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萬別誤解“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 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提出“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這句話本無可非議,推出名校長、名師兩大工程更是非凡創(chuàng)舉。然而,教育屆同仁似乎誤解了這句話的涵義,片面認為,只有好校長才能造就名校。 曾擔任蕪湖一中校長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嚴復,不僅給中國帶來了西方學說和進步思想,而且他的“兼收并蓄,廣納眾流”的學術思想,還奠定了名校所奉行的中西交融的辦學理念、教育哲學、校園文化、課程設置以及人才培養(yǎng)等文化傳統(tǒng)的基石,具有教育科學前沿性和社會時代適應性的特點。以此為源,名校形成了厚重的教育文化傳統(tǒng),為今后遺存了寶貴的教育文化資源。 時光飛速流逝,社會滄桑劇變,名??筛奈羧杖蓊?,校址可以遷徙,教師也可代代更替,惟有教育文化傳統(tǒng)血脈相傳,依舊發(fā)揮著深遠的作用。透過這種值得深思的教育文化現(xiàn)象,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名校的終極魅力在于它所內含著的文化價值。辦成一所名校,是在進行文化的建設和積累。而文化的建設與積累,最核心的是形成科學的教育價值觀、質量觀和人才觀。一所名校一旦形成了良性文化的積淀,名校的長遠發(fā)展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和有力的后勁。 文化的積淀是一個動態(tài)、開放的長期過程。名校的價值來自于文化的積累效應,來自于教育觀念適應時代和社會的更新。我們的辦學觀念不僅要承繼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還要善于吸納當今世界建立在社會與科技發(fā)展基礎之上的最新見解。我們要善于在教育教學改革和發(fā)展過程中進行有益的碰撞,以實現(xiàn)中西文化在新層次上的融合。沒有一定深度的教育文化的新積淀,就不會有名校的產生和發(fā)展。 由此可見,名校的產生并不是好校長一人之力所為,它需要一代代教育人擁有共同的信念,努力奮斗,全力挖掘,不斷為名校注入新的發(fā)展血液,提供強勁的力量。北大校長梅貽奇先生在其就職演說中說:“大學者,非有大樓者謂之也,有大師者謂之也?!泵V詾槊T谟谄溆忻麕?,名師支撐名校的發(fā)展,名師是名??缭绞桨l(fā)展的中流砥柱。 把名校的造就歸結為名校長所為,容易產生誤導信號,似乎沒有名校長的學校就沒有希望,更何況沒有名校長的學校還是占大多數(shù)。教師要成為成為名校長也需要堅持研究學習,不斷科學管理探索,努力構建特色理念,這也不是一日兩日所能辦到。 我們固然不能否定校長在名校發(fā)展中起到的作用,但我們不能把校長的作用絕對化。試想一想,現(xiàn)在校長人事調動頻繁,名校長離開名校之后,名校是否就沒有存在的理由了,這不能不是學校發(fā)展中的悲劇。 站在橋上看著隨風飄蕩的楊柳,我向上天祈禱,中國的名校長越來越多,中國的名校源遠流長。(錢永華整理并思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