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暖花開 這是我的世界 風(fēng)兒吹來 是我和天空的對白
今日下午,當(dāng)手機上第一個消息彈出:105歲楊絳先生今晨逝世,我的腦海里不知道怎么的,馬上跳出這首《春暖花開》。 沒有悲傷,甚至沒有惋惜,只覺得如春天般溫暖。這一位老人,烤著生命的爐火,在105歲高齡之時,火光漸漸熄滅,她平靜離世。 迎接先生的,是下一季的春暖花開。 之后,朋友圈被刷屏。每個人都在紀(jì)念,每個人都在哀悼,每個人都在贊美,“我們仨”的照片鋪天蓋地,先生的名句被反復(fù)提及。 各大公號也完全被楊絳二字占領(lǐng)。 到下午三四點鐘,一個朋友的微信發(fā)出了不一樣的聲音:“見了一堆沒讀過楊絳,甚至連名字都念不清的人在紀(jì)念和哀悼,轉(zhuǎn)發(fā)一篇文章和幾句話附庸風(fēng)雅,假裝心痛十分鐘,勵志五分鐘,遺憾三分鐘,僅此而已。這就是楊絳先生和她的文字在你生命中惟一的作用了吧!” 某種程度上,我覺得我朋友說的很對。 然而,為什么我們要心痛十分鐘,勵志五分鐘,遺憾三分鐘,然后眉一皺,頭一抬,該干嘛干嘛去了呢? 因為我們的內(nèi)心,都渴望,像楊絳先生一樣的優(yōu)雅從容,恬淡沉靜,豁達智慧。 然而我們的身體,要吃要喝,要刺激要滿足,要炫耀要攀比,要向世界吶喊,要讓宇宙認(rèn)同。 真相是,我們的身體,往往比大腦更加的真實。 所以,中國只有一個楊絳,百年只出一個楊絳。 這沒什么羞愧的,我們就算做不到,懂得欣賞,懂得尊重,高山仰止,也是好的。 第一次知道先生,是因為那句著名的詩句: 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 其次就是藝術(shù); 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準(zhǔn)備走了。 ——楊絳譯 初時,我只當(dāng)這是楊絳先生所說,后來,才知道這是她翻譯的英國詩人《我和誰都不爭》里面的詩句。然而,這樣的語言,由一個經(jīng)歷人世滄桑的老人說出來,則更加具有生命的力量和沉靜之美。 我想,“走”這件事情,先生是隨時隨地有所準(zhǔn)備,也是心生喜悅的。 對于一個百歲老人,對于一個失去了愛女和丈夫的老人,如何在人世界獨自行走十八年,這才是我想探尋的生命真諦。 據(jù)說,老夫老妻,一人如果先行離開,另一個,也獨活不久,何況楊絳與先生錢鍾書感情篤深,一生歷盡坎坷,相依相伴,如今,一個撒手人寰,剩下的,該是多么的難熬。不僅丈夫走了,愛女也先行父親一步,在前一年病重離世。 我們常說自己很孤獨,你再孤獨,有晚年的楊絳先生孤獨嗎? 我斗膽仰望先生,感知先生于獨行中的力量和堅持,與各位分享,只求我們在浮萍人世多一份篤定和安守。 《我們仨》讓楊絳夫婦,及女兒的故事家喻戶曉。我們看到了感情篤深的一家三口,充滿溫情和趣味的家庭生活,以及才華橫溢的知識分子家庭,于平淡樸實中散發(fā)出來的光芒。 如果說這世界上真的有靈魂伴侶,他們是楊絳和錢鍾書,他們又不僅僅是楊絳和錢鐘書。加上女兒錢瑗,他們?nèi)?,超越了普通夫妻子女之間的血肉親情,真正達到了相知相惜,心靈相通。 而這樣的靈魂伴侶,這樣看上去最親密的關(guān)系,其首要基礎(chǔ)卻是:在這個關(guān)系中的每一方,都是一個獨立的人格個體。 我們彼此相愛,但我們首先是我們自己。 錢鍾書作為文學(xué)泰斗,聲名顯赫,但楊絳先生除了是他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之外,她還是一位“先生”。 除去錢鍾書太太的身份之外,楊絳先生本身是一位集翻譯家、作家、外國文學(xué)研究家為一體的大家。 錢鍾書出身于舊式家庭,男孩子從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被嬌養(yǎng)慣了,結(jié)婚后,他的生活起居,也是由楊絳一手包辦。以至于楊絳生產(chǎn)住院期間,錢鍾書每天的生活亂了套,今天打翻了墨水瓶,明天弄砸了臺燈。 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楊絳先生也一直堅持寫作,寫下大量的散文、小說、劇本,翻譯了多部國外經(jīng)典作品,其中尤以《堂吉訶德》著稱。 而正是楊絳先生在寫作上的專注和造詣,陪伴她度過了親人離開后的艱難歲月。 看一看1998年錢鍾書先生逝世以后,楊絳先生的寫作日程表: 1999年 翻譯《斐多》(12月18日譯完)。 撰寫《“摻沙子”到流亡》。 整理錢鍾書筆記,集成《錢鍾書手稿集》。 開始撰寫《我們仨》。 2000年 1月,出版《從丙午到流亡》。 4月,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斐多》。 4月,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斐多》。 11月,出版《錢鍾書手稿集》。 2001年 撰寫《錢鍾書手稿集》序文,并題寫書名。 撰寫《記似夢非夢》《我在啟明上學(xué)》等等。 2002年 撰寫《懷念陳衡哲》《難忘的一天》《記我的翻譯》等等。 《我們仨》初稿完畢。 后面不再贅述。 晚年的楊絳先生,留下曠世名著《我們仨》;96歲出版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整理了錢鍾書留下的幾麻袋天書般的手稿與中外文筆記,多達7萬余頁:2003年出版了3卷《容安館札記》,178冊外文筆記;2011年出版了20卷的《錢鐘書手稿集·中文筆記》。 可以說,在女兒和丈夫相繼離開,獨自生活的這18年中,正是寫作,陪伴著先生,支撐著她,撫慰著她。 我可以想象,每一個黎明,先生于天剛泛亮?xí)r醒來,認(rèn)真洗漱,將一頭白發(fā)一根根梳理妥帖,出門散步、做大雁功,在太陽炙烤之前回到家中,一碗白粥一點小菜。 然后伏案書寫,寫下與丈夫女兒生活中的點滴溫情,寫下她一個世紀(jì)的情懷。先生的文字淡泊寧靜,不起漣漪,不生娑婆,寫歡樂,俏皮而不喧囂,寫悲傷,穿透心扉但不失優(yōu)雅。 黃昏時,先生或于樹下,或于湖邊淺吟低唱,舉步徘徊。隔著落日,與自己的心靈對話。 一個內(nèi)心世界豐富的人,看山看水,都是話。 記得當(dāng)年張愛玲獨居美國公寓,于74歲高齡,一人孤獨離世。離開前仍然堅持寫作,家中家具簡陋,冰箱空空蕩蕩。有人說張愛玲可憐。 其實,一個人,若尚還有閱讀和寫作相伴,她的獨處就不會太過可憐。相反,一些人,生活在人群中,內(nèi)心沒有支點,空空蕩蕩,無可依靠,那才叫真可憐。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年老時兒孫繞膝,老伴兒相伴,但你是否想過:如果孩子都在忙,或者孩子移民去了國外;如果上了年紀(jì)發(fā)現(xiàn)伴侶不合適要分開。孑然一人的你,該如何面對你的人生? 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四肢發(fā)達,朝氣蓬勃,他的世界很大很大,呼朋引伴,仗劍天涯,等到老了,他的天地可能就和張愛玲,和楊絳先生一樣,一間寓所,甚至一張書桌。 這個時候,陪伴你的,就是你自己的精神世界。不一定是寫作,但一定要有你自己的支點。一定要回到自己的內(nèi)心來,和自己玩耍,與自己對話,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行走。 這個,楊絳先生在她百歲生日那天就告訴我們了: 這是一個百歲老人的人生智慧。你我今日知悉,是福是緣。如果可以了悟半分,我們未來的人生,可能會少一些困苦,多一點開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