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張明明 來源:醫(yī)學界呼吸頻道 提到“肺炎”,我們腦海中蹦出了教科書中最經(jīng)典的“大葉性肺炎”一系列知識點,但臨床中極為常見的社區(qū)獲得性肺炎卻不見得能首先“搶鏡”,這是因為其病因多樣、臨床表現(xiàn)各異所致的診斷與治療的復雜性,今天我們就來一同總結下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的診斷與治療要點。 一、什么是社區(qū)獲得性肺炎(CAP)? CAP是指在醫(yī)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實質(含肺泡壁,即廣義上的肺間質)炎癥,包括具有明確潛伏期的病原體感染在入院后于潛伏期內發(fā)病的肺炎。 我國多項成人CAP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成人CAP的重要致病原是肺炎支原體和肺炎鏈球菌,其他常見病原體包括流感嗜血桿菌、肺炎衣原體、肺炎克雷伯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在病毒感染引發(fā)的CAP中,以流感病毒占首位,其中部分患者可合并細菌或非典型病原體感染。 我國常見病原體的耐藥情況:①我國肺炎鏈球菌對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的耐藥性較歐美國家高,對口服青霉素及二代、三代頭孢菌素的耐藥性較注射用青霉素和三代頭孢耐藥性高。②肺炎支原體對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高耐藥率有別于其他國家,其中對紅霉素的耐藥高于阿奇霉素,但目前對多西環(huán)素/米諾環(huán)素、喹諾酮類仍較敏感。 以上提示臨床醫(yī)生在選擇用藥時,應根據(jù)患者病程長短、病情輕重及是否自行用藥情況來選擇較為敏感的藥物。 二、對于CAP的診斷標準,一起來復習一下 根據(jù)《中國成人社區(qū)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6版》CAP診斷有以下標準: 1、社區(qū)發(fā)病。 2、肺炎相關臨床表現(xiàn): (1)新近出現(xiàn)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加重,伴或不伴膿痰/胸痛/呼吸困難/咯血; (2)發(fā)熱; (3)肺實變體征和(或)聞及濕啰音; (4)外周血白細胞>10×109/L或小于4×109/L,伴或不伴細胞核左移。 3、胸部影像學檢查顯示新出現(xiàn)的斑片狀浸潤影、葉/段實變影、磨玻璃影或間質性改變,伴或不伴胸腔積液。 符合1、3及2中的任何一項,并除外肺結核、肺部腫瘤、非感染性非間質性疾病、肺水腫、肺不張、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癥及肺血管炎等后,可建立臨床診斷。 CAP診斷思路見下圖 三、如何評估CAP嚴重程度? 1、如果處于院外或不方便進行生化檢查的醫(yī)療機構,推薦CRB-65,即意識障礙、呼吸、血壓及年齡是否超過65歲,具體評分每項1分:① 意識障礙;② 呼吸頻率≥30 次/min;③ 收縮壓<90 mmhg或舒張壓≤60="">90>④ 年齡≥65歲。 評分:① 0分:低危,門診治療;② 1-2分:中危,建議住院或嚴格隨訪下院外治療;③ ≥3分:高危,應住院治療。 2、CURB-65以其簡潔、敏感性高,易于臨床操作而較為常用,與CRB-65相比,多一項尿素氮≥7 mmon/l,其余相同。平復死亡風險時每項1分:① 0-1分低危,原則上門診治療;② 2分中危,建議住院或嚴格隨訪下院外治療;③ 3-5分高危,應住院治療。 3、此外還有PSI評分、CURXO評分及SMART-COP評分。 4、重癥CAP診斷標準 (1)主要標準:① 需要氣管插管性機械通氣治療;② 膿毒癥休克經(jīng)積極液體復蘇后仍需要血管活性藥物治療。 (2)① 呼吸頻率≥30 次/min;② 氧合指數(shù)≤250 mmHg;③ 多肺葉浸潤;④ 意識障礙和(或)定向障礙;⑤ 血尿素氮 ;⑥ 收縮壓<90>90> 符合以上1項主要標志或≥3項次要標準可診斷重癥CAP。 四、CAP抗感染治療推薦意見 1、首劑抗感染藥物爭取在診斷CAP后盡早使用的同時進行鑒別診斷。 2、門診輕癥CAP,盡量使用生物利用度好的口服抗感染藥物治療。 3、對于需住院治療的CAP患者推薦單用β-內酰胺類或聯(lián)合多西環(huán)素/大環(huán)內酯類或單用呼吸喹諾酮類。與聯(lián)合用藥相比,呼吸喹諾酮類單藥治療不良反應少且不需要皮試。 4、對于需入住ICU的無基礎病青壯年重癥CAP患者,推薦青霉素類/酶抑制劑復合物、三代頭孢菌素、厄他培南聯(lián)合大環(huán)內酯類或單用呼吸喹諾酮類靜脈治療,老年或有基礎病者推薦聯(lián)合用藥。 5、對有誤吸風險的CAP患者優(yōu)先選擇氨芐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維酸、莫西沙星、碳青霉烯類有抗厭氧菌活性的藥物,或聯(lián)合甲硝唑、克林霉素等。 6、年齡 ≥ 65歲或有基礎疾病的住院CAP患者,應進一步評估ESBL感染風險,高風險患者經(jīng)驗性治療可選擇頭霉素類、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哌酮/舒巴坦或厄他培南等。 7、對于懷疑病毒感染者,應積極抗病毒治療,不必等病原學檢查結果,同時應注意繼發(fā)細菌感染的可能。 8、抗感染治療一般可于熱退2-3天且主要呼吸道癥狀明顯改善后停藥,但應視病情嚴重程度、緩解速度、并發(fā)癥以及不同病原體而異,不必以肺部陰影吸收程度作為停用藥物的指征。① 通常輕、中度CAP療程5-7天,重者適當延長;② 非典型病原體療程延長至10-14天;③ 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克雷伯菌或厭氧菌等容易導致肺組織壞死,療程可延長至14-21天。 9、獲得病原學結果后,進行有針對性的抗感染治療,即目標性治療。 此外,輔助治療也很重要。① 監(jiān)測血氧,出現(xiàn)低氧血癥者推薦鼻導管或面罩吸氧以維持血氧飽和度在90%以上。② 對于急性呼吸衰竭,尤其合并COPD者,建議采用無創(chuàng)通氣(NIV)。③ 存在ARDS者建議氣管插管后采取小潮氣量機械通氣,重癥CAP合并ARDS常規(guī)機械通氣不能有效改善時,可考慮ECMO。 摘自《中國成人社區(qū)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