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復(fù)興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在宋初已是聞名天下的四大書院之一。但自皇祐六年(公元1054年)廢毀之后,竟然僅存瓦礫榛荊、茂草荒丘,屋宇損其七八,遺跡難辨了。
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受命差知南康軍。上任伊始,即出榜征詢有關(guān)陶潛、劉渙、洪氏義門雷塘書院,以及白鹿洞書院遺址,以便“別行措置”。榜文稱:“按圖經(jīng),白鹿洞學館,雖起南唐,至國初時猶有舊額,后乃廢壞,未悉本處目今有無屋宇?!?/font>
同年秋天,朱熹親自察看了白鹿洞書院遺址??吹侥抢锷角嗨悖撵o清雅,“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確是一處隱居、讀書、講學、著述的好地方,于是斷然決定盡快加以修復(fù)。隨即發(fā)牒分派軍學教授、星子縣知縣籌措興復(fù)事宜,并上書朝廷,奏明復(fù)興的理由和計劃。他在奏折中指出:
廬山一帶老佛之居以百十計。其廢壞無不修葺。至于儒生舊館只此一處。既是前朝名賢古跡,又蒙太宗皇帝給賜經(jīng)書,所以教養(yǎng)一方之士,德意甚美,而一廢累年,不復(fù)興起,吾道之衰既可悼懼,而太宗皇帝敦化育才之意亦不著于此邦,以傳于后世。尤長民之吏所不能不任其責者。其廬山白鹿書院合行修立。
(《白鹿洞書院志》卷二)
朱熹的奏議,最初并未引起皇帝重視,于是再次呈奏。奏文反復(fù)強調(diào)復(fù)興白鹿洞書院的意義和理由。
考此山(指廬山)老佛之祠,蓋以百數(shù),兵亂之余,次第興葺,鮮不復(fù)之舊者,獨此儒館莽為荊榛。雖本軍(指南康軍)已有軍學,足以養(yǎng)士。然此洞之興,遠自前代,累世相傳,眷顧光寵,德意深遠,理不可廢。況境內(nèi)觀寺,鐘鼓相聞,殄棄彝倫,談空說幻,未有厭其多者,而先王禮樂之官,所以化民成俗之本者,乃反寂寥稀闊,合軍與縣,僅有三所,然則復(fù)修此洞,蓋未足為煩。
(《白鹿洞書院志》卷二)
今老佛之宮遍滿天下,大都至逾千計,小邑亦或不下數(shù)十,而公私增益,其熱未已。至于學校則一郡一邑僅一置焉,而附郭之縣或不復(fù)有。盛衰多寡之相絕,至于如此,則邪正利害之際,亦已明矣。
(《白鹿洞書院志》卷二)
朱熹奏文,在反復(fù)申訴復(fù)興書院的理由和愿望中,字里行間,流露出對朝廷和各級官府只重佛道,關(guān)心寺觀,而尊儒不力,忽視書院的委婉批評。同時對佛道泛濫、寺觀遍立而危及儒學地位的狀況深感不安,從而表達出決意與之抗衡的緊迫感和焦慮心情。
朱熹的建議和計劃并未得到朝廷的支持,反而遭到了譏笑和反對,“朝野傳喧以為怪事”。
盡管如此,朱熹仍然沖破各種阻力,依靠地方力量著手進行修復(fù)工作。
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三月,僅僅用了半年時間,書院初步修復(fù)。朱熹率領(lǐng)軍、縣官員同書院師生一起,祭祀先圣先賢,舉行了開院典禮,講授《中庸首章》。
朱熹在南康任職期間,為白鹿洞書院修建屋宇十余間,并擬定了修建禮圣殿(大成殿)和擴大齋舍的計劃。
朱熹認為購置學田,是書院維持和進一步發(fā)展的“久遠之計”,所以十分重視學田建設(shè),制定了購置學田的計劃,并籌集了部分資金。
朱熹還通過多種途徑為書院收集圖書。白鹿洞書院修復(fù)后,朱熹曾向南康軍各官府衙門發(fā)布文告征集圖書。收集到的圖書,有的加上跋語,有的刻石為記,以便久存。當時清江劉仁季曾將其先人所收藏的《漢書》四十四通贈送給朱熹,朱熹遂轉(zhuǎn)送新落成的白鹿洞書院,“使之藏之,以備學者看讀”。
朱熹在修復(fù)和主持白鹿洞書院的工作中,有兩個舉措影響最大。
其一,親手擬訂《白鹿洞書院揭示》,也稱《白鹿洞書院教條》、《白鹿洞書院教規(guī)》、《白鹿洞書院教約》、《白鹿洞書院學規(guī)》,對書院教育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白鹿洞書院揭示》總結(jié)前人創(chuàng)辦書院的寶貴經(jīng)驗,又吸收了佛教禪林清規(guī)的長處,明確了辦學宗旨、培養(yǎng)目標、為學之要、待人接物、應(yīng)事處世的基本要求,形成相當完整的書院建設(shè)綱領(lǐng)性規(guī)章。成為當時和后世書院爭相仿效和履行的標準化規(guī)約。
《白鹿洞書院揭示》本文內(nèi)容如下: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
而其所以為學之序,亦有五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右為學之序。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若夫篤行之事,則自修身以至于處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別如左: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右修身之要。
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右處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右接物之要。(《朱文公文集》)
《白鹿洞書院揭示》不僅成為南宋書院的統(tǒng)一學規(guī),而且成為元、明、清各代書院學規(guī)的范本,甚至各級各類官學也“一以白鹿洞學規(guī)為諸生準繩”。白鹿洞書院也名聲大振,并進一步強化了朱熹復(fù)興白鹿洞書院的意義。
其二,朱熹親自主持、主講白鹿洞書院。并聘請名流學者到白鹿洞書院講學,使書院講學的特色更為突出、鮮明。
書院教學突出地體現(xiàn)出教學與學術(shù)研究相結(jié)合的特點。朱熹在白鹿洞書院講學不再重復(fù)傳統(tǒng)經(jīng)學教學的舊模式,不以章句訓詁、名物考證、文辭聲韻的雕鑿為主旨,而是究明義理,求得德行道藝之實。將理學研究的成果變成書院講授的內(nèi)容。匯集了朱熹畢生研究成果的《四書集注》,正是朱熹在白鹿洞書院邊講授、邊修訂的?!吨杏故渍隆?、《大學或問》、《論孟精義》即是朱熹理學研究與白鹿洞書院講堂講義融為一體的結(jié)晶。朱熹講學并非逐經(jīng)按班講授,而是經(jīng)過整理、詮釋、歸納成講義,特別強調(diào)將研究所得以講義、筆札、語錄等方式傳授給學生。
書院教學重視質(zhì)疑問難,討論爭辯。朱熹一向提倡讀書要有疑,疑漸漸解方是進步。在教學中鼓勵、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疑難,經(jīng)過討論、爭辯,解除疑難。所以質(zhì)疑問難,討論爭辯貫穿整個書院教學的全過程。據(jù)記載,朱熹在白鹿洞書院講學,“每休沐輒一至,諸生質(zhì)疑問難,誨誘不倦,退則相與徜徉泉石間,竟日乃返”。質(zhì)疑問難、討論爭辯成為白鹿洞書院講學的特色,也成為南宋書院講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為后世書院所遵循沿用。明代王陽明曾到白鹿洞書院講學,“每晨班坐,次第請疑,問至即答”。清代仍沿此傳統(tǒng),“每日升堂會講,主洞官先講,或諸生復(fù)講,最后有疑者,以次升問,即問即答”。
書院教學強調(diào)學生自學讀書。朱熹認為學問靠自己積累,義理靠自己探索,教師只能做個“引路的人”,只能起到“示之于始,正之于終”的作用。不能代替學生自學。他反復(fù)強調(diào):“讀書是自己讀書,為學是自己為學,不干別人一線事,別人助自家不得。”他把學習比喻為飲食:“不能只待別人理會,安放自家口里?!敝祆涫痔孤实馗嬖V學生:“某此間講說時少,踐履時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會,自去體察,自去涵養(yǎng)。書用你自去讀,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個引路的人,做得個證明的人,有疑難處,同商量而已?!痹谥祆涞某珜?,以自學讀書為主的書院教學傳統(tǒng)得到進一步發(fā)揚。
書院講學實行開放式。白鹿洞書院的教學除朱熹本人親自主講及本院教師講授外,還邀請院外名流來院講學。聽講者除本院師生外,非本院人士也可前來聽講。不同學派的學者也可同在書院講學,以便引起爭辯,促進學術(shù)的交流。朱熹和陸九淵曾在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的鵝湖之會展開過公開的學術(shù)論爭。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即白鹿洞書院剛剛修復(fù)之時,朱熹竟親自誠懇邀請陸九淵到書院講學。陸九淵也高興地接受邀請,在白鹿洞講《論語》“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一章,勉勵師生“悉心力于國事民隱”,不要“惟官資尊卑,祿廩厚薄是計”,要“專志乎義而日勉”,“深思是身,不可使之為小人之歸,其于利欲之習”。并盛贊朱熹復(fù)興白鹿洞書院之舉,是“起廢以新斯堂,其意甚篤矣”。朱熹深受感動,一再表示:“熹當與諸君共守,以無忘陸先生之訓?!辟澷p陸九淵“說得這義利分明”,“今人見讀書便是利,如取解后又要得官,得官后又要改官。自少至老,自頂至踵,無非為利。說得來痛快,至有流涕者”(《陸象山年譜》)。朱熹將陸九淵的講義,刻石永存,以警學者。據(jù)后人記載:“陸子靜(九淵)登白鹿講喻義一章,環(huán)而聽者千人,田夫野老有聞而泣者。”聽講者達千人之眾,其中還有“田夫野老”正是白鹿洞書院教學開放性的有力證明。此外,朱熹得意弟子和女婿黃榦在白鹿洞書院講《易經(jīng)》“乾坤二卦”,“山南北之士子云集”。
正是由于朱熹盡全力復(fù)興白鹿洞書院,傾心于白鹿洞書院的教學和管理,使白鹿洞書院名聲大振,影響劇增,從而帶動和促進了南宋書院的勃興。
(2)朱熹親自創(chuàng)建書院
朱熹不僅熱心修復(fù)原有的書院,而且親自創(chuàng)建書院,從事學術(shù)研究和講學活動。其中最著名的有寒泉精舍、武夷精舍和竹林精舍。
寒泉精舍
寒泉精舍在閩北建陽縣城西20余里崇泰里后山天湖之陽,名為“寒泉塢”。
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朱熹母親祝氏病卒,葬于此。朱熹返里守墓,在墓旁筑室,匾額為“寒泉精舍”。
朱熹在寒泉精舍邊著述,邊講學,又會友聚徒,前后達八年之久。
據(jù)朱子年譜記載,朱熹在寒泉精舍完成一批重要的理學著作,如:《家禮》、《論孟精義》、《通鑒綱目》、《八朝名臣言行錄》、《太極圖解》、《通書解》、《程氏外書》、《伊洛淵源錄》等。還與呂祖謙合作,撰成《近思錄》。
寒泉精舍同時也是聚徒講學的書院。朱熹的首批門徒就是由此開始從其問學求教,其中最著名者就有黃榦。
寒泉精舍時與云谷精舍并稱,也有直稱為云谷書院者。后世為紀念朱熹,對云谷書院還屢有修葺。
寒泉精舍實際上是朱熹書院教育生涯的第一次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
武夷精舍
武夷精舍在崇安縣(今福建武夷山市)武夷山的五曲大隱屏峰下。
朱熹幼年喪父后,曾隨母定居崇安五夫里,從學于劉子羽、劉勉之、劉子翚〔hui揮〕和胡憲。劉子翚常帶朱熹到武夷山,講習于水簾洞處。劉氏為游覽之便,曾在下梅置田200畝,設(shè)歇馬莊。劉氏族人劉中還建水簾講堂(或稱瑞樟書院)。武夷山的自然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給朱熹留下深刻印象和美好回憶。朱熹在任職同安縣主簿歸來奉祠家居十幾年中,又在武夷山建家山堂,潛心著述和講學。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呂祖謙來訪時,在寒泉精舍共商編訂《近思錄》,完成后邀諸友同游武夷山,曾刻石留念。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朱熹被調(diào)離剛?cè)温氁荒甑奶崤e兩浙江東路常平茶鹽公事,遷臺州主管崇道觀,實際是貶回武夷山。朱熹即在武夷山大隱屏峰下五曲之旁,建武夷精舍。朱熹親自擘畫,“使弟子具畚鍤,集瓦木,率相成之”,當年四月即告完工。
據(jù)史料記載,武夷精舍面溪背山,占地三畝許,在隱屏峰下兩麓相抱之中有屋室三間,名為“仁智堂”,堂之左右各一室,左謂“隱求室”,朱熹的住所;右為“止宿寮”,為待客之用。山麓外有一山塢,以石累為“石門塢”,塢內(nèi)為生徒群居之所,稱“觀善齋”。外有墻門,匾額“武夷精舍”。朱熹自記稱:“堂成而始來居之,四方之友來者亦甚眾,莫不嘆其佳勝,而恨他屋之未具,不可以久留也?!?《朱文公文集·武夷精舍雜詠詩序》)
武夷精舍完全由朱熹親自籌措,門人弟子自己動手,不靠任何官府資助而成??梢钥醋鍪侵祆湓趧倓倧?fù)興白鹿洞書院兩年后的又一影響巨大的舉措。
朱熹在武夷精舍著述講學六七年之久。完成了又一批理學著述,如:《易學啟蒙》、《小學》、《中庸或問》、《中庸章句》等。
朱熹去世后,武夷精舍作為家塾式書院,由其子朱在、其孫朱鑒相繼“葺而廣之”。監(jiān)司潘友文、彭方尚撥公田以贍學者。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知縣陳樵子和熊蒙正、詹樞云等對其進行重建,擴大其規(guī)模,更名為書院。景定年間(公元1260—1264年)朝廷設(shè)山長以教邑士,理宗賜匾額。咸淳年間(公元1265—1274年)程若庸任武夷書院山長。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朝廷命有司再次擴建屋舍,建古心堂,并更名為紫陽書院。之后不少學者來此或就近筑室建堂,讀書講學,如:游九言、劉瀹〔yue月〕、蔡沈、蔡抗、熊禾等。武夷山遂成為理學名山,閩北一帶成為南宋書院比較集中之地,有“道南理窟”之譽。
竹林精舍
竹林精舍在建陽縣城西五里。早年朱熹之父朱松“愛其山水清遽,欲卜居未果”。朱熹晚年念先父之志,欲定居于此。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離漳州之任回建陽,在原考亭買舊屋,重加修繕,構(gòu)筑新居,宅旁建一藏書樓。不久,朱熹調(diào)赴潭州之任。紹熙四年(公元1193年)朱熹離任歸里,在藏書樓之東建竹林精舍,為居家講學之所。
竹林精舍成為朱熹晚年聚徒講學之所,其門人高足多聚此講論。《朱子年譜》稱:“先生晚歸,學者甚眾,至是精舍落成。”朱熹在竹林精舍仍沿用《白鹿洞書院揭示》。他身處逆境,不忘著述、授徒,講學不息,學生遠自川蜀,慕名來學。朱熹去世后,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理宗賜額竹林精舍改名“考亭書院”。
由上可見,朱熹一生始終關(guān)注書院教育,利用一切機會從事書院教育的實踐。創(chuàng)辦書院,以書院為基地研究理學、培養(yǎng)人才成為朱熹從事教育活動的主要形式,也因此,朱熹與南宋書院的勃興關(guān)系至為密切。
(3)朱門弟子與南宋書院
朱熹的門人弟子眾多,有姓名可考者達數(shù)百人。許多人為傳播朱熹的思想學說建書院或執(zhí)教于書院。他們是南宋中后期書院蓬勃發(fā)展的重要社會力量。
黃榦與書院教育
黃榦為朱熹首批弟子之一,追隨朱熹20余年,“聞其言論,觀其舉指”,堅守師說,始終不二。他通過書院傳播朱學,對南宋書院的勃興有重要影響。他在閩贛地區(qū)建多所書院。如:龜峰精舍在建陽城內(nèi),后改為環(huán)峰精舍。嘉定間,黃榦在此講學著述。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其子曾對精舍加以修整擴建。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理宗賜環(huán)峰書院額,并詔立祭田。又如:潭溪精舍在建陽崇奉里。淳熙十六年(公元1190年)黃榦曾建草堂于此,朱熹由建陽赴云谷途中,常在此停留休息,并為草堂題名為“潭溪精舍”。還有莪峰書院,在撫州臨川城(今撫州市)內(nèi)。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黃榦知臨川縣時捐俸與李壁同創(chuàng)書院,黃榦親自講學其中。再如:高峰書院在臨川軍新淦縣城東,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黃榦知新淦,次年建書院,并講學其中。
建陽蔡氏父子與書院教育
蔡元定,建陽人,學者稱西山先生。自幼受理學陶冶,聞朱熹之名,前往求教,朱熹以友人對待他。乾道年間(公元1165—1173年),朱熹在寒泉建精舍,蔡元定在西山建精舍,同在建陽崇奉里,往來論講甚為方便。據(jù)記載,寒泉精舍與西山精舍遙相對峙,兩人分別在精舍建燈臺,晚上懸燈相望,燈明則無事,燈暗則有疑,約次日相聚研討,兩人經(jīng)常對榻講論諸經(jīng)奧義,每至夜半。四方之士來從朱熹學者,往往先從蔡元定質(zhì)正。朱熹十分贊賞蔡元定的人品和學識,稱其“處家,以孝悌忠信儀刑子孫。而其教人也,以性與天道為先。自本而末,自源而流,聞?wù)吣慌d起”(《宋元學案·西山蔡氏學案》)。朱熹讀書常與其相互切磋,著述常與其共同參改。
蔡元定之子蔡淵、蔡沅、蔡沈,皆師事朱熹。蔡元定逝世后,其子繼其父業(yè),蔡淵主持西山精舍。寶祐三年(公元1255年)理宗御書“西山”二字,又賜廬峰書院額。
饒州朱門弟子與書院教育
朱熹在江南東路饒州一帶弟子眾多,大多繼承朱學,建書院教誨后學。如:朱熹門人金去偽,在饒州鄱陽縣建鄱江書院,不就官,不著書,專心在書院講學,傳播朱學。又如:程端蒙,在饒州德興縣建蒙齋書院,著有《性理學訓》一書,深得朱熹贊賞。董銖,講學于建盤澗書院,著有《性理注解》一書。程端蒙、董銖合訂《學則》,將朱熹手訂的《白鹿洞書院揭示》具體化,并應(yīng)用到初級教育階段,《學則》要求:凡學者必嚴朔望之儀,必謹晨昏之令;居處必恭,步立必正,視聽必端,言語必謹,容貌必莊,衣冠必整,飲食必節(jié),出入必??;讀書必專一,寫字必楷敬,凡席必整齊,堂室必潔凈,相呼必以齒,接見必有定;修業(yè)有余功,游藝有適性,使人莊以恕,學必專所聽。朱熹對此《學則》十分肯定,親自為之作《跋》,加以宣揚推廣。后世書院多以朱熹的《白鹿洞書院揭示》和《程董二先生學則》同時并立為師生必遵之條規(guī)。再如:饒州余干有柴氏一族建書院傳朱學。柴元裕建松岡學舍,仿白鹿洞書院規(guī)制,學以窮理盡性為本,四方來學者眾多。柴中行建南溪書院講學,數(shù)百人出其門下。余干還有李伯玉致仕歸里,建斛峰書院講學,并聘請其他學者前來講論。余干趙汝愚曾在東山書院講學,其子趙崇憲又建忠定書院,皆傳朱學。
饒州地區(qū)成為朱熹學說傳播和發(fā)展的重要基地,多賴其門人弟子廣建書院講學授徒,擴大了影響。
信州陳文蔚與書院教育
陳文蔚經(jīng)同鄉(xiāng)余大雅引見,于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前往崇安寒泉精舍師事朱熹門下,深得朱熹賞識。陳文蔚畢生從事教育事業(yè),先后在饒州州學、信州州學、袁州州學、豐城龍山書院、宜春南軒書院、景德鎮(zhèn)雙溪書院和白鹿洞書院、鉛山鵝湖書院講學。陳文蔚在雙溪書院講學時,訂有《雙溪書院揭示》,仿《白鹿洞書院揭示》并加以具體化:
文蔚聞之,為學之道,無如收放心,以講明義理。端莊專一,整齊嚴肅所以收放心。親師取友,切磋琢磨所以講明義理。茍身居一室之內(nèi),心馳萬里之外,雖日親方冊,口誦圣言,亦欺人耳,于已實何益哉!朋友相聚,識性昏明固有不同,雖曰不同,其間豈無一得。講明義理,互出己見,終有一個是底。既曰是,雖圣賢復(fù)生皆不能外,安得而違之。日夕相聚,講說愈多,聞見愈博,未說到貫通處,亦足以為會文之益也。為諸友計,切須收斂身心,務(wù)在端靜。以放縱四支馳鶩紛華為戒,則放心自然可收。施之讀書為文,義理自明,工程自進。況又得師友之益,有講論之功,相觀而善,相資而成。由此而進,古人事業(yè)不難也,況課試之余乎!惟自近世以來,朋友道弊,群居之時,笑侮戲謔,面諛背毀,善不相告,失不相正。甚者以氣相陵,以能相矜,無朋友相愛之意。一旦分袂,便同路人,音問不通,慶吊不講,利患不共,是無他故,方其同堂合席之際已無情義。莫非茍且,況已離群,其藐然不相恤也,宜矣。豈知朋友之道,在人倫五者之列,而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并行于天地方間。朋友可廢,則五者亦可廢矣。有是理哉。文蔚平居,念此每竊憂之。是以愿與諸君共篤此義。諸君茍然念此,則鄉(xiāng)之所設(shè)學規(guī)者,益亦大為之防,是不足于相浼,然出此則入彼矣,諸君其體之。
陳文蔚居家講學處,號為“克齋”,又訂有《克齋揭示》。其要點有四項:
a
“入則孝,出則弟?!薄叭酥⑸?,莫先于孝弟,蓋孝弟為人之本。人所以戴天立地而異于物者,以其親親長長而有是良心故也。茍以失其良心而不孝不弟,則無以為人矣?!?/font>
b
“事父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薄坝懈缸尤缓笥芯肌8缸?、君臣,人倫之首,故為人臣子者,事父必以孝,事君必以忠。然則不孝則不能忠……事君不忠,皆源于事父不孝也。忠孝立身之大節(jié),于此二者一有缺焉,則不足以立身?!?/font>
c
“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薄笆侨咝奚怼?yīng)事、接物之要。人之處世,忠孝固其大節(jié),然不能不應(yīng)事,不能不接物。臨事貴乎不忽,待人貴乎盡己。應(yīng)事接物各得其道,則于事無失,于物無忤。要之二者又自修身以始?!?/font>
d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薄笆俏逭吒F理力行之目?!薄皩W、問、思、辨乃窮理之事。為其窮理,故能力行。修身之道功夫?qū)嵲谟诖?。蓋不窮理無以知其事之當然,不力行則無以遂其志之決然。雖欲修身,不可得矣。然力行,又以窮理為先。窮理之目有四,而力行則一言而足。蓋修身,窮理之功為多,而力行則行其所知而已。故修身非窮理力行有所不能,忠孝非修身有所不能,以是而應(yīng)事接物,未有不盡其情矣?!?/font>
陳文蔚明確指出,他所擬訂的學規(guī)正是依據(jù)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而略加發(fā)揮而成。他說:“近世學規(guī)朱先生揭之于白鹿洞書院已盡之矣。今撮其緒余以告來學之朋友,便知立身之大節(jié),修為之次第……如右數(shù)條當相與共守之?!?《陳克齋集》)
在朱熹門人中,將朱熹有關(guān)書院教育的思想和經(jīng)驗,付諸實踐,并有所發(fā)揮者,陳文蔚之表現(xiàn)最為突出。
浙東朱門弟子與書院教育
浙東一帶陸九淵門人弟子為眾,傳播較廣。朱熹門人也頗有影響。著名者有輔廣、陳埴〔zhi直〕、杜煜等人。
輔廣,曾從呂祖謙學,后又入朱熹門下,曾親赴武夷山三月而返。奉祠歸里,建傅貽書院于浯溪,以傳習朱學為己任。
陳埴,先師葉適,后師朱熹。主講于明道書院,并任山長。雖宗朱學,又雜有陸學。
杜煜,師事朱熹10余年。與其弟杜知仁同學于石墪。石墪曾建觀瀾書院于臨海,傳播朱學。
南康軍朱門弟子與書院教育
朱熹任南康軍守,復(fù)興白鹿洞書院,南康地區(qū),朱熹門人不少,也多建書院或講學于書院之中。
彭蠡[li離],朱熹守南康時,曾經(jīng)親自面出疑義,向朱熹問難質(zhì)難,得辨析甚精之教。晚年于南康軍都昌縣立石潭精舍,聚徒講學,名盛四方。
馮椅,受業(yè)朱熹于白鹿洞書院,退居故里,著述講學。長子馮去非,次子馮去疾,皆建書院,隱居讀書講學。
南康軍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縣)有呂氏五兄弟,同游朱熹之門,學成隱居不仕,建鄉(xiāng)山書院讀書講學,號稱“朱門五賢一家”。呂炎、呂燾還會同周模、蔡念成、余宋杰、胡泳、李燔等人,聯(lián)合眾多朱門弟子在康郡廬組成“聯(lián)講會”。惟先生書是讀,每季集會一次,到期集于主持者之家,往復(fù)問難,相告以善,有過失規(guī)正之,歲月寢久不少患,集中來會者常十七八人。這是有書院講會形式開端,至明代發(fā)展成書院講學的主要形式。
上述材料,充分表明,朱熹對南宋書院的勃興,影響極大,不僅自己創(chuàng)建書院,復(fù)興白鹿洞書院,而且他的門人弟子也在各地廣建書院。南宋時期,江西、福建、浙江書院繁多,特別是江西、福建的書院大多與朱熹及其門人弟子熱心創(chuàng)辦有關(guān)。朱熹及其門人弟子對南宋書院的勃興起了關(guān)鍵性的作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