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摘自《肇慶端硯》(王安平編著) 端硯,以其優(yōu)良的石質,精美的造型,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一千多年來備受文人雅士的推崇,特別是名師作品,一直受到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的熱捧,成為掌上珍、宅中寶。端硯是不可多得的可留存永固的工藝美術品,值得廣大端硯愛好者收藏。作為有收藏價值的藝術品,端硯的品鑒就需要懂得專門的知識,收藏者要能辨別端硯的石質、石品、作品作者、雕刻工藝等方面的優(yōu)劣,方能在眾多的端硯中覓得佳品。
一、端硯石的鑒別
清·梁紹壬撰《兩般秋雨(今西皿)隨筆》說:“端硯之辨最難,非生長斯土悉心窮究都不能知也?!闭f明古人對端硯石難鑒別的認識。作為制作實用和審美相結合工藝品端硯的端硯石,它的鑒別較為復雜,無法設定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硯石品種的不同,石質優(yōu)劣存在較大的差別。即使是同一硯石品種,不同時期開采的硯石也存在著差別,甚至同一塊硯石的不同層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別。
端硯石的鑒別是一項技術極強的科學門類,要具備豐富的地質學知識和實踐經驗,熟悉端硯制作工藝,了解端硯石的開采歷史。在此基礎上,通過多看、多比較、多分析才能對端硯石進行鑒別。端硯石主要是鑒別它的品種和品質。
(一)品種鑒別
端硯石首先是要區(qū)分出它的品種。區(qū)分品種可從四個方面進行鑒別:一是按端硯石地質特點;二是通過物理試驗;三是看端硯石石色;四是按各坑種具有的石品。端硯石品種有:老坑、坑仔巖、麻子坑、宋坑、梅花坑、古塔巖、朝天巖、宣德巖、白線巖、斧柯東諸坑、綠端類、白端(白端石發(fā)墨量遠達不到標準要求,不適合制硯,而大都用于研磨朱砂、石綠、白鉛粉等顏料)等。
1.端硯石品種地質特點鑒別,主要是從各品種的形成和它的地理特色來分析,如老坑位于西江河水位之下,坑洞長年累月受泉水浸漬,石質特別細嫩而溫潤。
2.端硯石品種物理試驗鑒別,鑒別端硯石的物理試驗,主要通過對端硯石的硬度、體積密度、飽和吸水率、發(fā)墨量進行測定(測定方法詳見廣東省地方標準《端硯》),如硬度指標:老坑、坑仔巖、麻子坑相對偏低,斧柯東、古塔巖相對偏高;體積密度指標:老坑、坑仔巖、麻子坑居中,其他品種或偏小或偏大;飽和吸水率指標:老坑最低、水坑麻子坑次之,其他品種相對較高;發(fā)黑量指標相對上述三項指較復雜,而不是以它的大小來判斷,在測定發(fā)墨量同時還要對研磨出的墨質進行粗細和粘度的檢測,如一片紅宋坑,發(fā)墨量大,但研磨出的墨質差,即粗而粘度低;老坑、坑仔巖、麻子坑肉層發(fā)墨量小,但研磨出的墨質很好,即細而粘度高;其他品種介于它們之間。
3.端硯石品種石色鑒別,端硯從石色上分別,粗分較為簡單,以紫色為主調的硯石為紫端,翠綠色為主調的硯石為綠端,以白色為主色調的硯石為白端。綠端、白端相對易分辨。紫端由于品種多,紫端品種包括老坑、坑仔巖、麻子坑、宋坑、梅花坑、古塔巖、朝天巖、宣德巖、白線巖、斧柯東諸坑等,有的品種石色相差較小,分辨難度較大。從石色上鑒別時需用水浸濕硯石表面后,在自然光較強的場所進行仔細審視,端溪各坑硯石的基調為紫色,其中有的紫偏藍,有的紫偏青,有的紫偏紅或紫帶赤,有的稍帶天藍,有的略帶天青、青黃、蒼灰,有的微帶黃褐(如有眼宋坑,即蕉園坑和梅花坑),有的淺綠、深紫等。如一方優(yōu)質的老坑硯石,在紫藍色的基調上出現色彩豐富的石品,紋理清晰明凈,其石品有從硯石中透出來的感覺。麻子坑石的色澤基本上具有老坑硯石的特征,但麻子坑的色調比老坑輕些,石品沒有老坑硯石豐富??幼袔r則偏紫微帶赤色,石品也沒有老坑硯石豐富。古塔巖硯石則是紫中帶微紅。
同一品種的硯石,坑洞、采石時期、石脈走向的不同,其色澤亦存在著差別。有時同一坑洞,同時開采,采石工作面不同,其硯石色澤也出現微小區(qū)別。如老坑硯石,有大西洞和水歸洞之分。麻子坑有旱坑和水坑之別。這主要因素來自于端硯石地質結構、礦物成分。同一塊硯石不同的層面也存在著一定的石色差別。
4.端硯石品種石品鑒別,鑒別端硯石石品,不同品種的硯石在石品上都有各自的特點,如老坑石品十分豐富,主要石品花紋有冰紋、金線、銀線、青花、玫瑰紫、火捺、天青、蕉葉白、魚腦凍、凍紋凍、天青凍以及名貴的石眼,五彩釘是老坑特有的石疵;麻子坑主要石品有魚腦凍、蕉葉白、青花、火捺、天青、天青凍以及石眼等,蟲蛀是麻子坑常見的石疵;坑仔巖石品花紋中有蕉葉白、魚腦凍、青花、火捺以及各種石眼,尤以石眼多著稱。其石眼色翠綠(間有黃色)圓正,有的作七八重暈,黑睛活現;典水梅花坑采出的硯石多眼,眼中有點,大而暈重不分明;九龍坑的梅花坑硯石色灰微帶褐黃,眼多而無睛(無瞳子),眼呈米黃色。
另外,古人有以石聲來鑒別端硯石品種的提法,石聲用以鑒別端硯石品種不準確,只能作為輔助參考。如:趙希鵠的《洞天清祿集》中對端硯石聲的描述:“叩之無聲,磨黑亦無聲”;張海鵬的《硯史》中對端硯石聲的描述:“磨墨無聲,貯水不耗”;《端溪硯史》指出:“石以木聲為上,金聲、瓦聲為下。木聲拍拍然,金聲珰珰然,瓦聲玲玲然。老坑皆作木聲,麻子坑佳者亦然,余則否。蓋石潤則聲沉,石燥則聲浮,清越以長如泗濱之磬者,弗良也?!苯袢艘灿胁簧俪幑ぬ剿?,懸空敲擊硯石,認為:老坑和優(yōu)質的麻子坑、坑仔巖發(fā)出木聲或泥聲,而宋坑、梅花坑、綠端、朝天巖、白線巖等發(fā)出石聲。 (二)品質鑒別
端硯石其次是要區(qū)分出它的品質,品質是指用同一墨條研磨出墨質的優(yōu)劣程度。硯石品質是硯靈魂,品質優(yōu)的硯石細嫩而溫潤,鑒別端硯石品質優(yōu)劣方法有兩種:一是通過物理試驗;二是感觀。通常我們將一塊完整的硯石人為分為五層:頂石、頂肉、肉、底肉、底板。肉層品質最優(yōu),頂肉、底肉層次之。頂石、底板品質最差,通常不用于制硯。
1.端硯石品質物理試驗鑒別,端硯石品質鑒別物理試驗與品種鑒別相同,主要是對其進行發(fā)黑量試驗,在此基礎上再對發(fā)黑量試驗磨出的墨質進行粗細度和粘度檢測,一般來說,同為肉層,同一石品,老坑最優(yōu),麻子坑、坑仔巖次,宣德巖、古塔巖、朝天巖、白線巖、斧柯東諸坑、梅花坑、宋坑、綠端依次遞減。
2.端硯石品質感觀鑒別,感觀鑒別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手感法,用手背輕、慢撫摩已打磨光滑的硯石,如手感細膩滋潤,猶如撫摩嬰兒肌膚為最優(yōu)品質。二是觀其石品,同一品種硯石,天青、天青凍為最優(yōu),青花(鵝毛氄青花、青蛙肚皮青花、微塵青花、蟻腳青花、萍藻青花、雨淋墻青花、魚仔隊青花、冬瓜囊青花、子母青花、玫瑰紫青花)、凍(魚腦凍、冰紋凍等)、蕉葉白、冰紋、火捺(馬尾火捺、胭脂火捺、金錢火捺)、翡翠、金線、銀線、黃龍紋依次遞減。
二、端硯雕刻藝術鑒賞
除了石質本身的優(yōu)劣外,端硯雕刻藝術的優(yōu)劣是端硯鑒賞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形制上,一般來講,硯以方形為貴,主要是方形硯制作時耗材大,硯材利用率低,但隨形硯有天然的形狀優(yōu)勢,創(chuàng)作得當不亞于方形硯。端硯雕刻創(chuàng)作藝術的鑒賞應按第五章端硯雕刻創(chuàng)作藝術方面知識進行鑒賞,總體來講應從下面三方面進行。
(一)因材施藝
一件精品,首先要懂得欣賞?!耙虿氖┧嚒笔嵌顺幙讨频幕緶蕜t,反映出作者審美造型、書法繪畫、雕刻乃至文學藝術的修養(yǎng)和造詣。欣賞好的端硯,首先要理解端硯雕刻的目的不是為雕刻而雕刻,而是有目的的藝術加工。有人認為優(yōu)質硯材就要精雕細刻,中等硯材可以少花工,下等硯材不加雕刻。其實有時正好相反,一塊完美無瑕的優(yōu)質硯材,應該不加雕飾,稍加磨平就可成為非常高級的端硯(平板硯),上面硬要雕,不啻畫蛇添足,破壞了硯石的完美,大大降低了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端硯的雕刻,一是體現作者思想,表達作者的作品意境;二是用雕刻來掩飾硯石中的瑕疵,使有瑕變無瑕,這與玉石雕刻十分相似。一塊偌大的端硯石,尤其像老坑那樣的名貴硯石很少見沒有瑕疵或裂痕(痕殼),玉石亦然。
端硯的刻制,作者必須熟悉硯石材料、紋理,出自的坑洞,石質優(yōu)劣,瑕疵所在,然后才能根據石品、紋理、質感、性能、特征和外形進行構思,設計制作。從構思到刻制的整個過程都是“變有瑕為無瑕”的過程,最完美的設計要在雕刻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斷修改才能完成,因為在刻制過程中不同層面的石質變化較大,有時會遇到不同程度的瑕疵或裂痕,就要設法處理去掉,或以雕刻來掩蓋。比如《瀟湘風雨》硯(附錄圖A.80),硯石為一塊中等石質的宋坑硯石,其石品有翡翠紋、彩帶紋,經大師設計得當,構圖獨特,刻工精致,令人愛不釋手,從而升格為高級端硯。這就說明好的設計題材加上精美的雕刻藝術,可以變低檔硯材為較高檔的硯品,甚至成為精致的工藝品。
端硯雕刻,宜繁則繁,宜簡就簡,正如國畫技法“密不透風,疏而跑馬”一樣,不以繁簡劃界線。在這里,特就“繁簡”問題在端硯雕刻中引起的某些誤解作必要的說明。有時不少人,特別是對端硯講求實用、精于鑒賞的書畫家,批評端硯的硯堂太淺了,或是硯堂太小了,或是雕工太多了,這些意見單純從實用的觀點來說并不為過,端硯設計師和雕刻藝人也會考慮這些問題,但是往往“天”不從人愿。所謂“天”即硯石本身不能給予藝術以機會,硯堂開大、開深就會遇上瑕疵,痕殼都出來,佳石就那么一個小范圍,硯堂就只能那么小。如果硬要將硯堂開大,就會暴露瑕疵,既不實用又降低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對石層、石理和石質變化比較大的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巖等高檔硯石而言更是如此)。此外,端硯石的特性和“脾氣”有時很怪,表面好好的石材,鑿下去瑕疵就出來了,鑿得越深瑕疵可能就越多,面積就越大;有時又出現相反的情況,表面上的瑕疵,鑿下去就會消失。制硯藝人惟有“因材施藝”,“因石構圖”,才能彌補這些缺陷。端石的石眼更是如此,表面很難看清石眼的位置和數目,常常在鑿開后數量增加,需要改變原來的構思和設計。
藝術水平的高低,收藏價值的大小,絕不能以“工”的多少衡量,否則,“畫蛇添足”就不好解釋了。有時,“繁瑣”是不可避免或是不得已的,比如用細膩而稠密的線條去遮蓋“浮云”中的爛石,就是端硯雕刻的手段。所以,離開端硯雕刻的“因材施藝”雕刻端硯是不可能出佳作。
選擇題材,構思,設計和雕刻都要考慮突出端硯的石質以及名貴的石品花紋??匆粔K端硯石質的優(yōu)劣并不是對整塊硯石而言,而主要是看硯堂的石質,其他部分往往不重要,或可以忽略。至于硯背,無瑕當然好,但從整體來說即便有瑕亦無關緊要,如果硯背瑕疵太多,或痕殼太多,刻硯藝人會把硯背挖空,成淌池硯的硯堂般的長方形,可在此鐫刻硯銘。如果硯石中有名貴的魚腦凍、蕉葉白、天青或冰紋凍,作者會千方百計將“凍”或“白”留在硯堂中,供人鑒賞,或者利用其作比喻。如黎鏗大師的《向太陽》硯(圖5-10)魚腦凍喻作太陽,張慶明大師的《天籟之音》硯(圖5-11)形狀像鳳凰魚腦凍喻作鳳凰,體現出極佳的藝術效果。 (二)“動”與“靜”和“線”與“面”
優(yōu)秀的端硯雕刻藝術,是集文學、歷史、繪畫、書法、雕刻、詩文、篆刻于一體,特別“文人硯”更是如此。中國的傳統(tǒng)書法、繪畫、雕刻乃至詩文,均呈現飛舞的“動”感,這種動感,往往又通過線條去表現,雖然“線”也有靜的一面,但更多的是表現“動”。如書法藝術就是追求線條的運動美、節(jié)奏美,書法家往往借草書來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韻律。如:“張顛見公孫大娘舞劍器,而筆勢益俊者也;”“懷素夜聞嘉陵江水聲,而草圣益佳?!睗h代的石刻畫更以流動飛舞的線條雕刻物象,形象生動;唐敦煌壁畫中的飛天仙女、樂伎則更為典型,依靠畫面人物輕盈逸美的姿態(tài),特別是那飛動的飄帶,線條自然流暢,畫中的仙女和樂伎翱翔于萬里碧空,產生了動的藝術效果。
傳統(tǒng)的端硯雕刻藝術,很重視“動”感,可以說是借鑒于古代的繪畫、雕刻、書法等藝術中“動”的表現手法,并注意處理好“動”與“靜”的和諧統(tǒng)一,端硯雕刻中的動感,除了在雕刻物象形體的動態(tài)中反映,更重要的是通過線來表現,目的是增強活力,增添生氣。端硯雕刻中常見的“云龍吐珠”、“二龍戲珠”、“云龍”、“蝠云”等,藝人在雕刻龍的時候,首先是考慮加強龍的動感,龍的身軀上下舞動(一般是龍體露三分,其余則以祥云蓋之),龍首翹起,口吐龍氣(或珠隨氣出),再雕刻上祥云縈繞,風起云涌,“動”在其中;又如雕刻起舞的鳳、展翅的蝠、騰云駕霧的麒麟,還有魚躍龍門、神龜等;傳統(tǒng)山水中的碧波粼粼,云霞縈繞……都十分注意以線條表現賦予其生命力,使之有動感。除了在雕刻上動態(tài)的刻畫,還注意對比,即“動”與“靜”的對比,“線”與“面”的對比,“粗”與“細”的對比,這樣直接加強了動的感覺和效果,如《騰龍》硯(圖7-6)。
端硯雕刻中非常注意“線”的表現。由于存在大面積的“面”,如硯堂、硯池、硯背和硯邊,在雕刻的物象中不是凹面就是凸面,制硯藝人常以“線”來將“面”連接起來。明清以后的端硯雕刻通常在塊面或物象的邊緣刻上細膩的線條,比如用細線勾勒祥云的邊緣,同時又刻上非常精致、準確的細線;雕刻龍須時更要一條一條地來刻畫,由許多線集成須;還有雕刻大海的波浪,也需要一組組的線去刻畫;硯的四邊邊線也喜歡加這種細線,硯工稱之為“起二線”,即一線是粗線,第二條線是細線。端硯的二線要刻在恰當之處,要刻得非常準確和均衡,才能使“線”與“面”產生強烈的對比,“面”顯得更寬廣和粗獷,“線”顯得更細膩、婉轉和流暢。端硯雕刻就是利用“線”與“面”的結合來表現“動”,利用“動”與“靜”、“線”與“面”的對比,使得端硯的石質與藝術加工達到“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正如著名畫家李可染給“中國端硯展覽”的題詞“天工人工,兩臻其美”。黎鏗大師的《最高境界》硯(圖4-18)可作為教科書。
(三)硯銘
端硯的銘文內容豐富多彩,是研究端硯歷史、收藏者文化信息、端硯石質、石品花紋、雕刻藝術和風格特色的重要資料,也是鑒賞端硯藝術的重要內容?!般憽钡暮x前人解釋為“證也”,這個“證”有它的特定環(huán)境和特殊意義,可以單獨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清梁紹壬的《兩般秋雨(今西皿)隨筆》云:“銘為體,于詩詞外另具筆墨。冬心先生以古勝,板橋居士以峭勝,新羅山人以趣勝,各臻其妙?!薄墩f文新附》也認為:“文字以刻于器或以自警或稱述功德,使用可稱銘永久不忘也?!薄般憽钡姆秶幌抻谀怪俱懀幌抻诒?,更古的時候多刻于或鑄于鐘、鼎、日用器物以及豐碑大碣,秦漢時多刻于碑或石闕銘,而“銘”更多見于“日用之器”了。如硯臺、硯屏、硯盒、筆筒、筆洗、墨床、紙鎮(zhèn)、硯滴、臂擱、印盒等。硯銘是其中最為常見的、最有意義的、最有藝術價值的,尤其是端溪硯銘,是集文章、詩詞、書法、金石和雕刻的綜合性藝術。
文人雅士十分重視和愛惜端硯,當他們用上端硯、愛上端硯時,都想在端硯上以銘志抒懷,對端硯的石質、石品花紋、雕刻和形制加以評論,或謳歌贊美,或借題發(fā)揮,論硯言志??傊?,端硯鐫銘自唐宋開始,至明清已成風氣,十分盛行,而且硯銘內容豐富,文辭精煉,含義深刻,形式多樣。書體篆、隸、楷、行、草具備,多出自書畫家之手,不少為非常珍貴的書法作品和藝術品,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樂于為之。至于人們?yōu)楹稳绱讼矏坨澘坛庛懀瑥那宕终嗟囊欢卧捴斜憧深I略其中一二:“然田宅有時而墟,金帛有時而盡;而是硯,千秋萬歲莫如汝壽,而題識亦垂之不朽。則事之可傳者因在此而不在彼也,亦安能徇世之尚而晚余好也。”究其因,乃在于硯之可以傳世久也。
端硯自初唐問世以來,各年代雕刻家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傳世藝術作品,如《端石李馥趙國麟銘老子清靜經》硯(圖7-5⑦),清代,長19.4厘米,寬13.7厘米,高3.6厘米,天津博物館藏,硯作長方形,體式厚重,為老坑佳石所制。硯面淌池,三邊刻夔龍紋。兩側精刻小楷《清靜經》,末署“康熙歲次丁卯桂月望日后人馥敬書”,下有“鹿”、“山”篆印。硯背刻老子像,并附“趙國麟”款銘“馀持節(jié)閩中時得此,為李鹿山中丞枕秘,老坑質樸,靜壽永貞。旁系清靜經,可知衣缽瓣香,不遣祖訓。珍誦之余,直令人追慕到蹤于涵谷間耳。敬鐫像于硯陰,并記其源起。乾隆戊午跛道人麟”,鐫“國”、“麟”兩篆印?!抖耸芰凉ゃ憽烦帲▓D7-5⑥),清代,長19.4厘米,寬12.5厘米,高5厘米,天津博物館藏,硯作長方形抄手式,硯面光素,硯背刻有周亮工銘文:“耕此石田,誤我一生,今以付汝,勿似乃翁,以研與光,在乙即為銘之……”硯側有銘文“櫟園師所刻相形珠玉在前彌益厚顏矣。元叟時年六十又八”?!抖耸埿巍烦帲▓D7-5④),清代,長9.3厘米,寬6厘米,高1.4厘米,故宮博物院藏,以原名石制成臥貓形,四肢、長尾、五官、胡須清晰可見。貓背平整成硯堂,受墨處微凹。硯底雕刻成貓的四肢,毛發(fā)細刻。硯置木木盒中,盒底有四足。此硯造型有趣,特別是巧妙地利用了石材本身的黃色石眼作為貓的雙眼,使之生動傳神,實用、鑒賞兩宜?!抖耸ɑ@形》硯(圖7-5①),清代,長29.5厘米,高18.5厘米,高2.3厘米,廣東省博物館藏,此硯以端溪老坑石雕制。石色青灰?guī){,石質致密細膩,石中有鵝絨青花、金線、翡翠斑等石品花紋。硯為花籃形,一而以籃身做硯堂,硯額雕牡丹、玉蘭、梅花、靈芝,恰如懸崖掛著的一籃花卉?;ɑ@的提梁上,兩只喜鵲互相顧盼,寓意“花開富貴、喜上眉梢”。提梁下以深刀雕墨池。硯背淺刻纏枝瓜蝶紋,寓意“瓜瓞綿綿”。此硯造型獨特,構思巧妙,線條細膩流暢,技法嫻熟。《端石云龍紋》硯(圖7-5③),清代,長16.7厘米,寬15.7厘米,高2厘米,安徽省博物館藏,石色紫,長方形。硯面開鑿圓形硯堂和祥云狀墨池,余則滿雕云龍紋。硯背作長方形框凹下,雕一仙人在蓮花塘邊坐飲,右上鐫銘“樽酒蓮清??滴醣角飶埾|S”,四側壁刻蘇軾《放鶴亭記》。此硯造型端莊,紋飾繁縟?!抖耸琵敽扇~形》硯(圖7-5⑤),近代,長17.7厘米,寬15.6厘米,高3.2厘米,上海博物館藏,硯正背面雕刻一幅九龜戲荷塘圖景,周邊飾以重重疊疊的荷葉。硯中間的大塊空間是作為池塘的硯堂??帐璧某靥僚c硯邊交相錯雜的荷葉對比,顯得疏密有致,虛實相間。荷花的嬌柔、蓮葉的殘破、龜背的龜甲等,都刻畫得惟妙惟肖。配樹根制的龜形硯匣。該硯為陳端友所制。《張廷濟銘文》硯(圖7-5②),清代,作者:顧二娘,坑別:老坑,該硯上有青花、火捺、金線、翡翠斑、魚腦凍等石品。正面平素、上刻橢圓墨池。背刻云、草、太陽和仙鶴,雕工精細秀美。右側刻“吳門顧二娘制”。右側銘文:“石質上品,制作精良,尤非俗工所能,誠可寶也。道光庚子春日叔未張延濟藏?!钡拦飧訛楣?/span>1840年。所作硯臺典雅華美兼具(北京閻家憲收藏)?!厄v龍》硯(圖7-6),當代,長40厘米,寬28厘米,高4.5厘米,坑仔巖,28顆天然石眼,雕刻云龍?!讹w天伎樂》硯(圖7-7),當代,長45.5厘米,寬29厘米,高4厘米,坑仔巖,硯正面刻飛天伎樂圖,硯背刻飛天詩和般若波蘿密多心經。
三、端硯的選購收藏
端硯作品有別于其他工藝美術品,它的材料已經決定了作品的唯一性。選購收藏端硯工藝美術作品,綜合起來應考慮四方面因素:1.端硯硯石石質;2.作品作者;3.作品的雕刻工藝;4.作品創(chuàng)作意境、文化內涵等創(chuàng)意。這四個因素選購收藏的準則,該觀點在本書作者與中國收藏家協會會長閆振堂先生就端硯收藏問題進行多次研討的結論,得到他的一致贊同,認為收藏家應按上述四個準則進行選購收藏端硯。(圖7-26)
端硯硯石石質:端硯之所以被譽為中國四大名硯之首,主要是因為石質比其他石硯好。因此,挑選端硯時,首先是看端硯的石質??词|首先要看硯堂,無論出自端溪哪個坑洞,硯堂石質一要純凈無瑕,二要滋潤細膩,三要石品豐富。除了憑視覺去分辨外,還要用手去感覺,即用手背來回撫摩,然后用掌心按在硯堂上停留幾秒,好的端石會有一陣清涼的感覺。掌心按處則有小片水汽,此為滋潤。故古人稱端溪老坑可以“呵氣研墨”,雖然有些夸張,但由此也可見端硯石質的特點。
作品作者:作品作者的素質及其綜合水平,是決定著作品優(yōu)秀成敗的關鍵因素,直接決定著作品的收藏價值。一位優(yōu)秀的工藝美術師(家)必須具備:1.好的思想品格和人格魅力,才創(chuàng)作出感染和打動讀者心靈的好作品;2.精湛的雕刻技藝,精湛的雕刻技藝是創(chuàng)作作品的基礎和前提;3.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修養(yǎng)。選購收藏端硯作品首選優(yōu)秀的工藝美術師(家)的作品。
雕刻工藝:端硯作為工藝美術作品,雕刻工藝,決定作品優(yōu)劣。硯刻和其他石刻的區(qū)別,即石刻是以欣賞和擺設為主的工藝品,而端硯作品除了有硯刻的共性外,必須具體體現出研墨功能的實用性為前提,在此基礎上應有端硯的文化藝術特色和端硯作者的個性風格。
作品創(chuàng)作意境、文化內涵等創(chuàng)意:作為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意境、文化內涵、主題思想等是作品的靈魂。沒有靈魂,那只是一般的工藝美術產品。
端硯的選購:由于購買、收藏者對端硯的需求不同,選購時應從自己的需求出發(fā),可將端硯分為:實用型端硯、實用與欣賞相結合的端硯、欣賞收藏為主的端硯作品。
第一類是實用硯,其要求是“發(fā)墨不損毫”。這種類型比較簡單,品種多為淌池硯、單打硯(墨海)、走水硯、太史硯等。硯石多以宋坑、斧柯東等做材料,下墨快者則首選宋坑。在挑選時,最好把硯放在玻璃板上,看整個硯形硯璞是否平正,再就是各邊線條要正直、流暢,線條越是簡單,其平正就越顯得重要。
第二類是實用與欣賞相結合的端硯。這類硯的挑選比較復雜,而且要有一定的審美能力。這類端硯除了可以研墨揮毫、作丹青染翰的重要工具外,亦可作藝術品案頭擺設,增加書齋的藝術情趣。這里首選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巖三大名坑之硯石,其中尤以老坑為貴。挑選這類端硯最重要是看硯堂的石質。硯堂亦盡可能大些(即研墨處要寬闊),硯池要深些(盛墨處要深),此外還具有一定的藝術欣賞價值。硯堂石質的優(yōu)劣與發(fā)墨和研磨出的墨汁品質有直接的關系,選石質較佳的硯堂,更希望硯堂中有名貴的石品花紋,池頭或硯邊有晶瑩的石眼,如果石質好,又有名貴的石品花紋就是上品端硯了。其次就是選擇個人喜歡的題材,滿意的硯形、設計和雕刻,來滿足自己的文化品位。
第三類是欣賞收藏為主的端硯作品。這類端硯,應同時考慮:端硯硯石石質;作品作者;作品的雕刻工藝;作品創(chuàng)作意境、文化內涵等創(chuàng)意這四個因素作為選購收藏的準則。最好的端硯作品是石質好、有名貴的石品、名家制作、雕工精細、意境好的名家代表作。
“盛世收藏”,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滿足第一安全、第二基本生活需求之余,就是追求第三需求精神需求,收藏投資升值。文化深厚端硯可就成為收藏首選。愛硯之人或把端硯點綴書桌,偶興研墨揮毫;或作擺設裝飾,增添雅趣;或作掌中把玩,陶冶性情。名貴的老坑、坑仔巖、麻子坑等端硯硯材,加上端硯文化人不斷提升端硯的文化品位,近年來身價不斷飆升。
四、端硯的使用與保養(yǎng)
端硯的使用、保養(yǎng)是及其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歷代的文人雅士都十分重視端硯的使用、保養(yǎng),積累了較為行之有效的方法。使用和保養(yǎng)端硯,是要保持硯臺不受外力撞擊破損,更要保持石質不變。
端硯存放:端硯忌置于強光照射或過于干燥處,宜放于陰涼處。“以水養(yǎng)硯”是宗旨,閑置時,硯池注于清水,硯堂處不可長久貯水,久浸則影響發(fā)墨功能。
新購端硯的啟用:目前市場上的端硯產品,為了外表美觀,普遍有滲蠟,且硯堂沒有進行退蠟工序,直接使用是不太發(fā)墨或發(fā)墨不好。啟用前可用杉木燒成的木炭,或日用牙膏進行。用杉木燒成的木炭退蠟,先將其捏成粉末,經800目以上的篩過篩,沾40℃至60℃的溫水,用毛刷反復研磨硯堂數遍,而后用清水清洗干凈即可。日用牙膏退蠟,用溫水浸濕,涂上牙膏后用軟布反復研磨硯堂數遍,而后用清水清洗干凈即可。
端硯正常使用:每次使用端硯后應及時清洗干凈,如硯堂中常存墨質,干硬后將直接影響端硯的下次使用效果,嚴重將會使端硯的品質受到影響。正可謂“寧可三日不沐面,不可一日不洗硯。甚矣硯之必當常洗也,多洗則不竭燥。過三日不洗,宿墨膠凝,書寫滯筆,墨色塵灰?!薄都埬P硯箋譜》云:“……不得以滾湯滌硯,不可以氈片故紙揩抹,恐氈毛紙屑以混墨色?!庇帧耙該鷳n角清水滌之為妙”?!冻幜质斑z》寫道:“用硯但數洗濯,不留宿墨為佳……”
研墨,研墨方法有兩種,一是手工研墨;二是機械電動磨墨機研墨。研墨的運動形式有三種:一是順時針或逆時針“打圈式”研磨;二是“拉鋸式”的研磨,即將墨條在硯堂中來回推動;三是“打圈式”與“拉鋸式”的復合研磨。三種研墨方式各具優(yōu)點,根據各人的方便和習慣而用。研墨時墨身應與硯堂基本垂直,重按輕轉,開始先慢而后勻速。研墨須用常溫清水,忌用茶水或污水,研墨過程中加水時,應一滴一滴地添加,加水時最好使用專用硯滴。研畢應將墨條取出,印干,以備下次使用。墨條忌浸置于墨堂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