金后記》。

[5]原為沈曾植批校劉熙載《藝概》評語,經(jīng)龍松生輯錄,改名為《海日碎金》。

[6]轉引自王蘧常:《沈寐叟先師書法論提要》,載于中國香港《書譜》總第五十五期。

[7]《護德瓶齋涉筆》。

[8]《菌閣瑣談》。

[9]同上。

[10]《海日碎金》。

[11]《羅振玉王國維往來書信》。

[12]《海日樓題跋》卷二。

[13]《海日樓書法答問》。

[14]同上。

[15]指馮班。

[16]指阮元。

[17]同[10]。

[18]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隨筆》。

[19][10]。

[20]《海日樓遺墨》。

[21][22][23]同[13]。

[24][10]。

[25]劉熙載:《藝概》。

[26][10]。

[27]參見戴家妙:《〈寐叟題跋〉研究》,第五章,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5年版。

[28]《圣教序跋為謝復園題》。

[29]《舊拓圣教序跋》。

[30]同上。

[31]《菌閣瑣談·文皇率更傳六代之筆法》。

[32]《宋拓稧帖九種跋》。

[33][13]。

[34]參見《〈寐叟題跋〉研究》第五章論述及所列圖版。

[35]《寐叟題跋》。

[36]同[10]。

[37]《海日樓遺墨·草書臨書譜跋》。

[38]繆荃孫《藝風老人日記》,戊申1908十月廿五日條。

[39]《羅振玉王國維往來書信》王國維1916727致羅振玉信。

[40]《北京瀚海2006春季拍賣會圖錄》。

[41]《憶沈寐叟師》。

[42]《海日樓札叢》。

[43]同[13]

[44]《東陽本蘭亭敘跋》。

[45]《舊拓定武蘭亭跋》。

[46]《全拙庵溫故錄》。

[47]《菌閣瑣談·蔡氏分法即鐘氏隸法》。

[48][49][50][51][52]同[8]

[53]《漢校官碑跋》。

[54]《菌閣瑣談·王基碑跋》。

[55]同[10]。

[56]《寐叟題跋·敬使君碑跋》。

[57]《寐叟題跋·高湛墓志跋》。

[58]《菌閣瑣談·張猛龍碑跋》。

[59]《寐叟題跋·崔敬邕墓志跋》。

[60]同[42]。

[61]《與謝復園書》。

[62]參見斯坦因:《西域考古記》。

[63]1914年23日沈曾植致羅振玉書札,參見《沈譜長編》。

[64]番禺黃蔭普憶江南館珍藏《近代名人翰墨》。

[65]《鄭孝胥日記》1914年9月24日條。

[66]《海日樓札叢》卷八。

[67]同[13]。

[68]《菌閣瑣談·王珣帖跋》。

[69]同[6]

[70][71][72]同[66]。

[73]《寐叟題跋·至寶齋帖右軍章草跋》。

[74]同[10]。

[75]《松江急就章跋》。

[76]同[10]。

[77]同[42]

[78]同[8]。

[79]《張猛龍碑跋》。

[80]《敬使君碑跋》。

[81]《仕德碑跋》

[82]同[61]

[83]同[10]。

[84]《張黑女墓志跋》。

[85][8]。

[86]《全拙庵溫故錄》。

[87]《式古堂法帖跋》。

[88]《魏故營州高君之碑跋》。

[89]同[6]。

[90]《近代名人翰墨》。

[91]同[66]。

[92]以上見《與謝復園書》。

[93]《多寶塔碑跋為謝復園題》。

[94]贈沈慈護《宋拓閣帖跋》。



本文編輯丨《西泠藝叢》編輯部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