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中國近代,曾國藩堪稱奇人,他鎮(zhèn)壓了中國史上最大的農(nóng)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撐起了晚清的半壁江山,更重要的是他的治學、為人、為政、治軍等各個方面都達到了一個令后人仰止的境界,亦被后人譽為古今完人。蔣介石視曾國藩為一生楷模,毛澤東亦有云“吾于近人,獨服曾文正”的評價。 少年得志 曾國藩22歲考取秀才,28歲中進士,在仕途上官運亨達,十年中連升十級,并贏得較高聲望。 盛極而衰 居京之時,曾國藩一心一意信仰孔孟之學,以儒家思想入世拯世,修身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處世則“以天下為己任”,他律己謹嚴,奮發(fā)向上,上憂國事,下體民情,深得君王信任,仕途也一路春風。太平天國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清政府官場腐敗,以“治亂世須用重典”,要求從嚴治軍,由孔孟儒家一變?yōu)樯攴ㄖ?。受皇命辦團練,深信自己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以正壓邪,什么事都能辦好。但這位六部堂中的干吏,現(xiàn)實中連連碰壁,在與太平天國的戰(zhàn)爭中,不僅官場上處處受制,處處碰壁,軍事上也連連受挫,曾上書皇上“臣屢戰(zhàn)屢敗,屢敗屢戰(zhàn)”,政治與軍事上的失敗,使其心灰意冷,遂借奔父喪之名,回家守孝,居家一年多。思及前事,自己一身正氣,對皇上忠心耿耿,處處遵循國法,事事秉公辦理,卻不見容于湘贛官場,招至滿朝忌恨;思自己之失究何在,苦無答案。于是滿心委屈,心郁結(jié)難解,終于釀成大病。 修道得解 正值曾國藩苦思之際,天賜機緣,使其得到大徹大悟。離曾國藩家十八里處有一道觀,友人告曾國藩近來道觀來一奇丑道人,醫(yī)術(shù)精湛,能醫(yī)百病,時曾國藩正心郁難解,頭昏腦脹,遂前往求醫(yī)。丑道人亦是奇人,知曾非等閑之輩,乃治世之能臣,閉目切脈半個時辰不發(fā)一語,曾國藩也從其靜中頓覺渾身清涼。切脈觀面,丑道人知曾國藩病在其心,當曾問“吾病可醫(yī)否?”,丑道人答“可,歧黃醫(yī)世人之身病,黃老醫(yī)世人之心病”。曾國藩于道德經(jīng)可以說倒背如流,聽丑道人之言,方有振聾發(fā)聵之感,病頓去三分。丑道人言《道德經(jīng)》雖只五千言,卻揭出人事極具極秘之要點,其精在“江海之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也”,便揭世上競爭者取勝的訣竅。曾國藩大悟,細品征戰(zhàn)五年之得失,終于從道德經(jīng)中獲得答案:這部貌似出世的消極遁世的書,實乃入世的道理。 老子認為“柔勝剛,弱勝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江海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實人生之大智慧也?;叵氘斈昃G營行法,以強制強,遍罪群官,安有不敗之理? 終成大器 曾國藩再次被皇上委以重任后,一改以前申韓之法,改行黃老之術(shù),出山伊始,遍訪湘贛官員,上至朝庭要員,下至七品縣宰,一一拜訪,以朝庭一品大員之尊,拜訪七品乃至九品小吏,安有不上下一心,將士用命?在軍中,更是禮賢下士,廣延賢良,于是幕府中人才濟濟,包括像李鴻章也是此時回歸曾國藩的。曾國藩行黃老之術(shù)的同時,在具體事務特別是軍事和事務處理上,仍效法申韓,湘軍軍紀之嚴,戰(zhàn)斗力之強為清軍之最。曾國藩以黃老之術(shù)待人,寓雷霆之威,申法之理于其中,湘軍上下豈不一體,唯國藩之命是從?也安有不勝之理? 觀曾國藩奇人一生,其大徹大悟在其五十歲之前,以黃老之術(shù)為人,以申法之嚴理事,正如曾國藩自己所言“合剛強于柔弱之中,寓申韓于黃老之內(nèi),斯為人為官之佳境”,也應其“合雄奇于淡遠之中”的思為,終成大業(yè)。 以一對聯(lián),作為結(jié)語:為人效黃老,理事法申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