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則新聞引發(fā)了不小的關注:29歲小護士因婚前準備一系列問題與男友發(fā)生了不愉快,男友決定推遲婚期,小護士一氣之下先下安眠藥、再打胰島素,將男友“注射死”,隨后自己服下了網購的“氰化鉀”自殺,不料“氰化鉀”為假藥,小護士得了活路,男友命喪黃泉。開庭時,被告席上的小護士悔恨交加,泣不成聲;旁聽席上曾經的“準親家”更是以淚洗面——一方含淚乞求達成諒解,一方含淚高喊”殺人償命“。 殺人償命是中國的傳統(tǒng)觀念,但在司法實踐中,對命案被告人的定罪量刑不僅僅看結果,還要看諸多因素,即“量刑情節(jié)”。被告人和辯護人在法庭上提出的很多辯解都與量刑情節(jié)有關,目的是對報告人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那么,本案中有哪些足以對被告人量刑產生影響的情節(jié)呢? 愛之深恨之切,小護士想必也是因愛生恨,最終殺人。嚴格意義上說,因愛生恨不是一個量刑情節(jié),不能以此對被告人從輕、減輕處罰。 但是,此類命案被告人被判處死刑的,卻比較少見。在司法實踐中,對于因婚姻家庭、鄰里糾紛等民間矛盾激化引發(fā)的故意殺人案件,司法機關一般不適用死刑。這一方面是因為,此類案件的行為人大多主觀惡性不深,走上犯罪道路主要是出于一是激憤,與社會上的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故意殺人行為有很大區(qū)別;另一方面是因為,此類案件中被害人往往存在一些過錯,或至少在處理婚姻感情、鄰里生活等問題上有不妥之處。當然,所謂慎重處理并不是絕對不適用死刑,如果情節(jié)非常惡劣,后果特別嚴重,比如殺人手段極為殘忍、有嚴重的不良社會影響、認罪態(tài)度極為惡劣等,被告人也有可能被判處死刑。 由此可見,小護士因結婚及感情問題殺害男友,屬于典型的因婚姻家庭矛盾激化而故意殺人,司法機關在對其判處刑罰時,會將該案與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故意殺人案件相區(qū)別。至于最終對其是否寬緩量刑,還要看其它具體情節(jié)。 在刑事案件尤其是命案中,如果被害人存在過錯,則對被告人一般會從輕處罰。所謂被害人過錯,一般是指對被害人實施的對案件發(fā)生具有直接引起或者顯著激化作用的不當行為。 在具體判斷被害人過錯時,司法實踐一般將兩類情況認定為被害人過錯。第一類是被害人實施的輕微違法或者不道德的行為,如先動手打人,諷刺、挖苦他人等行為;第二類是被害人實施的嚴重違法或者嚴重背離社會道德的行為,如長期虐待他人等行為。被害人過錯的嚴重程度不同,對被告人相應從輕處罰的幅度也不相同。 從報道的事實看,本案害人沒有刑法意義上的被害人過錯。男友在整個過程中有兩件事讓小護士傷心:一是推遲婚期,二是被發(fā)現(xiàn)與其他女子有聯(lián)系,這兩件事都很難構成“被害人的過錯”。因為它們都屬于男女之間在戀愛、結婚以及生活中的正常糾紛,本來就談不上誰對誰錯,從一般人的角度判斷,也不足以促使一方實施殺人的犯罪行為。 這個案件具有一般命案中常見的一個特點——被告人家屬積極表示賠償;被害人家屬堅決要求抵命。這涉及兩個問題:第一,命案中,被告人家屬代替被告人賠償損失的,法院能接受嗎?第二,如果被害人一方拒絕接受賠償,還能對被告人從寬量刑嗎? 首先,被告人家屬代替被告人賠償損失的,一般情況下人民法院可以接受,并據(jù)此對被告人酌情從輕處罰,但有一種情況例外,即如果被告人應當被判處死刑,其家屬要求代為賠償?shù)模嗣穹ㄔ翰荒芙邮?,這是因為從理論上講,若被告人不被判處死刑,其家屬在被告人服刑完畢后可以向其追償墊付的賠償金,但如果被告人被判處死刑,則家屬無法向其追償,墊付的賠償金等于是受到了被告人的“連坐”,不符合“責任自負”原則。其次,在一方要求賠償,另一方堅決不予接受的情況下,人民法院無法接受被告一方支付的賠償金,當然也就不能對被告人從寬量刑。 本案中,如果被害人家屬拒絕接受賠償,要求以命抵命,則既使被告人家屬賠償意愿強烈,也不能達成雙方和解,故不能對被告人從輕處理。 都說天下沒有賣后悔藥,那么被告人在殺人后認罪、悔罪,還有用嗎?答案是肯定的——認罪、悔罪是重要的量刑情節(jié)。這說明一個人在犯罪后能夠主動悔改,是人身危險性降低的表現(xiàn)。 我國刑法明確規(guī)定,被告人坦白犯罪事實的,可以對其酌情從輕處罰。這說明認罪、悔罪是有前提的,即必須對自己所犯的罪行如實供認。實踐中有些被告人雖然痛哭流涕地表示認罪,但在談及具體犯罪事實時卻閃爍其詞,甚至拒不交代,即“認罪不認事”,這種情況不屬于認罪、悔罪。 本案從報道的內容來看,小護士對故意殺人的事實供認不諱,說明其具有坦白的情節(jié),可以對其從輕處罰。 最后,每當發(fā)生這類案件,人們都會無比惋惜。因為案件的發(fā)生都是不理智的后果。人雖然不是理性的生物,但卻能夠明白理性有多重要。自律、自控、自我約束、自我調節(jié)等等等等,都是為了避免自己不理性所做的努力;尊重、理解、及時溝通、善待他人等等等等,都是為了避免導致他人不理性所做的努力。遺憾的是,當人們冷靜、理性的時候,這些東西沒太大意義,當人們不冷靜、不理性的時候,它們又常常會被忘記。難怪有人說,當你特別想做一件事的時候,等三天后再做——或許只有時間才能讓人不那么沖動。 跳出本案的范疇,哪些量刑情節(jié)能夠對被告人的量刑產生影響呢?量刑情節(jié)分為法定、酌定兩種,前者是指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各種情節(jié),后者指法律沒有規(guī)定,但實踐中法官可以酌情考慮的情節(jié)。 法定量刑情節(jié)又有從重處罰、加重處罰、從輕處罰、減輕處罰四種。 從重處罰指在法定刑幅度內處以相對較重的刑罰,加重處罰是指在更重的法定刑幅度內處以刑罰,即所謂的法定刑“升檔”。在刑法總則中有兩項從重處罰規(guī)定,一是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二是累犯;在刑法分則中有若干個具體罪名都有從重、加重處罰的情節(jié)規(guī)定。 從輕處罰是指在法定刑幅度內處以相對較輕的刑罰,減輕處罰是指在更輕的法定刑幅度內處以刑罰。在刑法總則中有15項從輕處罰情節(jié),分別是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故意犯罪、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預備犯、未遂犯、中止犯、從犯、脅從犯、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自首、坦白、立功;在刑法分則中也有若干個具體罪名都有從輕、減輕處罰的情節(jié)規(guī)定。 酌定量刑情節(jié)只有從輕處罰一種,主要是指被告人賠償損失、被害人諒解的情況。需要強調的是,沒有任何一種情節(jié)屬于對被告人酌情從重處罰的情節(jié);減輕處罰情節(jié)必須是法定情節(jié),沒有法定情節(jié),不能減輕處罰。 趙鵬 《方圓》雜志新媒體特約撰稿人 北京市檢察院第一分院公訴一處副處長 |
|
|
來自: 昵稱22419104 > 《公司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