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幀題詩,三人佳話
串聯起清末政壇和金石圈的人 愙齋吳大澂之名,在當今收藏界無人不知,他幾乎成就了中國近百年收藏譜系之半壁,鑒定泰斗吳湖帆,徐邦達、王季遷皆出自其門下,并一脈相承。說起清末民國收藏,愙齋之名已不可繞過。
縱觀其一生,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吳愙齋串聯起了晚清政壇和金石研究的核心圈。而金石圈中,吳昌碩是其最為賞識的一位。
吳愙齋生于蘇州,此地自明以來即是文人篆刻的核心,吳自幼師從陳奐研習篆書,喜篆刻收藏。后隨蘇州吳云步入仕途,這位吳云不僅是江浙官紳集團要員,也是彼時印藏大家。陳介祺、王懿榮、吳熙載、吳昌碩皆是吳云座上嘉賓。吳愙齋隨其游走江浙仕宦文人之間,備受吳云賞識,也由此步入當時中國璽印收藏的核心。在忙于政務之閑暇,吳念念不忘其收藏與研學?!妒鸱S印存》、《千鉨齋鉨選》、《周秦兩漢名人印考》、《續(xù)百家姓印考》諸等著述已然流芳百年。 苦鐵苦心貫金石 甲午戰(zhàn)敗被黜之后,吳愙齋寄居上海,同滬上名家往來唱和。怡園雅集之中,活躍著吳昌碩、翁大年、趙之謙諸位金石名家。然又以吳昌碩最為吳氏所賞識,關系篤密。吳昌碩曾為愙齋奏刀“愙齋”、“愙齋鑒藏書畫”、“二十八將軍印齋”,吳亦頻頻以詩文往來應答。
此幀吳愙齋為苦鐵老人所撰印存題詩,即是兩位印學鴻儒互為唱和遺筆。印證了百年之前兩位印藏巨擘的惺惺相惜之情。細讀此詩,當年二人收藏把玩之雅事,似乎就在眼前。 半生只為吳愙齋
2015年,執(zhí)教美國波士頓大學藝術史系18年的白謙慎先生回國,正式入職浙江大學。白先生回國有兩個原因:一是方便跟國內寫字畫畫的朋友走動,二是方便他研究吳大澂。這位白先生一生研究了兩個人,除去傅山便是吳大澂,前前后后已經二十多年。
白先生同張充和、王方宇這兩位民國先生交情甚篤。由此來看,白謙慎的研究是從那個看起來遙遠卻又觸摸得到的時代一直延續(xù)下來的。 1995年 四人書法展:王方宇、張充和、朱繼榮、白謙慎 白先生偏愛從研究對象延伸到這個人周圍的方方面面直至那個時代的大背景。估計白先生是除了吳愙齋自己之外,最了解他的人。不知百年前的大學問家如果碰到這位當代的學術宅男,會是怎樣一個情景?或許吳愙齋會與他暢談三日,或許會脊背發(fā)涼,暗嘆有人竟然對他如此知根知底到幾乎沒有隱私。 曾經有位收藏家說過這樣的話,當你面對一件藝術品的時候,是能夠感受到幾十甚至數百年前那位創(chuàng)作者氣息的,如同他就在你身邊同你侃侃而談。這就是藝術品魅力之所在。
時至當代,白謙慎先生重書此幀題詩,既是半生研究吳大澂有感而發(fā),亦是藝壇三位大家相隔百年之神交。
未來或可成為一段津津樂道的佳話逸事。
北京圣美軒藝術傳媒有限公司(《一畫》雜志出品方)作為白先生在國內書法作品的重要代理,將此幀題詩利用高清影印技術,限量復制99套,以饗藏友。 以下圖片,
高清技術,手工宣紙影印,堪比原作
每套均有唯一編號,泥金書寫
信封背部“一畫珍賞”鈐印,品質保證
限量復制99套(一套兩頁) 每套售價168元 (編號隨機發(fā)送) 掃描以下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 進入一畫會官方微店, 即可在線支付購買 ——往期經典,點擊下文直接閱讀—— 月雅書畫中國網編輯整理推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