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句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以 前的自己,每當聽到或看到像這樣“舍中間,而偏取兩端”的話時,都會感到很疑惑。為什么那些“往圣先賢”們明知道“取兩端”不一定能夠產生自己所作出的推 論,而偏要去“舍中間”呢?就像“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一語中就存在“事預,不一定立;不預,也不一定廢”的可能性。只不過“預了的話,立的可能性比較 大;而不預的話,費的可能性會比較大”罷了。 近 來的自己,再聽到“舍中間,而偏取兩端”的話時,已不再抱有疑惑,反而是對那些大力倡導此類話的“往圣先賢”們敬佩不已,對他們的良苦用心感佩不已。與此 同時,自己也為這些話的“欲告知對象”悲哀不已,悲哀其愚昧不開化程度竟然到達如此程度。正是因為這些“欲告知對象”的極度不開化,才使得那些“往圣先 賢”們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復強調,甚至是不得不采取“推至極端”的辦法來“敲擊”他們。如果不這樣,這些不開化的“欲告知對象”們可能連一丁點的改 變也不會有。 然而,更為讓人感到悲哀的是:即便那些“往圣先賢”們已經如此如此了,可最終能夠進行改變的人數(shù)也僅只是占了總人數(shù)中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罷了。而那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九、千分之九百九十九則依舊是我行我素、渾渾噩噩、不知所由。 改 變人數(shù)之少已經足以讓人悲哀不已,然而又有更更為人悲哀的是:少的可憐的已經有所改變的人中,最終能夠“改變完全”的人數(shù)又只是僅占這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中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罷了。而那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九、千分之九百九十九又由于各種各樣的困難阻礙而選擇了中途放棄改變。 “改 變完全”的人數(shù)之少已經足以讓人嚴重悲哀不已,然而又還有更更更為人悲哀的是:那些能夠因聽到或看到“往圣先賢”們的倡導,而從沉睡中醒過來進行改變,并 “改變完全”的人中又有百分之九十九,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人,只知道一味的“舍中間,取兩端”,而完全不懂得進行變通,且完全忽略了“往圣先賢”們之所以 這樣強調,是為了“敲擊”沉睡中的人們,而不是說真的要如此如此這樣的事實。 改變的人數(shù)僅占眾人數(shù)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改變完全的人數(shù)又僅占改變的人數(shù)中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正確改變的人數(shù)又僅僅只占了完全改變人數(shù)中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最后,能夠改變成功的也就只是占了總人數(shù)的百萬分之一、十億分之一。 難怪,偉人如此之少。其原因全在于此??! 此事,宜思之,宜再思之,宜再再思之。 備注:本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刪除文章。 本文編輯:指點書院志愿者編輯司馬懷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