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言,大家都知道。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他的書,我看過一大部分。 最近在看村上春樹的書。 村上春樹,不經??磿娜丝赡軟]有聽說過。在日本,乃至全世界,他也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作家。 和莫言比,有人是這么說的,村上春樹是上海小資,和咖啡的。莫言是東北人,吃大蒜的。 他們誰更厲害呢? 至古以來,文武第一,武無第二。 小資的人,可能更喜歡村上春樹一些。不過我是吃大蒜的。 最近咱也裝作小資一下,看看村上春樹的自傳和《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 他每天都拿出一個小時的時間去跑步,而且每天固定的時間在寫作,他的自傳里面,曾經寫過,他想拜訪一位美國的著名作家。 作家的回復是,我只有跑步的時間是接受采訪的…… 村上就陪著他跑步,漸漸的,也就養(yǎng)成了跑步的習慣,每天必跑,準時的跑。有時也參加馬拉松。 有人開玩笑的說,可能是由于他喜歡跑步,他和之前的小李子一樣。 小李子是小金人的常年候選人。 村上是常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的陪跑者。 由于村上是每天的固定時間寫作,我問張老師,你什么時間寫作? 張老師:“早上4-6點,因為這個時間家人都是在睡覺。” 我們呢? 貌似我們每天的都很忙,但是當我們晚上躺在床上,臨睡覺的時候,我們問問我們自己,我們今天做什么了? 好像什么也沒有做。 這個社會是以結果論英雄的,我們是沒有結果的人,因為我們把我們碎片化的時間全部浪費掉了,我們缺少一個聚焦的時間段。 我現(xiàn)在在發(fā)電子書,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管我要電子書的人和多,但是在15年讀過超過10本書的很少。 我給我自己的規(guī)劃是一周一本書,簡單嗎? 很難的! 我每天的看書時間不少于2個小時,基本上很難做到,如果做不到,我就要放棄周末玩耍時間來完成。 一般的書籍,一周還是有可能完成的,但是如果你看龍應臺的《人在歐洲》基本上是完不成的。 她的書,包括了地理,歷史,人文,哲理,典故…… 一周一本書,如果你堅持下來,也是不得了了,我讀過的每一本書,書中提到的城市,人文,歷史等我基本上都能復述出來,因為我會反復的去讀每一個細節(jié)。 即便你是堅持每月看一本書,也不過12本。 而我呢? 一周一本,一年52本,這就是我們兩個人知識儲備的差距。 差距不是一天拉開的,而是在你不知不覺中,慢慢地拉開的。 堅持一周一本書,厲害嗎? 我感覺很厲害了,但是有更厲害的。 李欣頻。 她每天一本書。我是不理解的,真的能讀完嗎? 我試了試了,我是做不到。 因為我習慣了精讀,即便是小說,我也喜歡分析透徹。 精讀到,每一個字,包括封面。 因為,張老師告訴我,一本好書,每一個字都不是多余的。 精讀的好處是,讀完一本書,能夠最大化的讀懂作者。 但是,也有一個壞處,就是太慢。 我寫文章,當成一種自我的修行,我修到什么了呢? 絕活,真不事著急的事,日復一日就是最好的修行。 前幾天我提到說用20年的時間,保持每天畫一幅畫,20年之后,你就會小有名氣。 有人提出疑問,我從零開始,怎么和美術畢業(yè)的學生相比呢? 美術畢業(yè)的學生,基本上都是高中開始學的,高中3年,大學4年,一共剛7年,而且他們是憑心情去學的,心情好的時候,去上上課,不好的時候,去happy。 他們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而我們呢?日復一日的去學習,去練習,我們用20年磨一把劍,這把劍,一劍封喉…… 但是有這種魄力的人,寥寥無幾。 找個老師,堅持20年,你有什么不行的呢? 我們就喜歡急功近利,我們沒有懂得一種殺傷力叫日復一日。 讀小說,應該怎么讀呢? 首先,應該去畫一張人物關系結構圖,以主人公為中心,書中出現(xiàn)一個,就畫一個,你就會理順他們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了,例如你去讀紅樓夢,如果你不畫圖,很容易就把人物張冠李戴了。 畫人物關系結構圖,還有一個目的是:知道作者為什么會這么設計人物關系了。 如果用這種方式去畫馮小剛導演的那次春晚,以馮小剛為中心,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你可以說,這是春晚,也可以說是一部華誼聯(lián)歡晚會,因為多數的演員和馮小剛或華誼私交是比較好的。 中國人,把一部作品糟蹋的最嚴重呢? 《西游記》。 連小孩都知道有一只猴子,陪唐僧去西天取經。但是看動畫片和電視劇,就真的能讀懂《西游記》嗎? 如果按照上面書說的去畫人物關系圖,你就會發(fā)現(xiàn)每一個人都是有關聯(lián)的,你也就能分析出陪唐僧取經的后來的那只猴子是孫悟空還是六耳獼猴,作者到低是不是吳承恩了…… 畫完圖會后呢? 畫出地點的拓撲圖。不僅僅要畫出地點的拓撲圖,還是簡要的記錄人物的簡介和履歷,和小傳有點類似。 這樣,你就可以把整部小說的整個框架摸得一清二楚了。 對我而言,還有一道程序,就是書中的知識點,包括當地的專有名詞,書中提到我不知道的成語、警句、地點、人文等等,我都要記錄下來的,然后在一一的百度。 比如說,我在讀龍應臺《人在歐洲》的時候,出現(xiàn)一個詞:畚箕(ben ji第一個是三聲,第二個是一聲)。 什么意思呢? 其實就是簸箕的意思,只不過是臺灣的方言。 了解這些有什么用? 至少能保證你去臺灣游玩時,人家說畚箕的時候,你不至于大眼瞪小眼。 讀完一本書,有什么感受呢? 第一:似乎進入了作者當時創(chuàng)作時的心靈深處,和作者一起在創(chuàng)作。 第二:仿佛自己“夢游”了一圈。 人與人之間額差距,就體現(xiàn)在細節(jié)上,我們要學習李欣頻,首先要在“勤奮”的程度上超越她…… 怎么超越呢?一天讀兩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