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格納,德國人,是最早提出月球上的環(huán)形山是由隕石撞擊形成而非火山爆發(fā)形成的人。但他最大的貢獻,還是提出大陸漂移學說。這本書就是系統(tǒng)闡釋大海陸地起源問題的著作,出版時間1915年,是科學元典叢書的一部。
魏格納三十多一點的時候,注意到有趣的大地型態(tài),主要是南美洲和非洲的海岸線相似。他想它們是不是曾經(jīng)貼在一起?他并不是第一個這么想的人,也不是第一個提出這事情的人。但他還是在1912年做了一個學術報告說了這事,那年他三十二。
結果大家沒太在意,他也干別的事情去了,參加世界大戰(zhàn)。一戰(zhàn)中受傷,躺在醫(yī)院里沒太多事,他就收集了收集資料,把這觀點發(fā)表出去,就是這本《海陸的起源》,結果還是沒人重視。
因為那時候地質學上普遍認為地殼和海洋的關系是恒久不變的,魏格納說大陸是活動的,純屬瞎扯。魏格納受到冷落,也把這事情放下了。后來這魏格納到格陵蘭島探險,并在那過了五十歲生日,他負傷在營地療養(yǎng),等大家伙回來的時候,發(fā)現(xiàn)魏格納在暴風雪中死了好多天了。人們給他搭了個雪墓,后來連墓帶人都沉到格陵蘭冰層下面了,我相信魏格納的身體至今還在某個地方冷凍得好好的。
即便死了很久,他的《海陸的起源》也沒有受到重視,直到二戰(zhàn)結束后,一個重大問題解決不了了,人們才突然想起來有這么個牛人,這事情開始變得好玩起來。
原來,二戰(zhàn)后地磁測試技術發(fā)達了。人們能通過一種技術知道這塊巖石的位置,這種技術就是——剩余磁性,剩余磁性很像一個人的口音或皮膚顏色或骨骼形狀,是毀不掉的身份標識。剩余磁性通過磁傾角和磁傾向 散發(fā)著無法否定的氣息。人們拿著這設備到處探,發(fā)現(xiàn):原來大陸上很多巖石都不在它們原來的地方。那么是磁極偏移了?不可能。
另一件事情同時發(fā)生了。就是聲納技術也發(fā)明出來,人們拿著聲納探測大海,要繪制海底地貌。在過去人們的想象中,海底就是一馬平川,結果發(fā)現(xiàn)不是,以為海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貌,結果發(fā)現(xiàn)海底最老的沉積物都不老于侏羅紀,也就是兩億年前。原來最古老的海底怎么會這么年輕?同時又發(fā)現(xiàn):海底在不斷擴張更新,它一直在動!
那么就只有一個解釋了:我們腳下的整塊大陸,原來是活動的!
就趕緊找到當年荒謬的那本書《海陸的起源》,才知道這個至今在格陵蘭島冰層里冬眠的魏格納是對的。魏大爺你快醒醒我們錯了!
但魏大爺也不全對。
魏格納認為大陸漂移的動力來自潮汐力和地球自轉時的離心力,錯了?,F(xiàn)在看這兩種力量太微弱,實際上是軟流圈的地幔對流蠶食驅動大陸漂移的主要動力。魏格納的觀點,是認為硅鋁質的巖層曾包圍整個地球,而并非軟性的地幔。
但由于魏格納這個認識性上的根本錯誤,造成本書大部分章節(jié)都有明顯的錯誤,如對山的褶皺的分析,是由于硅鋁質總在褶皺中向下方沉降,但我們現(xiàn)在知道褶皺是因為板塊的擠壓運移;如魏格納認為地球是一個具有黏性的球體,認為地球在巨大重力和漫長的時間里,會具有粘稠流體的性質。但現(xiàn)在物理已經(jīng)證實,地球表層的巖石圈是分廠剛性的,下面的地幔才具有粘稠的性質。
在我看,魏格納在最大的問題上的論證是對的,但由于操作環(huán)節(jié)很重要的一層的認識的錯誤,而他這個錯誤又在整個論證過程中避免不了,所以魏格納這本《海陸的起源》,幾乎有一半是錯的。
有一個問題讓我困惑,需要更新的解釋:魏格納從植物學的角度論證大陸漂移,例子之一是夏威夷。夏威夷雖然靠近北美,海風和洋流也是從北美吹向夏威夷,但夏威夷島上的植物跟北美卻沒什么關系,倒是跟西邊的歐亞大陸關系密切。那么就是說:夏威夷群島過去也是歐亞大陸這邊的了?可我的印象里,怎么歐亞板塊跟太平洋板塊接縫的地方是日本呢?這個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