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沈從文(1902-1988),湖南鳳凰人。他的前半生,從默默無聞的“一個鄉(xiāng)下人”步入文壇,成為著名作家并先后在青島大學、西南聯(lián)大、北京大學任教。然而1949年之后,他放棄了寫作,投身古代文物的研究,在寂寞和屈辱中艱難前行。歷經坎坷,當沈從文晚年重新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中,已是一個研究中國古代服飾的專家。而他與張兆和的愛情,與丁玲的友情以及反目,和蕭乾、范曾等人的關系糾葛,同樣留給人們無盡的思考和想象。 2、作為作家,沈從文的成長之路不同尋常。他小學畢業(yè)后隨土著武裝在湘西和川黔邊境一帶游蕩。20歲來到北京,在北大做旁聽生。然而他就這樣開始了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并以獨特的風格為同時代作家所注意。沈從文的作品,帶給你的不是故事和情節(jié)的吸引,而是細膩悠長的情感觸動。湘西小城的寧靜與從容,樸實得近乎原始的人性,在上世紀前半期充滿熱血革命和現(xiàn)實批判的文壇,真是一個異類。湘西,一個與時代潮流隔絕的地方,成為沈從文永遠的精神故鄉(xiāng)。
3、沈從文上世紀二十年代在文壇嶄露頭角后,由詩人徐志摩介紹到由胡適任校長的中國公學教書。據(jù)說沈從文第一次登臺授課那天,因為緊張,呆呆地站了很久才開口,開了口就緊趕慢趕地講,結果只用了10多分鐘就全講完了。他窘迫尷尬,在黑板上寫道:“我第一次上課,見你們人多,怕了。”下課后,學生議論紛紛,傳到胡適耳朵里,胡適笑著說:“上課講不出話來,學生不轟他,這就是成功?!鄙驈奈臎]有想到的是,在那些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學生中,就有以后成為他夫人的張兆和。
4、張兆和(1910-2003),是當年的名門閨秀“合肥四姐妹”中的老三。大姐張元和,與小生名角顧傳玠戀愛而結為伉儷,后旅居美國;二姐張允和,是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的夫人;小妹張充和,是美國耶魯大學著名漢學家傅漢思教授的夫人。沈從文對張兆和一見傾心,但沒勇氣直接表白,而是以一封接一封的情書展開攻勢。精誠所至,張兆和接受了沈從文,兩人于1933年9月9日在當時的北平中央公園宣布結婚。
5、1925年初,沈從文向《京報》投稿從而與胡也頻相識,由此也就認識了與胡也頻熟識的丁玲。此后不久,胡也頻和丁玲相愛。1931年沈從文曾陪同丁玲營救入獄的胡也頻。胡也頻犧牲后,他冒著風險以丈夫的名義護送丁玲母子回到湖南常德。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上海被國民黨特務綁架,后傳言丁玲遇害,沈從文寫下了《記丁玲女士》(后改名為《記丁玲》)一書在報紙上連載,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丁玲在上世紀70年代末看到沈從文《記丁玲》后,對書中有關胡也頻、與馮雪峰的感情以及和馮達的同居這些私生活方面的描述很反感。這成為兩人誤解甚至反目的直接原因。
6、蕭乾(1910-1999),著名記者、編輯,作家、翻譯家。1931年蕭乾在北京輔仁大學編《中國簡報》時,去采訪沈從文。兩人由此相交。這期間,蕭乾經常騎自行車去向沈從文求教。沈從文也對蕭乾關懷備至,曾主動提出要蕭乾把短篇小說給他過目和修改??梢哉f把蕭乾引進的文學之路的就是沈從文。然而,在“反右”“文革”中,為了自保,揭發(fā),劃清界限,特殊環(huán)境下扭曲的人性使兩人曾經親密的關系出現(xiàn)裂痕和誤解。以至于文革后兩人相互不再往來。但據(jù)蕭乾透露,他與沈從文在晚年已達成和解。蕭乾寫道:“1988年春,《人民日報》記者李輝告訴我,沈老師同意見我。由于李輝要出差,我們商定,他一回來就陪我去崇文門沈老師的寓所去拜訪他。沒想到,五月間沈從文老師這顆文壇巨星,突然隕落,就失去了機會?!?/span>
7、多次出任諾貝爾評委會主席的謝爾·埃斯普馬克教授于2012年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在中國接受采訪時透露:“1988年我們準備要頒獎給沈從文的時候,他卻去世了,由于諾貝爾文學獎規(guī)定不能給已故的作家頒獎,所以并沒有成功”。曾翻譯過沈從文很多作品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在此之前也曾表達過類似內容:“我記得那是1988年5月10日(沈從文逝世的日子)。我告訴你,要是沈從文那個時候還活著,活到10月份就肯定會得獎。沈從文的去世對我來說是最遺憾的事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