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真年譜 宋徽宗政和二年壬辰,重陽祖師生于是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按北平王粹所撰傳云:全真祖師王嚞,字知明,號重陽子,京兆咸陽人也。世以貲產(chǎn)著姓,后遷終南縣劉蔣村,其母感異夢而妊,及二十有四月乃生。始名中孚,字允卿,自稚不群。既長,美須眉,軀干雄偉,志倜儻,不拘小節(jié)。弱冠修進士業(yè),系京兆學籍。善于屬文,才思敏捷,嘗解試一路之士,然頗喜弓馬。金天眷初,乃慨然應(yīng)武略,易名世雄,字德威;后入道,改稱今名字焉,仍以害風自呼之。 政和三年癸巳,重陽祖師二歲。 政和四年甲午,重陽祖師三歲。 政和五年乙未,重陽祖師四歲。 政和六年丙申,重陽祖師五歲。 政和七年丁酉,重陽祖師六歲。 宣和元年己亥,重陽祖師八歲。 宣和二年庚子,重陽祖師九歲。 宣和三年辛丑,重陽祖師十歲。 宣和四年壬寅,重陽祖師年十一。 宣和五年癸卯,重陽祖師年十二。 宣和六年甲辰,重陽祖師年十三。 宣和七年乙巳,重陽祖師年十四。 欽宗靖康元年丙午,重陽祖師年十五。 金太宗天會五年丁未,重陽祖師年十六。 天會六年戊申,重陽祖師年十七。 天會七年己酉,重陽祖師年十八。 天會八年庚戌,重陽祖師年十九。 天會九年辛亥,重陽祖師年二十。 天會十年壬子,重陽祖師年二十一。 天會十一年癸丑,重陽祖師年二十二。 天會十二年甲寅,重陽祖師年二十三。 天會十三年乙卯,重陽祖師年二十四。 天會十四年丙辰,重陽祖師年二十五。 天會十五年丁巳,重陽祖師年二十六。 天眷元年戊午,重陽祖師年二十七。按傳,天眷初,應(yīng)試武舉,易名世雄,字德威。 天眷二年己未,重陽祖師年二十八。 天眷三年庚申,重陽祖師年二十九。正月初三日,廣寧郝真人生于寧海州,初名升,字則未聞也。 皇統(tǒng)元年辛酉,重陽祖師年三十。 皇統(tǒng)二年壬戌,重陽祖師年三十一。 皇統(tǒng)三年癸亥,重陽祖師年三十二。 皇統(tǒng)四年甲子,重陽祖師年三十三。 皇統(tǒng)五年乙丑,重陽祖師年三十四。 皇統(tǒng)六年丙寅,重陽祖師年三十五。 皇統(tǒng)七年丁卯,重陽祖師年三十六。 皇統(tǒng)八年戊辰,重陽祖師年三十七。 海陵天德元年己巳,重陽祖師年三十八。 天德二年庚午,重陽祖師年三十九。 天德三年辛未,重陽祖師年四十。 天德四年壬申,重陽祖師年四十一。 貞元元年癸酉,重陽祖師年四十二。 貞元二年甲戌,重陽祖師年四十三。 貞元三年乙亥,重陽祖師年四十四。 正隆元年丙子,重陽祖師年四十五。 正隆二年丁丑,重陽祖師年四十六。 正隆三年戊寅,重陽祖師年四十七。 正隆四年己卯,重陽祖師年四十八。此年六月望日,師飲酒于終南甘河鎮(zhèn),會二仙人披發(fā)披氈,而年貌同一。 正隆五年庚辰,重陽祖師年四十九。 世宗大定元年辛巳,重陽祖師年五十。 大定二年壬午,重陽祖師年五十一。是年,坐活死人墓中。 大定三年癸未,重陽祖師年五十二。秋,填活死人墓,遷劉蔣村結(jié)茅,與玉蟾和公、靈陽李公三人同居,即今之祖庭重陽萬壽宮也。 大定四年甲申,重陽祖師年五十三。 大定五年乙酉,重陽祖師年五十四。 大定六年丙戌,重陽祖師年五十五。是歲,于長安灤村呂道人庵壁書云:地肺重陽子,呼為王害風;來時長日月,去后任西東。作伴云和水,為鄰虛與空;一靈真性在,不與眾心同。此年,長春真人年一十九,棄俗入道,居昆崳山。 大定七年丁亥,重陽祖師年五十六。 大定八年戊子,重陽祖師年五十七。正月初十日出環(huán),分梨十化畢。二月初八,丹陽真人出家,祖師訓名鈺,字玄寶,號丹陽子,時年四十六。是日,玉陽真人自牛仙山來,愿為門弟子,祖師訓名處一,時年二十七。二月晦日,祖師挈丹陽、長真、長春、玉陽入昆崳山石門口,開煙霞洞居之。 大定九年己丑,重陽祖師年五十八。春,玉陽真人辭祖師,隱居查山。四月,祖師引丹陽、長真、長春、廣寧遷居寧海州金蓮堂,途中至龍泉,以所執(zhí)傘柄,內(nèi)盛傘陽子號,乘風而起,至查山玉陽公前墮地,蓋賜公之號也。重午日,孫仙姑詣金蓮堂出家,祖師訓名不二,號清凈散人,時年五十一。 大定十年庚寅,重陽祖師于正月初四日,召丹陽、長真、長春立于榻下,曰:丹陽已得道,長春已知道,吾無慮矣。處機所學,一聽丹陽,處玄、長真當管領(lǐng)之。吾今赴師真之約耳。丹陽請留頌,師曰:吾已書于長安灤村呂仙庵矣,今口授汝。言訖而逝。是年閏五月,于正月十一日始立春,是止五十八歲矣。四子盡禮,權(quán)瘞于孟宗獻之花圃。既而,丹陽真人率三友入關(guān),謁和、李二真人于終南太平宮,會史處厚于京兆,劉通微、嚴處常于終南。二真人乃祖師之友,三子亦祖師之弟子也。 大定十一年辛卯,丹陽真人年四十九。是年,與三友居劉蔣祖庵,修治葬所。十月,廣寧真人入關(guān),乞食于京兆府。 大定十二年壬辰,丹陽真人年五十。春,于長安化自然錢。率三友復(fù)往汴梁,遷祖師仙柩西歸,葬于劉蔣村祖庵。九月,廣寧真人西游岐山,偶得名大通,字太古,號廣寧子。 大定十三年癸巳,丹陽真人年五十一。是年,四師劉蔣居喪守墳。六月,廣寧真人度大慶關(guān)東歸。 大定十四年甲午,丹陽真人年五十二。 大定十五年乙未,丹陽真人年五十三。是年,長真真人乞食于磁州二祖鎮(zhèn),遇一妄人毆落二齒,市人共怒之,欲明于官,真人吐之而去。二月,廣寧真人坐沃州石橋下。夏,清凈散人入關(guān),致祭祖庭,既而出關(guān),居洛陽風仙姑洞。 大定十六年丙申,丹陽真人年五十四。長真真人此歲游歷洺州,居白家灘。六月中,廣寧真人夜夢神人,復(fù)授易之大義,既寤,明朝揮三十三圖。事見《太古集》。 大定十七年丁酉,丹陽真人年五十五。長真真人行化于高唐縣,與茶肆吳六書龜蛇字,曰:可置之壁間,以鎮(zhèn)火災(zāi)。是年,縣城大火,唯茶肆乃免。 大定十八年戊戌,丹陽真人年五十六。于八月一日,劉蔣出環(huán),西游隴山華亭行化。長生真人是年還洛城東北云溪洞居之,門徒日集,鑿三井洞。 大定十九年己亥,丹陽真人年五十七。二月十五日,于華亭縣挈李大乘同居環(huán)百日。至八月,遷隴州佑德觀居環(huán),十一月十八日出環(huán),宿勾兜堡,化解元李子和出家。長真真人游歷衛(wèi)州,獲嘉縣府君廟居之。 大定二十年庚子,丹陽真人年五十八。是年春,京兆章臺街趙蓬萊施宅為庵,請真人居環(huán)。八月二十四日,長安僚庶請祈雨,真人作詩,期以二十五日雨足至期果應(yīng),見《金玉集》。長真真人西游同州,居西里庵。長春真人自磻溪遷居隴州龍門山。 大定二十一年辛丑,丹陽真人年五十九。四月初,于鄂縣劉蔣村張朝散竹園庵內(nèi)居環(huán),中元日作黃箓醮罷,復(fù)歸祖庵。長真真人居華陰縣純陽洞。長生真人東歸萊州。 大定二十二年壬寅,丹陽真人年六十。此年四月,東歸寧海。十二月,行化文登,漁戶焚網(wǎng)者甚眾。初八日,海市見于南海之上,詩人以詩慶之。長生真人居武官建庵,注《道德》、《黃庭》等經(jīng)。秋,玉陽真人來寧海,謁丹陽真人,同宿于金蓮堂。廣寧真人居真定府,升堂演道,聽眾常數(shù)百人。十二月二十九日,清凈孫仙姑升仙于洛陽,年六十四矣。 大定二十三年癸卯,丹陽真人年六十一。四月行化芝陽,下元日文登作醮,祖師現(xiàn)形于空際白龜之上。丹陽于十二月二十二日升仙于萊陽縣游仙宮。長生、玉陽二真人同主葬事,守墳百日,各歸其隱所。 大定二十四年甲辰,長真真人年六十二。是年正月十八日,長生真人于昌陽縣,姜守凈家作醮,巳午間,重陽祖師云冠絳服、丹陽真人三髻現(xiàn)于空際彩云之上。五月旱,登郡太守請長生真人祈雨,海市現(xiàn)于竹島。明日,丹陽真人現(xiàn)于應(yīng)仙橋之西北,是日雨足。 大定二十五年乙巳,長真真人年六十三。是歲四月初一日,升仙于洛陽朝元宮。其暢道接物詩詞,目曰《水云集》,行于世。 大定二十六年丙午,長生真人年四十。冬,長春真人下龍門山,居終南祖庵。 大定二十七年丁未,長生真人年四十一。是年十一月十三日,玉陽真人奉詔至燕,帝問延生之理,師曰:惜精全神,修身之要;端拱無為,治天下之本。上待以方外之禮。 大定二十八年戊申,長生真人年四十二。此年二月,長春真人奉詔至闕下,十一日,圣旨令主萬春節(jié)醮,賜蒙巾袍。四月,敕居宮庵。五月十八日,召見于長松島。七月,應(yīng)制進詞五首。中秋,得旨還終南山。是月,玉陽真人亦得旨還山。十二月,上弗豫,遣使復(fù)召玉陽真人,真人謂使者曰:恐不及再睹天顏矣。 大定二十九年己酉,長生真人年四十三。正月初三日,玉陽真人至都嗣,君命真人為先帝主醮而歸。章宗明昌元年庚戌,長生真人年四十四。重午日,萊陽縣劉植請玉陽真人齋,且以無嗣告于師,師曰:公富而好禮,未應(yīng)絕也。為寫四四應(yīng)真四字;明年四月十四而生子,來乞名,師曰:吾已與名,應(yīng)真矣。今日,純陽真君降世辰也。 明昌二年辛亥,長生真人年四十五。是歲十月,長春真人東歸棲霞,住太虛觀。 明昌三年壬子,長生真人年四十六。冬十月,長春真人芝陽洞作醮。 明昌四年癸丑,長生真人年四十七。 明昌五年甲寅,長生真人年四十八。秋九月,長春真人福山縣醮,天門開,瑞鶴現(xiàn),有詩見《磻溪集》。 明昌六年乙卯,長生真人年四十九。 承安元年丙辰,長生真人年五十。 承安二年丁巳,長生真人年五十一。六月,玉陽真人被召。七月初三日,見于便殿賜坐。帝問以養(yǎng)生之道,抵暮方歸。翌日,賜體玄大師號及紫衣,敕賜燕都修真、崇福二觀,俾真人任便居之,月給齋錢二百鏹。冬,長生真人奉詔赴闕,帝問以至道,師曰:至道之要,寡嗜欲則身安,薄賦斂則國泰。帝曰:先生,廣成子之言乎!敕近侍,館谷于天長觀。 承安三年戊午,長生真人年五十二。應(yīng)對悉合上意,三月,得旨還山。敕賜觀額五道,曰靈虛,曰太微,曰龍翔,曰集仙,曰妙真,令立觀度人;玉陽真人猶居都下。春,終南呂庵主至都,師為請祖庵為靈虛觀,以敕牒付呂,俾知觀事,仍以詩送行。夏,師得旨東歸侍親。 承安四年己未,長生真人年五十三。是年,長春真人芝陽作醮。 承安五年庚申,長生真人年五十四。 泰和元年辛酉,長生真人年五十五。是年,游廣陵,著《天道罪福論》。玉陽真人奉詔詣亳州太清宮,作普天醮,有詩見《云光集》。 泰和二年壬戌,長生真人年五十六。濱州作醮,有瓊葩玉樹之瑞,有詩見《盤陽集》。長春真人芝陽作醮。 泰和三年癸亥,長生真人年五十七。此年二月初六日,升仙于武官靈虛觀。玉陽真人奉詔詣亳州太清宮,作普天醮,臨壇度道士千余人。 泰和四年甲子,長春真人年五十七。 泰和五年乙丑,長春真人年五十八。夏五月,萊州作醮,有瑞鶴彩云現(xiàn),有詞見《磻溪集》。 泰和六年丙寅,長春真人年五十九。 泰和七年丁卯,長春真人年六十。元妃施《道經(jīng)》二藏,一驛送棲霞太虛觀,一驛送圣水玉虛觀。 泰和八年戊辰,長春真人年六十一。 大安元年己巳,長春真人年六十二。是年游鰲山,有詩二十首。玉陽真人七月十四日至北京,應(yīng)荸朮魯參政之請也,居華陽觀。是時大旱,僚庶告真人雨期,真人曰:十七日沾足矣。至日果應(yīng)。 大元庚午,長春真人年六十三。夏,玉陽真人薊州玉田縣醮畢,謂眾曰:北方道氣將回,空中有神明往來,刀劍擊觸之象,莫非生靈將受苦耶! 辛未,長春真人年六十四。是年東海召至燕都,及游德興瑯山,俱有詩,見《鳴道集》。 壬申,長春真人年六十五。是年十二月三十日,廣寧真人升仙于寧海州先天觀,春秋七十三矣。 癸酉,長春真人年六十六。 甲戌,長春真人年六十七。此年,游昆崳煙霞洞,有詩。 乙亥,長春真人年六十八。 丙子,長春真人年六十九。時居登州。金主命東平監(jiān)軍王庭玉,赍詔召師歸汴京,師曰:我循天理而行,天使行處無敢違也。乃不起。 丁丑,長春真人年七十。玉陽真人四月二十三日升仙于圣水玉虛觀,時七十六歲矣。 戊寅,長春真人年七十一。 己卯,長春真人年七十二。居萊州昊天觀。是時,齊魯陷宋。八月,宋主遣使召師,不起。州牧謝曰:師居此,我輩誠有所依。師曰:吾之出處,非若輩可知也。他日恐不能留居此耳。是年五月,太祖圣武皇帝自奈蠻國遣近侍劉仲祿持詔召師,十二月,仲祿至萊州。 庚辰,長春真人年七十三。正月,自萊州北行。二月,至燕都。四月,官僚請作醮于太極宮。五月,至德興府,寓龍陽觀。八月,至宣德州,寓朝元觀。 辛巳,長春真人年七十四。是年五月朔,抵陸局河。七月,至阿不罕山,留宋道安等九人立棲霞觀。中秋日,抵金山,過白骨甸。十一月,至邪迷思干城,俱有詩,見《鳴道集》。 壬午,長春真人年七十五。春三月,過鐵門,達于行在;上設(shè)二帳,于御幄之東以居之,時問以至道,師大略對以「節(jié)欲保躬,天道好生惡殺,治尚無為清凈」之理。上悅,乃命左使書諸策。 癸未,長春真人年七十六。是歲,三月七日得旨東還,賜號神仙,俾掌管天下道門,大小事務(wù),一聽神仙處置,他人無得干預(yù)。宮觀差役,盡行蠲免,所在官司,常切衛(wèi)護。六月,抵豐州。八月,至宣德州。 甲申,長春真人年七十七。春二月,居縉山秋陽觀。三月,燕京官僚請住太極宮。是月,仙杖入燕都。 乙酉,長春真人年七十八。秋九月,熒惑犯尾宿主燕地災(zāi),宣撫王楫請師作醮禳之。醮竟,熒惑乃退數(shù)舍矣。 丙戌,長春真人年七十九。夏五月,燕境大旱,僚庶請師作醮,雨隨時沾足。在都名儒,皆有詩賀之。 丁亥,長春真人年八十。夏,大旱,在京士庶,禱師作醮。師曰:我方留意醮事,公輩來請,所謂好事不約而同也。仍云:當備二醮,以五月初一日為祈雨,三日為賀雨。醮后,皆如師言。是月,得旨,改太極宮為長春宮。六月,太液池涸,北口山摧,人告于師,師笑曰:山摧水枯,吾將與之俱乎!七月四日,師謂門人曰:昔丹陽嘗授記于余,云:吾歿之后,教門大興,四方往往化為道鄉(xiāng),道院皆敕賜名額,又當住持大宮觀,仍有使者佩符乘傳,斡教門事;此汝功成名遂,歸休之時也。今丹陽師之言,一一皆驗,吾歸無憾焉。九日,登寶玄堂,留頌而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