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沒有讀完的小說
 我覺得我在讀書方面患有輕度的注意力缺失癥(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經(jīng)常一本書開了個頭就看不下去,扔在一邊。這件事一方面證明我不適合做書評人,另一方面好像可以解讀為:那些我從頭到尾看完了的書應
該不會太差。當然,被我半途而廢的書也并不一定寫得不好,很可能是因為我的欣賞水平有限、欣賞趣味欠佳。遺憾的是:一本書如果沒有讀完,你就沒有資格寫書
評。這條原則我基本上一直恪守。不過,“這本書我沒讀進去”本身似乎也是一條有用的信息,也可以被列入書評的范疇。那么,這次讓我來做一個嘗試(這種嘗試
不會經(jīng)常發(fā)生),談論一下那些我并沒有讀完的小說: 1. 大衛(wèi)?米切爾(David Mitchell)的《The Thousand Autumns of Jacob de Zoet》(英文版) 我是大衛(wèi)?米切爾的粉絲,對《幽靈代筆》和《云圖》極其喜歡,所以,這本新書的英文版一上架,就不假思索地買了一本。但這本 469 頁的小說讀了 200 頁就中途擱置,失去了興趣。竊以為,米切爾的過人之處在于善于模仿各種不同的文字風格,當他在一本小說里變換不同的風格(如《幽靈代筆》、《云圖》),你 會看得眼花繚亂、大呼精彩。而在這本小說里,米切爾似乎決定暫時放下另外十七般武藝、一門心思地去鼓搗一種單一的風格——歷史小說。絕不能說這部小說寫得 不好——此書從各方面講都是上乘之作(曾經(jīng)入圍今年的布克獎初選),但是,對于“米粉”來說,這本小說缺乏那種讓人一激靈的驚喜。從敘事語言方面分析,整 本書都是第三人稱敘事,遣詞造句當然仿古仿得像那么回事兒,然而那種電影劇本式的短促的描述性段落讀多了難免顯得單調。我還是更喜歡米切爾使用第一人稱敘 事的作品。一句話總結:這是一本頗見功力的歷史小說,可就是看了不來電。 
 2. 湯姆•麥卡錫(Tom McCarthy)的《C》(英文版) 《C》打入了今年布克獎的決選,曾經(jīng)是該獎揭曉前獲獎呼聲最高的作品之一?!缎l(wèi)報》等刊物介紹湯姆•麥卡錫時一 律使用“實驗小說家”這一稱號,而從該書上架前的書評來看,《C》似乎應該很像品欽的《V》——夠大氣、夠怪味、夠有趣。可是,在一個算是比較精彩的開篇 之后,這本書越看越讓人打哈欠。我是在讀了 100 多頁后決定放棄的。真不明白為什么麥卡錫被稱為“實驗小說家”,難道是因為這部小說里描寫了大量的科學實驗?此書的敘事語言繁復,用詞華麗,讀起來顯得刻 意而雕琢,給人以卯足了勁兒拍大片兒的感覺。可是,書里的人物形象蒼白,缺乏深度,而其情節(jié)骨子里仍然是俗套,并沒有什么想象力和吸引人之處,和當初的期 許落差頗大,令人失望。(但是,后來我讀了麥卡錫的處女作《Remainder》,風格完全不同,用詞簡單、敘事自然有趣,故事荒誕,倒是不枉“實驗小 說”的稱號)。 
 3. 村上春樹的《1Q84》(中文版) 談論村上春樹需要小心。所以,上來必須澄清:我并不屬于那些瞧不起村上春樹、不把他的作品當嚴肅文學看待的人之列,事實上,村上算得上我喜歡的作家 之一?!?Q84》目前看到了第一冊第 170 頁左右,并沒有決定放棄,而是準備以后找時間繼續(xù)看完。我想表達的意思是:作為一個喜歡村上春樹小說的人,假如《1Q84》寫得真是很棒,那么我早該把這 本書連同第二冊廢寢忘食地讀完了。事實上呢?沒有?!?Q84》的前 170 頁算得上吸引人,可是,同志,這是村上春樹老師的小說,我們的期待值絕對更高。而這 170 頁讓我隱約看到一個曾經(jīng)充滿創(chuàng)意的作家的靈感喪失:書中人物缺乏那種讓人耳目一新的鮮明個性和魅力,情節(jié)中夾雜著一些通俗小說式的廉價作料。我決定避免使 用“《1Q84》寫得不好”這種說法,讓我來這么說:村上春樹絕對可以寫得比這更好。在讀《1Q84》的同時,我正在看作者的另一部小說——英文版的《奇 鳥行狀錄》(The Wind-up Bird Chronicle),已讀完三分之一。這本《奇鳥》才叫好看(注:筆者不能保證林少華的中譯本同樣好看):想象力豐富、神秘感十足,每個出場人物都形象 鮮明,富有魅力。如今很多人在談論“村上春樹在《1Q84》中加入了更多對社會問題的關注,所以離諾貝爾文學獎更近了”云云,恕我不敢茍同。小說首先是一 件藝術作品,甚至是一項技術活,從技術角度來看,《1Q84》的前 170 頁實在沒有達到村上春樹的最高水準。為什么會是這樣?原因當然很多,但讓我來試著給出一個:《1Q84》全書都是第三人稱敘事,而村上春樹似乎(和大衛(wèi)• 米切爾一樣)在使用第一人稱敘事時寫得更有味道。 
 4. 理查德•鮑爾斯的《回聲制造者》(The Echo Maker)(中文版)這本獲得 2006 年美國全國圖書獎的長篇小說我讀了 45 頁之后就放棄了。寫得太沒意思了。沒什么意思的情節(jié)被大段的文字“細膩”地描寫著,讓人犯困不已。請不要誤解,作為一個讀者我并不是非得追求離奇的情節(jié)不 可,讓?菲利普?圖森的一些小說幾乎可以說完全沒有情節(jié),但是,圖森的小說或者有出色的心理描寫,或者有奇異的敘事氣氛,總之,充滿魅力。而《回聲制造 者》看了近 50 頁也沒看出什么亮點(如果有讀者在該書后面的部分發(fā)現(xiàn)金子,請留言告知)。而如下這種乏味而且有些俗套式的假惺惺的語言也是讓人犯困的原因之一:“……然 而,在頻臨死亡的時刻,她說出了溫馨話語。她面色蒼白,用充滿愛意的語言,為沒有盡到母親的責任表示歉意。彌留之際:她問:卡琳,你會為我祈禱嗎?”據(jù) 稱,鮑爾斯是“在電視和電腦時代出生的第一代人的代言人,被譽為美國文壇在后品欽時代涌現(xiàn)的最重要、最令人欽佩的作家之一”。對此,我只能說:恕我眼拙, 還真看不出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