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注釋 (1)德,《說文》:“德,升也。”即境界因善行而升華。形聲。從彳(chì),惪(dé)聲。從“彳”,表示與行走有關。本義是登高,攀登。本章指一個人的道德,品行。 (2)言,《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即直說叫“言”,論爭辯駁叫“語”。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橫表示言從舌出?!把浴笔菑埧谏焐嘀v話的象形。從“言”的字與說話或道德有關。本義是說,說話。本章指一個人的言論和著述。 (3)仁,《說文》:“仁,親也?!睍?。從人,從二。右邊的二是重文。本義是博愛,人與人相互親愛。本章指完美的道德。 (4)勇,《說文》:“勇,氣也?!奔词谷顺錆M力量的志氣。本作勈,或作恿。形聲。從力,甬(yǒng)聲。從力,與力氣有關。本義是果敢,膽大。 譯文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一定有符合道德的言論和著述, 一個言論和著述符合道德的人,不一定就是有道德人。一個真正的仁者,一定是敢于承擔大義的人,而一個敢于承擔大義的人未必是一個仁者?!?/p> 解讀 理解本章,我們需弄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德”與“仁”,“德”與“仁”的內在修養(yǎng)與外在表現(xiàn)必須是一致的。而判斷一個人,是否是“有德者”或“仁者”,我們總會出現(xiàn)失誤,這就是我們容易把“有言者”認作就是“有德者”,或是把“勇者”認為是“仁者”。而《論語》的微言大義,“必有”和“未必有”之間,充滿了智慧的認知,其學問我們必須應該斟酌的。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任何一個社會,自上而下,形形色色的各種人,從圣賢之道的角度去判斷,哪些人符合,哪些人不符合,真和偽之間,又如何去作出結論呢?對于“有德者”,《為政篇》提出“為政以德”。德,是指一個的人的道德和品行。我們說一個人有德,是針對他的行為來說的。從體用的角度來分析,仁為禮之體,禮為德之體。也就是說,一個有的人,他的所有行為是以“禮”的規(guī)定作為標準的,并且以追求“仁”作為目標。而真正的有德者,在他踐行圣賢之道的過程中,必定通過“言”來說教,用以教化。本章的“言”,不是單純意義上的言語,而是包括言論、著述等,其言論和著述也必定是與道德一致的。所以說,有道德的人一定有符合道德的言論和著述。可是,如果看到一個人有符合道德的言論和著述,那么這個人不一定是有道德的人。為什么這么說呢?這就“真言”而“德偽”之人。春秋末期,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現(xiàn)象,游走于各國之間的夸夸其談的人,未免混跡而難辨其真?zhèn)?。這在當今社會也有這一怪現(xiàn)象。宣講圣賢之道的大師,通過電視、網(wǎng)絡把一個形象打造得完美極致,書店里其著述多達數(shù)十種。實際上這種人只不過是“文化戲子”而已,因為修學圣賢之道的目的,從個人角度是成為仁者,從社會角度是“為政以德”。夫子僅一部《論語》和《易·系辭傳》傳世,而后世著作等身者多如牛毛,他們言行和追求都能符合圣賢之道嗎?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只看他在說什么,他講的如何美麗動人,“巧言令色鮮矣仁”是孔老夫子告訴我們最明顯表征的社會現(xiàn)象。一個真正踐行圣賢之道的有德者,一定是內心平和,外現(xiàn)簡樸的。我們可以斷言,那些十年寒窗苦,數(shù)十年苦讀圣賢書,而一舉成名并且奢華無比者,沒有一個是真正的有德者。這就是孔子說的,一個言論和著述符合道德的人,不一定就是有道德人。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仁者”與“勇者”的界定,整部《論語》中有諸多處。對人“仁者”,有“仁者安仁”,即對仁者來說,他的心始終安于仁道。“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奔粗挥腥收卟拍芟矏廴耍拍軈拹喝?。在《雍也篇》中,有“仁者先難而后獲”、“仁者樂山”、“仁者靜”、“仁者壽”,都是從仁者的行為與做法來解釋的。而把“仁者”和“勇者”放在一起對比來解釋,是在《子罕篇》第29章。“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比收撸粋€真正的仁者,能做到“先難而后獲”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沒有因為個人而有的憂愁。一個仁者,一定是勇于擔當,敢作敢為的人,甚至為了民族、為了國家、為了大義需要舍棄生命的時候,仁者是不用多慮的,這就是“殺身成仁”的巨大勇氣。即《衛(wèi)靈公篇》有“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倍抡吣??后人多解讀為血氣剛強,甚至是敢于鋌而走險的人,這樣理解對于勇者來說未免眼光太小太窄了。本章所談的“勇者”與“勇者不懼”是一體的。勇者不懼的意思是,一個真正的勇者,只要是符合“義”的事情,能經(jīng)過謀劃而達到目的,這個時候再不要害怕、恐懼什么了。勇者做事,一是要符合義,一是要認真謀。因此我們要明白這一點,勇者的做事,一定是以“義”為標準的。那么“仁”和“義”又是什么關系呢?我們看看孟子的認識?!睹献印す珜O丑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比?,發(fā)端于惻隱之心。惻,《說文》的注釋是“悲痛”的意思;隱,《說文》的注釋是“隱蔽、隱藏”的意思。惻隱之心,就是一直隱藏在內心的那顆慈悲心,我們通常叫作同情心。也就是眾生有苦,也跟著一起苦痛的那個心。我們一定要注意的是,這顆心中包藏的是萬事萬物,不是以個人的好惡為出發(fā)點的。而“義”就不同了。義,發(fā)端于羞惡之心。所謂的“羞”與“惡”,其心中的標準是以自身接受的“禮”的修養(yǎng)和“仁”的修養(yǎng)為背景的,是以個人的判斷為出發(fā)點的。仁,其背景是“眾”;義,其背景是“己”。那么,仁者一定包含了勇者的所有,而勇者未必達到仁者的境界。所以孔子在本章說,一個真正的仁者,一定是敢于承擔大義的人,而一個敢于承擔大義的人未必是一個仁者。 各位君子,“天山國學苑”公眾微信平臺,“集百家之說,近一家之言”,每日一句《論語》解讀,告訴你被誤解的《論語》背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