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倉央嘉措詩歌《見與不見》全文,唯美!

 正午的花園 2016-03-25

倉央嘉措詩歌  

正午的花園 編輯

六世喇嘛-倉央嘉措詩集    人物簡介:

在布達拉宮,倉央嘉措受到嚴(yán)格監(jiān)督學(xué)經(jīng)修道,他常走出庭院散心,而那些年老的經(jīng)師則亦步亦趨地跟隨著他,懇求他繼續(xù)學(xué)經(jīng),生怕被第巴責(zé)罵。倉央嘉措出身紅教家庭,紅教教規(guī)并不禁止僧侶娶妻生子,而黃教則嚴(yán)禁僧侶接近女色,更不能結(jié)婚成家。對于種種清規(guī)戒律繁文縟節(jié),倉央嘉措難以適應(yīng)。

倉央嘉措雖有達賴?yán)镏?,卻并無實權(quán)。第巴獨掌大權(quán)已久,達賴?yán)镏荒茏鳛榭艽嬖?。生活上遭到禁錮,政治上受人擺布,倉央嘉措內(nèi)心抑郁,索性縱情聲色,這既出于他對自由與愛情的向往,也是他對強加的戒律和權(quán)謀的故意反叛。就像他那首著名的詩歌寫的:“住進布達拉宮,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薩街頭,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睋?jù)傳說記載,他一到晚上就化名達桑旺波,以貴族公子的身份,流連于拉薩街頭的酒家、民居,再后來,竟“身穿綢緞便裝,手戴戒指,頭蓄長發(fā),醉心于歌舞游宴,夜宿于宮外女子之家?!?/p>

倉央嘉措是藏族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他所寫的詩歌馳名中外,不但在藏族文學(xué)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藏族人民中產(chǎn)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而且在世界詩壇上也是引人注目的一朵奇花異葩。引起了不少學(xué)者的研究興趣。藏文原著有的以手抄本問世,有的以木刻版印出,有的以口頭形式流傳。足見藏族人民喜愛之深。漢文譯本公開發(fā)表和出版者至少有十種,或用整齊的五言或七言,或用生動活潑的自由詩,受到國內(nèi)各族人民的歡迎;英文譯本于1980年出版,于道泉教授于藏文原詩下注以漢意,又譯為漢文和英文。漢譯文字斟句酌,精心推敲,忠實準(zhǔn)確并保持原詩風(fēng)姿,再加上趙元任博士的國際音標(biāo)注音,樹立了科學(xué)地記錄整理和翻譯藏族文學(xué)作品的典范。倉央嘉措在藏族詩歌上的貢獻是巨大的,開創(chuàng)了新的詩風(fēng),永遠值得紀(jì)念和尊敬 

倉央嘉措14年的鄉(xiāng)村生活,又使他有了大量塵世生活經(jīng)歷及他本人對自然的熱愛,激發(fā)他詩的靈感。他不僅沒有以教規(guī)來約束自己的思想言行,反而根據(jù)自己獨立的思想意志,寫下了許多纏綿的“情歌”。他的詩歌約66首,因其內(nèi)容除幾首頌歌外,大多是描寫男女愛情的忠貞、歡樂,遭挫折時的哀怨,所以一般都譯成《情歌》?!肚楦琛返牟匚脑鴱V泛流傳,有的以口頭形式流傳,有的以手抄本問世,有的以木刻本印出,足見藏族讀者喜愛之深。中文譯本海內(nèi)外至少有10種,國外有英語、法語、日語、俄語、印地等文字譯本??梢姡肚楦琛凡粌H在西藏文學(xué)史上享有盛譽,而且在世界詩壇上也聲名顯赫。藏傳佛教高僧對其評價為,“六世達賴以世間法讓俗人看到了出世法中廣大的精神世界,他的詩歌和歌曲凈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他用最真誠的慈悲讓俗人感受到了佛法并不是高不可及,他的特立獨行讓我們領(lǐng)受到了真正的教義!”也正因為如此,倉央嘉措在藏傳佛教中一直被奉為六世,而把后來指定的六世達賴稱為七世。 倉央嘉措的世俗家中信奉寧瑪派(紅教)佛教,但這派教規(guī)并不禁止僧徒娶妻生子。而達賴所屬的格魯派(黃教)佛教則嚴(yán)禁僧侶結(jié)婚成家、接近婦女。對于這種清規(guī)戒律,倉央嘉措難以接受。14年的鄉(xiāng)村生活,又使他有了大量塵世生活經(jīng)歷及他本人對自然的熱愛,激發(fā)他詩的靈感。他不僅沒有以教規(guī)來約束自己的思想言行,反而根據(jù)自己獨立的思想意志,寫下了許多纏綿的“情歌”。他的詩歌約66首,因其內(nèi)容除幾首頌歌外,大多是描寫男女愛情的忠貞、歡樂,遭挫折時的哀怨,所以一般都譯成《情歌》?!肚楦琛返牟匚脑鴱V泛流傳,有的以口頭形式流傳,有的以手抄本問世,有的以木刻本印出,足見藏族讀者喜愛之深。中文譯本海內(nèi)外至少有10種,國外有英語、法語、日語、俄語、印度等文字譯本??梢姡肚楦琛凡粌H在西藏文學(xué)史上享有盛譽,而且在世界詩壇上也聲名顯赫。

終于見到全文了,太唯美了!

六世達賴(1683--1706)倉央嘉措,大家都記得他流傳很廣的《見與不見》,這位西藏歷史上生平迷離、極具才華、又最受爭議的喇嘛寫出了他的心聲:

一《誰》

誰,執(zhí)我之手,斂我半世癲狂;

誰,吻我之眸,遮我半世流離;

誰,撫我之面,慰我半世哀傷;

誰,攜我之心,融我半世冰霜;

誰,扶我之肩,驅(qū)我一世沉寂。

誰,喚我之心,掩我一生凌轢。

誰,棄我而去,留我一世獨殤;

誰,可明我意,使我此生無憾;

誰,可助我臂,縱橫萬載無雙;

誰,可傾我心,寸土恰似虛彌;

誰,可葬吾愴,笑天地虛妄,吾心狂。

伊,覆我之唇,祛我前世流離;

伊,攬我之懷,除我前世輕浮。

執(zhí)子之手,陪你癡狂千生;

深吻子眸,伴你萬世輪回。

執(zhí)子之手,共你一世風(fēng)霜;

吻子之眸,贈你一世深情。

我, 牽爾玉手, 收你此生所有;

我, 撫爾秀頸, 擋你此生風(fēng)雨。

予,挽子青絲,挽子一世情思;

予,執(zhí)子之手,共赴一世情長;

曾,以父之名,免你一生哀愁;

曾,憐子之情,祝你一生平安! 

倉央嘉措詩歌 - 小貓 - .

二《那一世》

那一刻 我升起風(fēng)馬 不為乞福 只為守候你的到來

那一天 閉目在經(jīng)殿香霧中 驀然聽見 你頌經(jīng)中的真言

那一日 壘起瑪尼堆 不為修德 只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夜 我聽了一宿梵唱 不為參悟 只為尋你的一絲氣息

那一月 我搖動所有的經(jīng)筒 不為超度 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長頭匍匐在山路 不為覲見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轉(zhuǎn)山轉(zhuǎn)水轉(zhuǎn)佛塔 不為修來生 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瞬,我飛升成仙,不為長生,只為佑你平安喜樂

只是就在那一夜  我忘卻了所有

拋卻了信仰  舍棄了輪回

只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

早已失去舊日的光澤

三《十誡歌》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fù)。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xù)。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四《見與不見》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里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棄

來我的懷里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里

默然 相愛

寂靜 歡喜

五《住進布達拉宮》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薩街頭,

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與瑪吉阿米的更傳神,

自恐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怕誤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fù)如來不負(fù)卿.

六《我問佛》

我問佛:為何不給所有女子羞花閉月的容顏?

佛曰:那只是曇花的一現(xiàn),用來蒙蔽世俗的眼

沒有什么美可以抵過一顆純凈仁愛的心

我把它賜給每一個女子

可有人讓它蒙上了灰

我問佛:世間為何有那么多遺憾?

佛曰: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即遺憾

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

我問佛:如何讓人們的心不再感到孤單?

佛曰: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

多數(shù)帶著這種殘缺度過一生

只因與能使它圓滿的另一半相遇時

不是疏忽錯過,就是已失去了擁有它的資格

我問佛:如果遇到了可以愛的人,卻又怕不能把握該怎么辦?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

和有情人,做快樂事

別問是劫是緣

我問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 佛把世間萬物分為十界:佛,菩薩,

聲聞,緣覺,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

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為六道眾生;

六道眾生要經(jīng)歷因果輪回,從中體驗痛苦。

在體驗痛苦的過程中,只有參透生命的真諦,才能得到永生。

鳳凰,涅盤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佛曰: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佛說:萬法皆生,皆系緣份,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注定彼此的一生,只為眼光交匯的剎那。

緣起即滅,緣生已空。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佛門中說一個人悟道有三階段:“勘破、放下、自在。”

的確,一個人必須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我問佛:為什么總是在我悲傷的時候下雪

佛說:冬天就要過去,留點記憶

我問佛:為什么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

佛說:不經(jīng)意的時候人們總會錯過很多真正的美麗

我問佛:那過幾天還下不下雪

佛說:不要只盯著這個季節(jié),錯過了今冬 

我問佛世事本無常是什么意思

佛說無常便是有常無知所以無畏。

我問佛為什么我的感情總是起起落落

佛說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漲落浮浮沉沉方為太平。

佛曰執(zhí)著如淵是漸入死亡的沿線。

佛曰執(zhí)著如塵是徒勞的無功而返。

佛曰執(zhí)著如淚是滴入心中的破碎,破碎而飛散。

我問佛何為緣

佛曰緣為冰我將冰擁在懷中。

冰化了我才發(fā)現(xiàn)緣沒了

七《無題》

我終于明白

世間有一種思緒

無法用言語形容

粗獷而憂傷

回聲的千結(jié)百繞

而守候的是

執(zhí)著

一如月光下的高原

一抹淡淡癡癡的笑

笑那浮華落盡 月色如洗

笑那悄然而逝 飛花萬盞

誰是那輕輕顫動的百合

在你的清輝下亙古不變

誰有那灼灼熱烈的雙眸

在你的頷首中攀援而上

遙遠的憂傷

穿過千山萬水

縱使高原上的風(fēng)

吹不散

執(zhí)著的背影

縱使清晨前的霜

融不化

心頭的溫?zé)?/p>

你靜守在月下

悄悄地來

悄悄地走

八《不負(fù)如來不負(fù)卿》

美人不是母胎生, 應(yīng)是桃花樹長成,

已恨桃花容易落, 落花比汝尚多情。

靜時修止動修觀, 歷歷情人掛目前,

若將此心以學(xué)道, 即生成佛有何難?

結(jié)盡同心締盡緣, 此生雖短意纏綿,

與卿再世相逢日, 玉樹臨風(fēng)一少年。

不觀生滅與無常, 但逐輪回向死亡,

絕頂聰明矜世智, 嘆他于此總茫茫。

山頭野馬性難馴, 機陷猶堪制彼身,

自嘆神通空具足, 不能調(diào)伏枕邊人。

欲倚綠窗伴卿卿, 頗悔今生誤道行。

有心持缽叢林去, 又負(fù)美人一片情。

靜坐修觀法眼開, 祈求三寶降靈臺,

觀中諸圣何曾見? 不請情人卻自來。

入山投謁得道僧, 求教上師說因明。

爭奈相思無拘檢, 意馬心猿到卿卿。

曾慮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fù)如來不負(fù)卿。

我以為別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yōu)秀。慢慢的我明白了,別人尊重我,是因為別人很優(yōu)秀;優(yōu)秀的人更懂得尊重別人。對人恭敬其實是在莊嚴(yán)你自己。

——倉央嘉措

倉央嘉措《如果擁抱只有一次》

倉央嘉措《如果擁抱只有一次》

竺子《瑪吉阿米—倉央嘉措的情人》

如果擁抱只有一次

倉央嘉措

如果日出只有一次

我不會讓太陽落下去

如果花開只有一次

我寧愿不睡覺

也要守候著

如果擁抱只有一次

我會抱得緊緊的

不敢松開

如果重逢只有一次

不能讓離別再次發(fā)生

如果承諾只有一次

說出口的話

一定要做到

如果信任只有一次

任何借口都將失效

如果生命只有一次

該說的說了

該做的做了

何必等待下輩子

即使真的有來世

今生錯過的

來世還是會錯過

瑪吉阿米

-- 倉央嘉措的情人

竺子

那個黃昏,我佇立在窗前

眺望著雪山的夕陽

涼透的酥油茶

漸漸燃盡的酥油燈

一個人不孤獨

想一個人,才孤獨

那一刻,我聽見

大雪飛揚的腳步聲

滾滾紅塵

一個眼神就能抵擋

萬水千山

一個笑容就能抵達

那一瞬,我聽見

指尖一樣輕的敲門聲

天堂

一個心跳的距離

那一錯再錯的美麗

那一夜,我們緊緊地

緊緊地?fù)肀О?/p>

我在聽得見你呼吸的地方

近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彼此凝視的眼睛

便是最美的風(fēng)景

那一剎,我們

舍不得松開彼此的臂膀

你的淚水,我懂

我的淚水,你懂

淚水,是最難渡過的河流

那個黎明,我數(shù)著

你留在雪上的腳印

我多愛你

你的夢會告訴你

你多愛我

我的夢會告訴我

那一日,我與

拉姆拉錯的湖水對視

從平靜的湖心

看見了我們的前世今生

你從紅塵中滄然退席

我在因果之間潸然成殤

我們只能愛一世

卻不能愛一時

那一月,我跑到

掛著你的經(jīng)幡的樹下

放得下生死

卻放不下你

走過千山萬水

卻走不過自己

那一年,我搖動

沾滿酥油香的瑪尼輪

轉(zhuǎn)動所有的經(jīng)筒

頭磕出一朵朵格?;?/p>

匍匐在沙石冰雪上

大地用我的身體丈量過

也不能改變我們

一世又一世的因緣聚散

那一世,我捧著哭泣的玫瑰

凝視著你離去的方向

我對你

一直有著非分之想

哪怕今生

做你的蒼老的新娘

倉央嘉措《那一天》賞析

那一天,

我閉目在經(jīng)殿的香霧中,

驀然聽見你頌經(jīng)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搖動所有的經(jīng)筒,

不為超度,

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長頭匍匐在山路,

不為覲見,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轉(zhuǎn)山轉(zhuǎn)水轉(zhuǎn)佛塔,

不為修來世,

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月,

我輕轉(zhuǎn)過所有經(jīng)筒,

不為超度,

只為觸摸你的指紋;

那一年,

我磕長頭擁抱塵埃,

不為朝佛,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我細(xì)翻遍十萬大山,

不為修來世,

只為路中能與你相遇;

只是,

就在那一夜,

我忘卻了所有,

拋卻了信仰,

舍棄了輪回,

只為,

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

早已失去舊日的光澤

倉央嘉措,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生于西藏南部隅納拉山下的一戶農(nóng)奴家庭。他是一位富有才華的詩人,他短暫的人生充滿傳奇色彩,既有宗教、政治,又有愛情的凄美、命運的無常。他不在乎什么身份地位、扮作俗人模樣在拉薩夜晚游樂,享受酒館里醇美的青稞酒,享受著愛情。他的情詩就這樣源源不斷地傳到雪域的四面八方。他是天生的詩人,用精妙動人的詩篇歌詠愛情,贊美生命,滌凈靈魂,求索真滴,為后世無數(shù)的男女所揣摩和印證。              

這首詩像一首歌,婉轉(zhuǎn)低唱,潛入人心。簡單的旋律、淺顯的字符卻道出了最最凄美的愛情——即使滄海變?yōu)樯L铮灰芤姷剿仨恍?,那么“我”沒有白白煎熬了“那一世”,即使付出了“我”的所有,只要暮然回首看到她的背影,我必要感謝這佛祖的恩賜。

我相信用一生一世暗戀你,總好過一個美好的開始配上一個糟糕的結(jié)局。我知道你每天在經(jīng)殿誦經(jīng),那一日聽你的真言,到底是偶然還是命中注定?我怕我難以掩飾的在意被聰慧的你察覺,我怕我炙熱的目光熱你白皙的臉頰,所以我只能在每一個你曾經(jīng)出現(xiàn)的地方,悄悄地追尋你的影子,貪婪地呼吸你的空氣,仔細(xì)地摩挲你的掌紋,慢慢地享受你的溫度。

在煙霧繚繞的經(jīng)殿,你溫柔地誦經(jīng),好像在對我耳語,你輕輕地?fù)u晃經(jīng)簡,木竹相碰好像弦樂在為我獨奏。我分不清這是夢境還是現(xiàn)實,我固執(zhí)地不肯撕下那一頁日歷,以為時間就會永遠停留在那一日。

于是那一月,我學(xué)著你的動作,輕輕地?fù)u晃經(jīng)殿里所有的經(jīng)簡,旁人以為我在虔誠超度,殊不知,所有扶摩只為通過輕搖的節(jié)奏向佛祈禱,愿我能有幸與你同握一只經(jīng)簡,靜靜感受它緩緩傳來你指尖的溫度。

我只能跟著你,一步一步,亦如朝圣,匍匐、叩首,緊貼你的心窩,你的溫暖。遠處的金光寶塔在夕陽中逐漸模糊,朝圣的終極入口在我炙熱的胸口上慢慢融化。

朝圣的終點在我眼中模糊,是明晰或是消散已經(jīng)不重要。我只愿“轉(zhuǎn)山轉(zhuǎn)水轉(zhuǎn)佛塔”用一世的時間來祈求一個“來世”。然而我怎能貪戀長久的生命,今生與你相遇,這緣分,這一世足矣!我怎敢貪求來世,只求修世旅途中能瞥見你的倩影!

我不知道何時才能再見你的倩影,風(fēng)馬在我手中徐徐升起,隨風(fēng)搖曳。我不奢望佛的關(guān)照,直到日博西山那一刻,若你還沒來,福星高照又有什么用?我這顆愛你的心留有何用?

修德再高卻已經(jīng)與我無意,我手中的每一顆石子,哪怕有一顆就那么一顆能投進你的心房,在你少女純凈的心湖蕩起一陣漣漪也好,好讓你知道 默默愛著你。不管你是否一樣愛我,甚至不管你是否知道我,我在默默愛著你。

我只能默默愛著你,不見你的無眠深夜,我聆聽梵曲,一首一首你的笑臉浮現(xiàn),參悟還是迷途我早已不在乎,想到遠方的你也曾在某個夜里聆聽過這這同一首梵取,頓覺這一夜,夜色如此令人沉醉,溫柔的夜風(fēng)緩緩吹開了你的心門。

我的執(zhí)著感動了佛,幻化成輕盈羽翼,飛升向永生之殿那一瞬,我不知身在何方?也不知能否再一次見到你?只愿你平安歡愉。

你的耳邊已經(jīng)沒有我的低吟,你的氣息為何還在夜風(fēng)中彌漫,緊緊將我包圍。那一世,一分一秒,這一生我將所有執(zhí)著與不安默默收藏,我不顧一切期盼與幻想暗暗飲泣,只為與你相見,信仰在你的面前轟然倒塌,沒有你的那個輪回也只不過是再一次的煎熬,只是到最后見與不見都已不重要,只是到最后,往昔的我已經(jīng)失去了舊日的光華!

詩里沒有華麗的辭藻卻令人動容,似含苞的初戀之花令人微醺,又恰似深藏的暗戀之情令人沉醉。詩中的“我”始終都在默默地愛著心中的“她”,雖然這飽蘸愛戀的筆墨未對“她”的模樣進行任何描繪,但字里行間一位身姿曼妙、眉目含情的少女躍然紙上。想必值得詩人拋卻信仰,舍棄輪回的女子只應(yīng)天上有,凡間恐難尋吧!這不著筆墨的寫法,給了讀者無盡的想象空間。

與其他愛情詩歌相比,作者的特殊身份為詩歌增加了幾分神秘感,詩里關(guān)于信仰,只提一“佛”字,但經(jīng)殿、經(jīng)筒、轉(zhuǎn)山轉(zhuǎn)水轉(zhuǎn)佛塔、梵唱、輪回、等詞都讓人感到詩中蘊含著神秘的宗教氣息,兒同樣詩中“我”的純美愛戀也全部向第二人稱的“你”來傾訴,到底我深愛的女孩姓甚名誰,長得什么模樣,我們只能憑借對詩歌的解讀慢慢體味、猜測。

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那一夜......愛情的主題多半與時間相提并論,到底愛情能否抵御時間的打磨?無非兩種,一是兩人相愛相依,那么也許愛情將會被時間蹉跎;二是有情人未成眷屬,那么歲月的河流會在執(zhí)著的人手心沖刷成一道專屬的愛情掌紋。那經(jīng)得起歲月打磨的愛情,歷經(jīng)滄海桑田最是凄美。

倉央嘉措的一生是個難以捉摸的謎,也是一個永恒不朽的傳奇。他是一個僧人,卻寫盡了凡塵俗世的情和愛,他的情詩猶如青藏高原的明珠,照亮無數(shù)男女的心房,他的傳奇、他的故事讓人們?yōu)橹?。他用華麗與憂傷,寫盡了人生的美麗與哀愁,向世人展示了另一種完美。彗星般的人生,可以短暫,但絕不黯淡或沉淪。他在天際劃過,卻留下世間最美的詩詞,讓后人孜孜不倦地品讀。

《那一天》 

那一天,

我閉目在經(jīng)殿的香霧中,

驀然聽見你頌經(jīng)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搖動所有的經(jīng)筒,

不為超度,

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長頭匍匐在山路,

不為覲見,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轉(zhuǎn)山轉(zhuǎn)水轉(zhuǎn)佛塔,

不為修來世,

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月,

我輕轉(zhuǎn)過所有經(jīng)筒,

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紋;

那一年,我磕長頭擁抱塵埃,

不為朝佛,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我細(xì)翻遍十萬大山,

不為修來世,只為路中能與你相遇;

只是,就在那一夜,我忘卻了所有,

拋卻了信仰,舍棄了輪回,

只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

早已失去舊日的光澤。

一天,一月,一年,一世,時間的長河沖不淡深深的愛戀。這種愛如此深沉,以至于不需要山盟海誓,不需要長相廝守,只需要一次簡單的親近,一次偶然的相見,就足以使人感動懷念。此詩語言清新平實,卻蘊涵著淡淡的苦澀和濃濃的深情,讓人清晰窺見倉央嘉措那嚴(yán)肅的袈裟下包裹著的細(xì)膩的心。

在塵世與佛國之間——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傳奇

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是一位傳奇性的人物。

身為藏傳佛教中地位至高至尊的活佛,卻又是一位在藏族文學(xué)史上聲譽崇高的偉大詩人,傳世的詩作皆為情詩,這在藏傳佛教的歷史上恐怕是絕無僅有的。

倉央嘉措的身世特別是他的生死,更是數(shù)百年難解的玄奧之謎。

一、西藏政教矛盾斗爭的險惡風(fēng)濤。

倉央嘉措是在西藏政教矛盾斗爭十分尖銳的旋渦中被推上達賴?yán)镒鹞坏摹?/p>

藏傳佛教形成與發(fā)展的歷史,是與各教派的紛爭和政治勢力的沖突相伴隨的。

首先是作為外來宗教的佛教與藏族原始宗教本教經(jīng)過長期的斗爭,佛教取代了本教的傳統(tǒng)地位,又不同程度地吸取了部分本教的地域、文化原素,形成了藏傳佛教。

其次,藏傳佛教中的寧瑪派(紅教)、噶當(dāng)派(黑教)、噶舉派(白教)、薩迦派(花教)、格魯派(黃教)經(jīng)過長期的斗爭,確立了格魯派的傳統(tǒng)地位。

第三,格魯派內(nèi)部,存在主宰前藏30余萬僧眾、以拉薩為中心的達賴?yán)锱c主宰后藏1萬余僧眾、以日喀則為中心的班禪喇嘛的長期斗爭。

第四,達賴?yán)镆幌?,則存在實際上執(zhí)掌政教實權(quán)的大喇嘛之間、大喇嘛與年輕的達賴?yán)镏g錯綜復(fù)雜的矛盾斗爭。

倉央嘉措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被推到了藏族社會矛盾沖突的旋渦中心。

1683年,倉央嘉措誕生在藏南門域宇松地方一個信仰藏傳佛教密宗的寧瑪派喇嘛家庭。他自幼聰穎靈惠,深受父母、鄉(xiāng)鄰的喜愛。

1682年,五世達賴去世。其私生子、掌握拉薩政教實權(quán)的第巴·桑結(jié)嘉錯匿不發(fā)喪,以“達賴?yán)锬赀~多病,需靜修靜養(yǎng),政教事務(wù)皆委第巴主持”為名,宣布五世達賴“入定”,除第巴·桑結(jié)嘉錯以外不見任何人,從而結(jié)黨營私。第巴·桑結(jié)嘉錯與清廷在西藏的駐軍首領(lǐng)、扶持格魯派確立在藏傳佛教中的主導(dǎo)地位的和碩特蒙古達賴汗及其子拉藏汗對抗;唆使、支持準(zhǔn)噶爾蒙古噶爾丹叛亂東犯;并托詞拒絕出兵征討叛清的吳三桂。第巴·桑結(jié)嘉錯的種種逆行,為他自己的悲慘結(jié)局、也為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日后的身世變故種下了禍根。

第巴·桑結(jié)嘉錯為鞏固自己的權(quán)利,按照藏傳佛教的“活佛轉(zhuǎn)世”制度,于公元1685年在門域地方秘密找到倉央嘉措,作為五世達賴的“轉(zhuǎn)世靈童”,將他接到措那城堡悄悄供養(yǎng)起來。

公元1896年,康熙皇帝御駕親征,在漠北蒙古昭莫多地方大破噶爾丹,并從俘虜?shù)牟厝丝诠┲?,得知五世達賴已去世多年,第巴·桑結(jié)嘉錯隱秘不報,并唆使噶爾丹東犯。康熙皇帝為之震怒,下詔對桑結(jié)嘉錯嚴(yán)辭痛斥,意欲征伐。第巴·桑結(jié)嘉錯懾于清廷之威力,不得不遣使奏報,卑詞自譴,辯稱秘不發(fā)表的原因是擔(dān)心西藏政治、社會發(fā)生變亂,等等??滴趸实垡蜻B年征戰(zhàn),內(nèi)陸需要修養(yǎng)生息,西藏也需要社會的安定,“惟以不生事為貴”,故且“寬宥其罪”。

在這種社會歷史背景下,在1697年倉央嘉措15歲時被迎至拉薩布達拉宮坐床,途中由五世班禪多桑意希為其剃度,成為第六世達賴?yán)?。登上達賴?yán)镏磷馃o尚高位的倉央嘉措,是尖銳沖突的社會政治矛盾的產(chǎn)物,也注定了作為尖銳沖突的社會政治矛盾犧牲品的命運。

二、身居達賴?yán)镒鹞坏那楦柙娙恕?/p>

身披袈裟,頭戴黃帽,在香煙繚繞的廟堂之中獨居尊位,宣教弘法,接受僧眾和信徒頂禮膜拜,享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利與聲譽的活佛,與流連于市井酒肆,縱酒放歌,風(fēng)流倜儻的情歌詩人,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的人物——一位在佛國,一位在塵世;一位是圣人,一位是凡夫;一位地位崇高,一位身份卑下。無論人們有多么豐富的想象力,也很難將二者聯(lián)系在一起。

然而,在六世達賴倉央嘉措身上,卻將二者融為一體。

這是一個令人驚異的奇妙的融合。

正是這個融合,造就了身為活佛,又身為情歌詩人的倉央嘉措。

正是這個融合,書寫了藏傳佛教歷史撲朔迷離的一頁,也書寫了藏族文學(xué)史千秋輝煌的一章。

自從被選為五世達賴的轉(zhuǎn)世靈童,倉央嘉措就告別了慈愛的父母,告別了與小伙伴嬉戲玩耍的庭院,告別了山清水秀的故鄉(xiāng),來到了崇樓高閣、富麗堂皇卻又失卻了平民生活的親情與歡愉的寺廟殿堂之中。從此,再沒有了父母慈祥親切的愛撫,再沒有了小伙伴們天真爛漫的歡歌笑語,與童稚未脫的兒童、鴻蒙初開的少年終日相伴的,只有師傅道貌岸然的教導(dǎo)訓(xùn)示,舉目可見的廟堂之內(nèi)金裝燦然、彩繪寶飾的佛像、菩薩、法王……

這一變化對倉央嘉措幼小的心靈留下的印象是極為深刻的,并伴隨著他從兒童步入少年,并成長為俊秀清朗、英姿勃發(fā)的青年。

同時,倉央嘉措也飽覽了西藏政教權(quán)貴之間的爭權(quán)奪利、勾心斗角、兇險陰謀——在“維護西藏政教利益”的掩飾下,第巴·桑結(jié)嘉措欺上瞞下、陽奉陰違的種種不端;在“維護朝廷在西藏的統(tǒng)治”的旗幟下,第巴·桑結(jié)嘉措與達賴汗及拉薩汗之間互置殺手的明爭暗斗;在“弘佛正法”的自我標(biāo)榜下,藏傳佛教格魯派與其他教派之間有我無他的生死搏殺;以及冠冕堂皇的宗教上層不擇手段地聚斂財富、驕奢淫逸的丑行惡跡,引起倉央嘉措的失望,引起倉央嘉措的憎惡,引起倉央嘉措的憤怒……

然而,倉央嘉措?yún)s又是無奈的。

在戒律森嚴(yán)的宗教儀軌面前,在終日監(jiān)護的師傅們面前,在環(huán)列如堵的佛陀、菩薩、法王面前,在看似無形、卻又無時無處不在的宗教氛圍之中,倉央嘉措顯得那么孤獨,那么弱小,那么無助……

倉央嘉措需要逃避。

倉央嘉措需要解脫。

只有逃離了與世隔絕的禁苑之墻,只有逃離了沉重如磐、令人窒息的清規(guī)戒律,倉央嘉措才能獲得片刻的解放,他年輕、蓬勃的心靈才能享受燦爛的陽光,才能呼吸清新的空氣,才能在廣闊的天地里自由馳騁,才能還原一位真實、自我的倉央嘉措……

倉央嘉措在親隨喇嘛的幫助下,換上普通的藏族服裝,戴上長長的假發(fā),尋機溜出戒備森嚴(yán)的布達拉宮,來到拉薩的中心八廓街,或者是布達拉宮下面的雪村,化名唐桑汪波,結(jié)識了一群青年男女,成為一起玩耍歡樂的朋友。這種無拘無束、青春自由的世俗生活,使倉央嘉措擺脫了政教斗爭的巨大壓力和每天從早到晚誦詩、禮佛,無窮無盡的宗教儀規(guī),心靈得到解脫,情感得到釋放。

倉央嘉措還在布達拉宮后面園林的湖中小島上,建筑了一座精美的樓閣,起名龍王潭。在這里邀請他的青年男女朋友,在一起唱歌跳舞,飲酒狂歡。才華橫溢的倉央嘉措充分發(fā)揮他的詩情,創(chuàng)作了許多情歌,讓大家即興演唱。倉央嘉措的詩歌熱情奔放、朗朗上口,很受人們的喜歡。一經(jīng)演唱,便很快流傳開來。

倉央嘉措的詩歌,表現(xiàn)了沖破佛門的清規(guī)戒律、沖破封建制度等級森嚴(yán)的枷鎖,反壓迫、反封建的強烈情緒,例如——

(一)

嬌聲善歌的小鳥,

幽閉在籠里。

雖然飛翔有翅,

卻是擺脫無邊。

(二)

住在布達拉宮時,

是日增倉央嘉措。

住在“雪”的時候,

是浪子唐桑汪波。

(三)

面對德高喇嘛,

懇求指點明路。

可心兒怎能收回?

已跑到情人那里。

(四)

入夜去會情人,

破曉時大雪紛飛。

足跡已印在雪上,

保密還有什么用?

在和青年朋友歡聚的日子里,倉央嘉措結(jié)實了一位名叫達娃卓瑪?shù)墓媚?。達娃卓瑪來自瓊結(jié)地方,容貌美麗,心地善良,溫柔多情,歌聲甜美。倉央嘉措每當(dāng)望著達娃卓瑪象黑寶石般又黑又亮的大眼睛,就象喝了甘醇的青稞酒,禁不住醉了。他在詩中說——

(五)

拉薩人煙稠密,

瓊結(jié)人兒美麗。

我心心相印的人兒,

是瓊結(jié)地方來的。

(六)

杜鵑鳥來自門隅,

帶來了春天的地氣。

我和情人見了面,

身心也感到愉快。

倉央嘉措與達娃卓瑪相親相愛,親密無間,幾乎達到出雙入對、形影不離的程度。白天他們游玩歌舞,夜里常常約會,情熾意濃。倉央嘉措在詩中說——

(七)

我那心愛的人兒,

如果作終身伴侶,

就象從大海底下,

撈上來珍寶一樣。

(八)

問問傾心愛慕的人兒:

愿否作親密的伴侶?

答道:除非死別,

活著永不分離!

然而,佛教的教義視人生為苦海,倡導(dǎo)出世解脫,鼓吹禁欲修煉。自童年時代便受到長期佛教熏陶也不可能不對倉央嘉措產(chǎn)生影響。而凡俗生活的輕松愉快、自由歡樂,特別是與達娃卓瑪?shù)奶鹈蹛矍橐彩顾y以割舍。這使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難以解脫——

(九)

若隨順美女的心愿,

今生就和佛法絕緣。

若到深山幽谷修行,

又違背姑娘的心愿。

(十)

工布少年的心情,

象蜂兒圈在網(wǎng)里。

和情侶纏綿之日,

又想起終極佛法。

(十一)

想她想得放不下,

如果這樣去修法,

在今生今世,

就會成佛啦。

(十二)

默想的喇嘛的面孔,

不顯現(xiàn)在心上;

沒想的情人的容顏,

卻映在心中明明朗朗。

但是,倉央嘉措與達娃卓瑪?shù)膼矍椋坪跻婚_始就注定是要以悲劇終結(jié)的。倉央嘉措至高至尊的達賴?yán)锏纳矸?,使他不可能與達娃卓瑪結(jié)婚。達娃卓瑪也不可能長久地保持與倉央嘉措的情人關(guān)系?!疤鹎囡劤煽嗑啤!边@句古老的藏族諺語,終于在倉央嘉措和達娃卓瑪身上再一次應(yīng)驗了。一連幾天,龍王潭歡聚的人群中沒有出現(xiàn)達娃卓瑪?shù)纳碛?。倉央嘉措托朋友給達娃卓瑪捎信,而達娃卓瑪已不在原來的地方居住了。倉央嘉措只好親自前去向鄰居們打聽,才知道達娃卓瑪已被父母帶回家鄉(xiāng)瓊結(jié)去了。心愛的姑娘不辭而別,使倉央嘉措如同失去了生活的陽光,心中十分難過。這時寫下的詩歌,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悲傷——

(十三)

請不要再說瓊結(jié)瓊結(jié),

它讓我想起達娃卓瑪。

達娃卓瑪,我心中的戀人

難忘你仙女般的姿容,

更難忘你迷人心魄的眼睛

(十四)

熱愛自己的情人,

被別人家娶去作妻。

心兒被相思折磨,

已經(jīng)身瘦肉消了。

(十五)

請看我消瘦的面容

是情人害我生病。

已經(jīng)瘦骨嶙峋,

縱有百醫(yī)也無用!

(十六)

這短短的今生,

就這樣過了。

來世少年時節(jié),

且看能否相逢!

從此,受到失戀打擊、折磨的倉央嘉措心灰意冷,失魂落魄,在痛苦中度過凄涼的時光……

回到瓊潔家鄉(xiāng)的達瓦卓瑪,很快與人成了親,生兒育女,成了家庭的主婦……

往日的美好時光已成過眼煙云、鏡花水月,倉央嘉措只能在夢中與達瓦卓瑪相會……

然而,倉央嘉措難以想到,更大的災(zāi)難即將降臨到他的身上,他極力逃避的西藏政教權(quán)利斗爭的殘酷進程,將使他的命運發(fā)生根本的改變……

三、眾說紛紜的生死之謎。

在社會政治矛盾尖銳沖突的旋渦中,倉央嘉措想逃避卻無從逃避,想解脫卻難以解脫。終于,無情的厄運降臨到他的身上。

進入十八世紀(jì),第巴·桑結(jié)嘉措與和碩特蒙古汗王之間的權(quán)利斗爭嚴(yán)重激化,并釀成公開的武裝沖突。公元1705年,第巴·桑結(jié)嘉措兵敗被殺。

取得勝利的和碩特蒙古拉藏汗召集拉薩各大寺廟的活佛對倉央嘉措進行宗教審判,指斥倉央嘉措“不守清規(guī)”,“非真達賴”,要求將其廢黜。然而,活佛們意見不一,廢黜之議難以實行。拉藏汗又上奏朝廷,并稱桑結(jié)嘉措所立的六世達賴為“假達賴?yán)铩?,平素不守清?guī)戒律,行為放蕩不羈,經(jīng)?;b出游,而且酗酒好色,奏請康熙皇帝將其廢黜,另尋達賴五世的真正轉(zhuǎn)世靈童。

康熙皇帝對第巴·桑結(jié)嘉措素?zé)o好感,如今拉藏汗除掉桑結(jié)嘉措,如同去掉一塊心病。但對于六世達賴?yán)飩}央嘉措,則采取了慎重的態(tài)度,遣使赴拉薩,要求將倉央嘉措“詔執(zhí)獻京師”。

消息傳出后,在拉薩的僧眾中引起很大的震動。當(dāng)倉央嘉措與押解士兵起程之際,曾被哲蚌寺的喇嘛搶走藏于寺內(nèi)。拉藏汗調(diào)集兵卒圍攻哲蚌寺三天。為了避免寺院與僧眾受到嚴(yán)重傷害,倉央嘉措自動下山(一說為官兵“攻破寺院奪回”),被官兵押送,踏上北赴京師的漫漫旅途。公元1706年秋,倉央嘉措一行來到青海湖附近,留下了一樁生死難測的千古之謎。有些史籍記載,倉央嘉措死于此地,年僅24歲。也有些史籍則說,倉央嘉措在這里成功逃脫,從此云游四方。各種說法撲朔迷離,云霧重重,令人難解。持倉央嘉措“亡逝于此”的各種說法也不統(tǒng)一——

有說是“病逝于途”的,據(jù)《清實錄·圣祖卷二二七》記載“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庚戌,理藩院題:‘駐扎西寧喇嘛商南多爾濟報稱:拉薩送來假達賴?yán)?,行至西寧口外病故。假達賴?yán)镄惺裸y,今既在途病故,應(yīng)行文將其尸骸拋棄?!瘡闹!?/p>

伯戴煦在《十八世紀(jì)早期支那與西藏的歷史》中認(rèn)為:倉央嘉措“于1706年11月14日死于公噶瑙湖附近。雖然按意大利傳教士的說法,傳聞他是被謀害的,但漢、藏的官方記載都說他死于疾病。而沒有什么充分的理由可以懷疑他的真實性。”

于道泉在《第六代達賴?yán)飩}央嘉措情歌》一文中說:“拉藏汗乃取得皇帝之同意,決以武力廢新達賴而置之死地。即以皇帝詔,使倉央嘉措往北京。而以蒙古衛(wèi)兵及一心腹大臣伴行。路過哲蚌寺前,寺中喇嘛出衛(wèi)兵之不意,將倉央嘉措劫去。衛(wèi)兵遂與寺中喇嘛開戰(zhàn),攻破哲蚌寺復(fù)將倉央嘉措奪回,帶往納革芻喀??滴跛氖迥?1706年)倉央嘉措25歲,在納革芻喀被殺。而依照漢文的記載則說他到納革芻喀與青海之間患水腫病而死?!?/p>

洪滌塵《西藏史地大綱》認(rèn)為:“假達賴行至青海,病死,時年二十五歲,康熙四十六年也?!?/p>

王輔仁、索文清在《藏族史要》中說:“公元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倉央嘉措在解送途中,病死在青海湖畔。”

杜齊在《西藏中世紀(jì)史》中說:“倉央嘉措的去世,據(jù)云是途中得了暴病結(jié)果?!薄霸诤诤痈浇?,倉央嘉措喪命?!?/p>

有的說是“被殺”,如葛桑喇在《一個宗教叛逆者的心聲》中認(rèn)為:六世達賴倉央嘉措“行至青海湖畔,被拉藏汗派去的人殺害?!?/p>

王堯在《第巴·桑結(jié)嘉措事跡考》中指出:“當(dāng)?shù)诎蜕=Y(jié)嘉措被殺的第二年,倉央嘉措便緊跟著斷送在和碩特拉藏汗的手中,死在青海湖畔遂解的途中,……被弄死在青海?!?/p>

曾文瓊則在《歷史知識》1981年第2期撰文上說:“六世達賴在戒備森嚴(yán)的蒙古包中,一時一刻也沒有忘記他的詩歌朋友們和情人仁增旺姆……感慨地寫到:‘在東山的高峰,云煙繚繞的山上,是不是仁增旺姆,又為我燒起神香!’1706年6月27日,六世達賴被押送北京。行前他還通過一個藏兵把他寫給仁增旺姆的詩交給她,他又寫了一首離別的詩:‘白色的野鶴呀請你借給我翅膀,我不去遠方久住,只去理塘一趟?!瓝?jù)說,行至青海湖畔,被拉藏汗謀害。”

也有的語焉不詳,籠統(tǒng)含糊,如《清史稿·列傳·蕃部(八)西藏》記載:康熙“四十四年桑結(jié)以拉藏汗終為己害,謀毒之,未遂,欲以其逐之。拉藏汗集眾討誅桑結(jié)。詔封為翊法恭順拉藏汗。因奏廢桑結(jié)所立達賴,詔送京師。行至青海道死,依其俗,行事悖亂者拋棄尸骸。卒年二十五。時康熙四十六年?!?/p>

釋妙舟在《蒙藏佛教史》第四篇第三章第七節(jié)中說:倉央嘉措“年至二十有五,敕入覲。于康熙四十六年行至青海工噶洛地方圓寂?!?/p>

這些記述雖然都認(rèn)為倉央嘉措是在赴京途中死去的,但是在具體問題上則略有不同。例如,關(guān)于死亡的具體地點記述分別為“青海道”、“西寧口外”、“公噶瑙湖”、“工噶洛”、“納革芻喀”、“青?!?、“青海湖”、“黑河附近”等處,總之未超出西寧以西那曲以北的地域范圍。關(guān)于倉央嘉措到底是怎么死的,各種記述分別使用的是“死”、“病故”、“圓寂”、“喪命”、“被弄死”、“被謀害”等說法。其實,不論是病故還是被謀害,只有這兩種可能。因為按照藏傳佛教“不殺生”的宗教觀念和藏族的傳統(tǒng)習(xí)俗,是不贊成自殺的,何況倉央嘉措也完全沒有自殺的必要和理由。

對于倉央嘉措的享年,有的說亡年為24歲,有的說是25歲。其實倉央嘉措誕生于公元1683年,如逝世于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應(yīng)當(dāng)是24虛歲;如逝世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按虛歲計算則是25歲。

持倉央嘉措“逃遁”之說的仍然充滿懸念——

據(jù)法尊《西藏民族政教史》第六卷第六節(jié):“次國藏王佛海與蒙古拉桑王不睦,佛海遇害。康熙命欽使到藏調(diào)節(jié)辦理,拉桑復(fù)以種種雜言謗毀,欽使無可奈何,乃迎大師晉京請旨。行至青海地界時,皇上降旨責(zé)欽使辦理不善,欽使進退維難之時,大師乃舍棄名位,決然遁去。周游印度、尼泊爾、康、藏、甘、青、蒙古等處。宏法利生,事業(yè)無邊。爾時欽差只好呈報圓寂,一場公案,乃告結(jié)束。”

《倉央嘉措秘傳》(藏文全名是《一切知語自在法稱祥妙本生記殊異圣行妙音天界琵琶音》)書成于公元1757年,以第一人稱記述倉央嘉措親口的講述,說倉央嘉措在去北京途中行至尕瑙爾,施展法術(shù),于夜間向東南方向遁走。去過打箭爐、峨眉山,又回到西藏的拉薩、山南,還去了尼泊爾、印度,再返回西藏及西寧,最后在今內(nèi)蒙古的阿拉善圓寂。作者名叫額爾德尼諾門罕阿旺倫珠達吉,又名拉尊·阿旺多爾濟,是阿拉善旗的蒙古人。

《倉央嘉措秘傳》一書的漢文譯者莊晶先生認(rèn)為“他的在袞噶瑙出走后,最后歸宿于阿拉善旗的可能性極大”。他還介紹說:賈敬顏先生曾在阿拉善旗考察,“文革”前廣宗寺還保存著六世達賴的肉身塔,五十年代寺內(nèi)主持還出示過六世達賴的遺物,其中有女人的青絲等。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盟阿拉善旗情況》中說:六世達賴行抵袞噶瑙后,于風(fēng)雪夜中倏然遁去。先往青海,復(fù)返西藏,最后來到阿拉善旗班自爾扎布臺吉家,時為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六世達賴倉央嘉措三十四歲以后收班自爾扎布臺吉的兒子阿旺多爾濟為徒,并在當(dāng)?shù)睾霌P佛法。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64歲時坐化。阿拉善旗有八大寺廟,據(jù)說其中著名的廣宗寺(建成于1757年,位于賀蘭山中)即為阿旺多爾濟遵照六世達賴的遺愿所建。內(nèi)有六世達賴的遺體,供于廟中七寶裝成的切爾拉(塔式金龕)內(nèi)。該寺尊倉央嘉措為該寺的第一代格根(即上師),名為德頂格根。阿旺多爾濟任第一代“喇嘛坦”。另傳甘肅中衛(wèi)的一個漢人,因敬奉達賴六世而得子,便替他修了一座廟,廟名朝克圖庫勒(藏語名班第扎木吉陵),即阿拉善八大寺的昭化寺,六世達賴坐化后,遺體也曾浮厝于此廟。

瑪·烏尼烏蘭在發(fā)表于1982年4月24日《阿拉善報》的《再見了.歌的海洋、歌手之鄉(xiāng)》一文中說:阿拉善宗教中心廣宗寺遺址賽音希日格(在三尼峰與牧仁峰之間),山口有一股清泉,叫拉先泉,是這里的五大泉之一,據(jù)說是六世達賴倉央扎木蘇用手杖捅出的一口清泉,飲了吉祥如意。

有民間傳說講,倉央嘉措帶著刑具行至青海扎什其地方,忽然失蹤,用大法力從刑具中脫身,即往五臺山住了幾年,后到阿拉善旗為蒙人放養(yǎng)。羊被狼吃,大師受主人責(zé)斥,乃把狼領(lǐng)到主人面前說:“羊是他吃的,你同他理論吧?!泵扇舜笃?,始知為仙,終知為達賴。

伊明舉在他收集整理的《達賴六世情歌·小序》中說:“據(jù)說他還到過云南,這組情歌也就采自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的中甸縣?!?/p>

據(jù)藏文《十三世達賴傳》所載:“十三世達賴到山西五臺山朝佛時,曾親去參觀六世達賴倉央嘉措閉關(guān)坐禪的寺廟?!备鶕?jù)這一記載來看,六世達賴倉央嘉措被送到內(nèi)陸之后,清帝曾將其軟禁在五臺山,后來即死在那里,較為確實。

關(guān)于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生死之迷,雖然眾說紛紜,但是“逃遁”之說應(yīng)該更為合乎情理。

首先,清初數(shù)朝,懸案頗多,如順治遁世、康熙傳位、雍正之死等等,但凡有關(guān)皇家體統(tǒng),必巧為掩飾。然而種種說法,總有難以自圓其說之處。

其次,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如系病死,則不應(yīng)有“謀害”的諸種傳說,《清史稿·列傳·藩部(八)西藏》也無須以“行至青海道死”之說含糊其辭,而應(yīng)與《清實錄·圣祖卷二二七》中的“在途病故”一說相同。死亡之地也不應(yīng)眾說紛紜,無一確切之處。

第三,六世達賴倉央嘉措“被謀害”的說法也難以成立。當(dāng)時,拉藏汗屬下的官兵,皆是篤信藏傳佛教的,且以護教弘法為宗旨。雖然因為拉藏汗與第巴·桑結(jié)嘉措的政治斗爭使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成了犧牲品,而他們也承擔(dān)了押解倉央嘉措遠赴京師的職責(zé),但是決無下毒手謀害之理。因為,“蒙古素崇佛教,有達賴之名皆皈向之”(《皇朝藩部要略·卷十七》)。連康熙皇帝也知道,倉央嘉措“有達賴?yán)镏?,眾蒙古皆服之?《清實錄·圣祖卷二二七》),信徒怎么可能殺害尊崇的活佛呢?

值得重視的是,拉藏汗是蒙古和碩特部的汗王,而阿拉善旗的蒙古族也屬和碩特部。阿拉善蒙古族將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奉為八大召廟之首的廣宗寺的始祖,世世代代竭誠供奉,甚至在“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那樣險惡的社會環(huán)境下,也冒著身家性命的危險保存六世達賴的遺骨、遺物,這是具有深刻的歷史、社會原因的——青海、阿拉善地區(qū)的和碩特蒙古素與拉藏汗不睦,當(dāng)拉藏汗將格桑嘉措立為“六世達賴”之后,青海和碩特部即與新疆準(zhǔn)噶爾部蒙古聯(lián)手進攻拉藏汗;攻破拉薩,并將其殺害。和碩特蒙古的下層官兵、貧民百姓,對六世達賴更是敬服、同情的。因此在六世達賴倉央嘉措一行行至青海時,尋機將其解救,而以“病故”上報了結(jié)。倉央嘉措在云游四方之后隱居阿拉善,弘揚佛法,恰恰是因為阿拉善蒙古也屬于和碩特部,又地處偏遠,清朝政府與拉藏汗均偵伺不便。而當(dāng)公元1717年拉藏汗被噶爾丹之侄、準(zhǔn)噶爾部蒙古首領(lǐng)策妄阿拉布坦所殺之后,遠離西藏政教權(quán)利斗爭焦點的倉央嘉措也就得以在阿拉善高原安處一隅,得享天年了。    

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下,或許是因為天高地遠,隱居于世的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未為清廷所知,或許是因為西藏政教權(quán)利斗爭的兩大主角第巴·桑結(jié)嘉措與拉藏汗皆已作古,難以將倉央嘉措借題發(fā)揮、興風(fēng)作浪,而惟以安定西藏局勢為第一要務(wù)的清朝中央政權(quán)也無須擔(dān)心倉央嘉措會再起波瀾,更沒有必要將這一世人漸漸淡忘的公案再又重提,從而引起新的事端,特別是在尊崇達賴?yán)锏拿伞⒉氐貐^(qū)導(dǎo)致新的社會動蕩,所以清廷也就息事寧人,佯為不知。

這樣,就省卻了朝廷棘手的一道難題,也給了處于生死路口的倉央嘉措一條隱姓埋名的逃生之路。

四、不絕的余音,不朽的詩魂。

經(jīng)歷了人生的巨大打擊,倉央嘉措從高居于凡人之上的活佛淪為階下之囚,又成為逃脫了囹圄卻又沒有正常的身份,不得不隱姓埋名,四處流浪的逃亡者。

倉央嘉措從虛幻飄渺的佛國回到了多苦多難的塵世,從縱情詩酒的浪漫世界來到了蓬頭垢面、胼手胝足、在艱難困苦中為衣食辛勤勞作的普普通通的人們之中。

當(dāng)脫掉了“活佛”的華麗袈裟,來到勞苦大眾之中的時候,他才真正感受到了這些人的樸實,這些人的純真,這些人的可愛……

是這些人給予他無私無畏的援助,幫助他解脫桎梏,重獲自由;

是這些人給予他無窮的關(guān)愛,幫助他在流亡之途上無數(shù)次化險為夷,終獲平安;

是這些人誠心誠意地信仰他是真正的達賴?yán)铩o邊的活佛,即使身披枷鎖、嚴(yán)加看管,也可以“用大法力從刑具中脫身”,“施展法術(shù)”遁走,“于風(fēng)雪夜中倏然遁去”;

是這些人給予了倉央嘉措無限的同情,甚至他縱情歌舞酒宴、眠花宿柳、嚴(yán)重違背教規(guī)的行為,也得到人們的原諒并賦予了新的解釋——“年輕的倉央嘉措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并非主角的若干事件、他的結(jié)局、乃穹護法神顯示的預(yù)言,這一切都使人們忘掉或者原諒了他的弱點。現(xiàn)在人們又普遍對他懷有好感了,他的奇怪舉動被解釋為神的一種朦朧隱晦的行為,神是永遠使其行為適應(yīng)人們的造業(yè)的準(zhǔn)備的”……((意)杜齊著:《西藏中世紀(jì)史》)

告別了錦衣玉食卻風(fēng)濤險惡的活佛生活,告別了燈紅酒綠、縱情無羈的浮華生活,告別了在屠刀下生死未卜的囚徒生活,倉央嘉措浪跡四方,開始了歷經(jīng)磨難、修持苦行的新的生活。

據(jù)史書記載,倉央嘉措周游的范圍十分廣闊,他到過青、甘、川、康、藏等西藏各地,到過印度、尼泊爾,也到過蒙古草原。廣泛游歷的所見所聞,大大開闊了倉央嘉措的眼界——原來真實的世界是這樣的,這樣真實的世界是在金碧輝煌的布達拉宮永遠見不到的!

跌宕起伏、豐富的人生閱歷真正啟發(fā)了倉央嘉措的心智——塵世間蕓蕓眾生人生多艱,蒙受如此之多的苦難,何以解脫呢?倉央嘉措重讀佛法,這才發(fā)現(xiàn)佛祖是如此通達智慧,喻理圓通。人間苦難看得越多,倉央嘉措鉆研佛法悟道越深。大徹大悟的倉央嘉措歷經(jīng)人生磨難之后,終于成為一名誠心皈依、闡理精深的佛教大師。

于是,他不遺余力地弘揚佛法,布道四方。

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倉央嘉措34歲時,帶著12位高徒來到阿拉善高原的和碩特蒙古部,住在班自爾扎布臺吉家,并收其子阿旺多爾吉(又名阿旺倫珠達吉)為徒,在此弘法宣教。倉央嘉措以高超的各種法術(shù)贏得了阿拉善地區(qū)和碩特蒙古部王公貴族與平民百姓的誠心崇拜。倉央嘉措還曾離開這里到北京、五臺山、漠北蒙古喀爾喀部傳經(jīng)弘法,在蒙古草原影響甚大。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倉央嘉措64歲時,吞服一顆佛舍利子后以菩薩跏跌坐姿口誦無量壽經(jīng),慈祥坐化。其時從其左脅下流出各色透明油質(zhì)液體19天,雖然時值酷暑,但法體宛如生前,絲毫未腐爛。

倉央嘉措的法體先供奉在阿拉善八大寺之一的昭化寺。昭化寺位于阿拉善左旗格圖呼熱蘇木駐地,始建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擴建,并為倉央嘉措法體俘厝之處所。隨后,阿旺多爾濟遵從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遺囑,赴西藏辦理后事。他“向達賴?yán)?、斑禪博格多以及乃穹護法獻上祈壽禮,禱告圣者靈童早日轉(zhuǎn)世,并請求明示,向三大寺和傳召法會大放布施”。阿旺多爾濟得到七世達賴?yán)锸诮o大悲佛海觀世音灌頂,接受了七世達賴?yán)锏膬苑?,得到“阿里路克散額爾德尼諾門汗”的名號和詔書、佛像靈物、全套堪布器具等賞物。由此可以看出,七世達賴以這一獨特的方式,承認(rèn)了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真實身份。從此,阿旺多爾濟與七世達賴往來甚密,于1750年、1752年、1755年、1756年5次派人遠赴拉薩,向七世達賴?yán)锼托耪埌?,七世達賴不僅復(fù)信,還向正在緊張修建廣宗寺的阿旺多爾濟傳授了“聚僧法輪修供法”。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阿旺多爾濟秉承六世達賴生前旨意,在賀蘭山中修建了一座壯麗輝煌的寺廟,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建成,并將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法體運來,以七寶裝“舍利”塔式金盒供奉在寺中,并尊為該寺的第一代活佛——“德頂格根”(上尊活佛)。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阿拉善蒙古和碩特部的第三代王爺羅卜桑多爾濟上報理藩院,請求朝廷恩賜寺名,乾隆皇帝御賜滿、蒙、藏、漢四種文字的“廣宗寺”匾額。

廣宗寺位于賀蘭山西麓今阿拉善左旗巴潤別立鎮(zhèn)境內(nèi)的一處山谷之中。這里清泉潺潺,空氣新鮮,樹木繁茂,綠草如茵,百花盛開,蝶舞鳥鳴,是一處風(fēng)光秀麗而又清凈幽雅的所在。山谷四周群峰環(huán)峙,好似朵朵圣潔的蓮花環(huán)擁法臺。相傳六世達賴倉央嘉措云游至此,靈心慧性,大為感動,遂指示阿旺多爾濟在其身后于此地修建寺廟,供奉法體。

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法體供奉在金碧輝煌的黃樓寺古殿之中的寶塔里。黃樓寺建筑規(guī)模宏大,廟房81間,廟高約20米,分四層,全部用黃色、綠色的琉璃瓦修建,具有藏式與漢式廟宇建筑形式相結(jié)合的特點,氣勢雄偉,富麗堂皇,顯示著六世達賴生前雖命運多舛、歷經(jīng)磨難,甚至以待罪之身匿跡阿拉善草原,死后仍然受到信徒的竭誠崇敬,并依然具有達賴?yán)锸藕髴?yīng)有的尊榮。殿內(nèi)供奉的倉央嘉措鎦金靈塔為全寺之尊,塔身高3米,塔門上鑲嵌著各種顏色的寶石,內(nèi)藏六世達賴?yán)镎嫔砩崂?/p>

黃樓寺后山坡上,建有六世達賴?yán)镙僚??!拜僚笔氰笳Z“火葬”的意思。1966年“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不允許僧眾與信徒繼續(xù)供奉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法體,在廟旁火化,僧眾撿回骨灰另造塔供奉。為了大師的殘余靈骨灰燼不被人畜踐踏,又造此萘毗塔。這里可作為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大起大落神秘而傳奇的一生的歷史終點。

改革、開放以后,廣宗寺得到修復(fù),并立碑紀(jì)念,名曰《兜率廣宗寺記》全文如下——

據(jù)經(jīng)史記載,南寺原基乃十六羅漢尊者歇夏加持之地,亦系摩達喇居士誕生之所。六世達賴?yán)锪_桑仁欽倉央嘉措為尋找建寺弘教之處曾云游北土,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來至賀蘭山中阿日畢吉呼、巴雅吉呼家,適逢家主人新坐墊縫制方成,鮮牛奶釜內(nèi)飄香。倉央佛盤坐新墊,品嘗鮮奶,環(huán)顧四周,但見勝景非凡:圓山巍巍,松柏蔥蔥,布谷鳴啼,泉溪長流,地似八瓣蓮花,天如八輻金輪,具勝樂金剛壇城之形,實屬弘法利生之勝地,遂擇定此處建寺。后其心傳弟子阿旺多爾濟遵其遺囑於第十三勝生火鼠年(1756年)破土動工,次年建成殿堂,并造六世達賴?yán)锶馍盱`塔,將利樂海寺遷來新址,此乃南寺之初創(chuàng)緣由。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朝廷賜予藏蒙滿漢四種文字鐫刻之“廣宗寺”匾額,章嘉國師若必多吉制定寺規(guī),從此南寺名揚佛教界。籍僧俗信眾之布施與能工巧匠之功德,寺院逐年擴大,其建筑規(guī)模之宏,雕刻工藝彩畫裝飾之精,佛門寶物收藏之多,世所罕有。解放后在黨的宗教政策指引下,本寺僧人積極參加政治文化學(xué)習(xí)與勞動生產(chǎn),主動接受文明與進步。文革中這座聞名遐邇的重要寺院被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宗教政策再次得到貫徹,南寺弟子羅卜桑寧吾、尚巴丹達爾、丹畢寧吾等在原寺廢墟上重筑房舍,恢復(fù)香火。經(jīng)旗人民政府批準(zhǔn)成立的莫蘭然金巴尚巴仁欽為首的寺管所在上級的關(guān)懷和群眾的支持下新建了三十間歇山式殿宇。畫家領(lǐng)誦師西日布甲木蘇和羅卜桑拉布坦完成了油畫工程。金龍盤繞的殿柱之間的橫梁上用焚文寫的六世達賴名咒閃爍金光,大典正門兩側(cè)八思巴文書有“福兆似海集奇觀,吉祥如云落大殿”的對聯(lián),壁上留有本寺高僧莫蘭然金巴羅卜桑夏都市所撰寺賦回文詩。全則德桑吉拉布坦保存的六世達賴靈骨造塔供養(yǎng)在大殿正中,其側(cè)為阿旺多爾濟紀(jì)念塔。殿內(nèi)還供有內(nèi)藏宗喀巴法體碎粒的宗喀巴師徒三尊塑像,曼然巴羅卜桑沃斯?fàn)柧传I的迭斯?fàn)柕潞魣D克圖本生傳堆繡唐卡以及佛祖真經(jīng)甘珠爾全冊和宗喀巴師徒三尊全集等。第十七勝生陽鐵馬年(1990年)七月初,夏仲嘉木央丹培尼瑪、拉然巴強巴沃斯?fàn)柕热倜娕e行了開光大典。語自在善慧教法勝利幢應(yīng)施主哈斯巴根等出資立碑者之勸請?zhí)刈鞔擞?,愿此寺永為一切有情聚集福慧二資糧之所依。

歲月荏苒,逝者如斯。

六世達賴倉央嘉措逝去已250余年了。

今天,我們回顧他傳奇的一生,仍可以獲得人生的啟悟。

而他至存心性的詩歌,至今仍是藏族文學(xué)史中千秋不朽的燦爛篇章。

而當(dāng)我們到廣宗寺游覽時,似乎仍能感到六世達賴倉央嘉措以他無限的慈悲心懷,關(guān)注著塵世間的蕓蕓眾生,并為之祈?!?/p>

倉央嘉措自畫像(收藏于石門寺)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