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子儼等疏》原文和譯文 陶淵明 選自《陶淵明集》(中華書局1979年版)。儼,和正文第一句中的“俟、份、佚、佟”都是陶淵明的兒子。 告儼、俟、份、佚、?。禾斓刭x命,生必有死,自古賢圣,誰獨能免?子夏有言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彼挠阎?,親受音旨,發(fā)斯談?wù)?,將非窮達(dá)不可妄求,壽夭永無外請故耶? 〔賦命〕給人以生命。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出自《論語·顏淵》。 〔四友之人〕“四友”那樣的人。四友,據(jù)《孔叢子》記載,顏回、子貢、子張、子路為孔子四友。 〔音旨〕言談意旨,指孔子的言傳身教。 〔發(fā)斯談?wù)撸瑢⒎歉F達(dá)不可妄求,壽夭永無外請故耶〕意思是連四友這樣的人都這么說,足見窮達(dá)與否、壽命長短都是不由人的。斯談,指“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將非,豈非。壽夭,長壽和短命。外請,分外的請求。 吾年過五十,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游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俗患,俛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余嘗感孺仲賢妻之言,敗絮自擁,何慚兒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鄰靡二仲,室無萊婦,抱茲苦心,良獨內(nèi)愧。 〔以〕因為。 〔忤〕違逆、不和。 〔自量為己〕自己為自己考慮。量,估量、思量。 〔俛(mǐnmiǎn)辭世〕俛,同“黽勉”,勉力。辭世,指棄官隱居。 〔孺仲賢妻之言〕東漢王霸,字孺仲。劉向《列女傳》記載說:王霸看到別人兒子儀容非凡,自己兒子蓬發(fā)疏齒相形見絀,覺得很慚愧。他的妻子安慰他說,既然立志隱居躬耕,就不必為兒子蓬發(fā)疏齒感到慚愧。 〔此既一事矣〕這是一樣的事情。 〔鄰靡二仲〕沒有二仲那樣的鄰居。靡,沒有。二仲,指漢朝時的求仲、羊仲。他們是東漢隱士蔣詡的鄰居,蔣詡退隱以后,除了和二仲過從外,斷絕了和其他任何人的交往。 〔萊婦〕老萊子的妻子。老萊子,春秋時楚國人,隱居不仕。楚王請他出來做官,他的妻子勸阻他說:“吃別人的飯,為別人服務(wù),就要受制于別人,這樣是不能免于禍患的?!崩先R子于是就沒有接受。(事見劉向《列女傳》) 〔良獨內(nèi)愧〕自己心里很慚愧。良,很。 少學(xué)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fù)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fēng)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意淺識罕,謂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機巧好疏,緬求在昔,眇然如何! 〔時鳥變聲〕指不同季節(jié)有不同的鳥鳴聲。 〔羲皇上人〕伏羲氏以前的人,泛指上古時代的人。羲皇,指伏羲氏,傳說中的上古帝王。 〔謂斯言可?!骋詾檫@樣的生活可以保持下去。斯言,指“五六月中”四句。 〔日月遂往,機巧好疏,緬求在昔,眇然如何〕意思是隨著時間的遷移,體智衰退,盛年之歡不可再來。好疏,很少。緬,遠(yuǎn)。在昔,往日,從前。眇然,渺茫的樣子。 疾患以來,漸就衰損,親舊不遺,每以藥石見救,自恐大分將有限也。汝輩稚小家貧,每役柴水之勞,何時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雖不同生,當(dāng)思四海皆兄弟之義。鮑叔、管仲,分財無猜;歸生、伍舉,班荊道舊。遂能以敗為成,因喪立功。他人尚爾,況同父之人哉!潁川韓元長,漢末名士,身處卿佐,八十而終。兄弟同居,至于沒齒。濟北氾稚春,晉時操行人也,七世同財,家人無怨色。《詩》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爾,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復(fù)何言。 〔藥石〕治病的藥物和砭石(石針),這里指藥物。 〔見救〕救我。 〔大分〕自然的分限,指壽命。 〔役〕被驅(qū)使,被迫從事。 〔不同生〕不是一母所生。陶淵明三十歲左右喪妻,后續(xù)娶翟氏,五個兒子不是同一個母親生的。 〔鮑叔、管仲,分財無猜〕指的是鮑叔和管仲共同做買賣,分錢的時候管仲總要多占一些,但是鮑叔不覺得他貪財,因為知道他家里窮。 〔歸生、伍舉,班荊道舊〕歸生、伍舉都是春秋時楚國人,二人交情很好,后來伍舉因罪逃到了晉國做官;歸生與他相遇,二人鋪荊而坐,共敘舊情。歸生回國后對令尹子木說,楚國人才為晉國所用,這對楚國很不好。于是楚國又召回了伍舉。班荊,鋪荊于地。班,攤開。荊,一種落葉灌木。 〔以敗為成〕管仲最初輔佐公子糾,鮑叔輔佐公子小白。后來糾和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是為齊桓公,公子糾被殺,管仲被囚。后經(jīng)鮑叔舉薦,管仲做了齊相,幫助齊桓公成就了霸業(yè)。這句話是說在鮑叔幫助下,管仲變失敗為成功。 〔因喪立功〕伍舉回到楚國,后來協(xié)助公子圍繼承了王位,是為楚靈王。這句是說在歸生幫助下,伍舉于失?。ㄒ蜃锍鎏樱┖蠡貒⒘斯?。 〔韓元長〕名融,字元長,東漢潁川(今河南禹縣)人。 〔沒齒〕沒世,終身。 〔氾(fàn)稚春〕名毓,字稚春,西晉濟北(今山東長青縣)人。當(dāng)時人稱贊他家“兒無常父,衣無常主”。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語自《詩經(jīng)·小雅·車》,意思是說,對于古人的崇高道德則敬仰,對于他們的高尚行為則遵行、學(xué)習(xí)。行,前一個“行”指行為、品行,后一個“行”是學(xué)習(xí)、實行的意思。止,句末語氣詞,無義。 〔爾〕那樣。 〔至心尚之〕誠心誠意地崇尚他們。至心,至誠之心。尚,尊崇,崇尚。 〔汝其慎哉〕你們可要慎重啊。其,句中語氣詞,表示期望。 自兩漢以來,與子侄晚輩的書信,有其大致遵行的傳統(tǒng)。信中多屬訓(xùn)誡勸勉之辭,語含說教意味。主要是訓(xùn)勉子侄,當(dāng)如何安身立命,謹(jǐn)言慎行,避禍遠(yuǎn)害,流露出長輩對子侄在為人處世或生涯前途方面的關(guān)懷,并揭示作者本人對政治仕宦的觀點,或為人治學(xué)應(yīng)有的態(tài)度。陶淵明《與子儼等疏》亦沿襲前人“與子書”的訓(xùn)誡勸勉傳統(tǒng),不過卻展現(xiàn)出個人獨特的風(fēng)格色彩。首先,陶淵明主要是“言其志”,以敘說個人情懷志趣為主體,其次方為訓(xùn)誡勸勉兒子。再者,書中所言之“志”,不僅傳達(dá)一個為人父者對兒子的關(guān)愛,更突破前人與子書“君父至尊”的傳統(tǒng)格局,而是向兒子訴衷腸,吐心聲,并解釋立場,期盼諒解。尤其令人矚目的是,其間流露出,自己“俛辭世”,歸耕田畝,累及兒子“幼而饑寒”,從小難免“柴水之勞”的愧疚不安;還有浮現(xiàn)于整封書信中,對自己選擇的人生道路,似乎懷著一分不確定感,一分疑惑,一分歉意。這些非常私人的,屬于比較隱蔽幽微的情懷,是陶淵明之前與子書中所無,也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罕見的。(節(jié)選自王國瓔《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xué)語文讀本第二冊) 告戒儼、俟、份、佚、?。禾斓亟o人以生命,有生就一定有死,從古到今圣賢的人,有誰能夠幸免呢?子夏有話說:“死生有天命,富貴天注定?!薄八挠选蹦菢拥娜耍H自接受言談意旨,連四友這樣的人都這么說,足見窮達(dá)與否、壽命長短都是不由人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