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良附丸詳解研討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習中醫(yī)方劑學.《中醫(yī)藥方精選網(wǎng)》和多名老中醫(yī)經(jīng)驗資料后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良附丸 藥方的詳解和研討,供有緣人對癥選藥方 組成;酒高良姜9克 醋香附9克 加減; 1.若偏于氣滯,起病于憂恚,胸脅脹悶較甚者,可重用香附 ,或酌加川楝子、郁金和木香等,以助行氣止痛; 2.若偏于寒凝,起病于受寒或飲食生冷,胃脘痛甚,形寒喜溫者,可重用高良姜,或酌加干姜、吳茱萸和桂枝等,以加強溫中 散寒止痛之功; 3.氣滯寒凝之痛經(jīng),可酌加當歸、川芎和白芍等和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 主治;肝郁化火證。心胸脅肋脘腹諸痛,時發(fā)時止,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和婦女痛經(jīng)等病屬于氣滯寒凝者。1.淺表性胃炎 2.泌尿系結(jié)石 3、慢性胃炎 膽汁反流性胃炎 氣滯寒凝證。胃脘疼痛,胸脅脹悶,畏寒喜溫,苔白脈弦。以及婦女痛經(jīng)等。 良 附 丸 (《良方集腋》卷上) [異名] 止痛良附丸(《飼鶴亭集方》)。 [組成] 高良姜酒洗7次,焙研 香附子醋洗7次,焙研各等分(各9g) [用法] 上藥各焙、各研、各貯,用時以米飲加生姜汁1匙,鹽工撮為丸,服之立止。 [功用] 行氣疏肝,祛寒止痛。 [主治] 氣滯寒凝證。胃脘疼痛,胸脅脹悶,畏寒喜溫,苔白脈弦。以及婦女痛經(jīng)等。 [病機分析] 肝主疏泄,可協(xié)助脾胃氣機之運行,以維持人體正常之消化功能。若 七情憂恚,肝失疏泄,則可引起脾胃氣滯;外受寒邪,或飲食生冷,又能引發(fā)中寒之 證;兩者相合,遂成氣滯寒凝證。氣滯寒凝則胃脘疼痛;胸脅脹悶,乃肝郁所致;畏寒 喜溫,寒之象也;苔白脈弦,亦氣滯寒凝之征也。至于肝郁氣滯,寒邪凝聚,在婦女亦可引發(fā)痛經(jīng)。 [配伍意義] 本方證乃肝郁氣滯,中焦寒凝,故治療當以行氣疏肝,祛寒止痛立 法。方中香附辛平人肝經(jīng),疏肝開郁,行氣止痛,且用醋洗,能助人肝行氣止痛之功。 《本草正義》卷5曰:“香附,辛味甚烈,香氣頗濃,皆以氣用事,故專治氣結(jié)為病?!备?br>良姜辛溫人脾胃經(jīng),溫中曖胃,散寒止痛,且用酒洗,可助散寒宣通之功?!侗静菡x》 卷5曰:“良姜大辛大溫,潔古謂辛熱純陽,故專主中宮真寒重癥?!眱伤幍确趾嫌?。則 行氣疏肝與溫中散寒并重,可使氣暢寒散,則諸證自愈。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主治氣滯寒凝之胃痛,凡胃脘疼痛,胸脅脹悶,苔白脈弦者,即可使用本方。 2。加減法 若偏于氣滯,起病于憂恚,胸脅脹悶較甚者,可重用香附,或酌加川 楝子、郁金和木香等,以助行氣止痛;若偏于寒凝,起病于受寒或飲食生冷,胃脘痛 甚,形寒喜溫者,可重用高良姜,或酌加干姜、吳茱萸和桂枝等,以加強溫中祛寒之 力;氣滯寒凝之痛經(jīng),可酌加當歸、川芎和白芍等和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 3.本方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和婦女痛經(jīng)等病屬于氣滯寒凝者。 [使用注意] 孕婦雖患氣滯寒凝之胃脘痛,運用本方亦應慎重,以防行氣散寒走 竄,損傷胎元。有人曾報道用本方加味治療胃脘痛導致流產(chǎn)1例l”。 [源流發(fā)展] 本方出自《良方集腋》卷上,云治療心口一點痛,乃胃脘有滯,或有 蟲,多因惱怒及受寒而起之證。并可根據(jù)病因適當調(diào)整方劑的藥物用量:如病因寒而得 者,用高良姜二錢,香附末一錢;如病因怒而得者,用高良姜一錢,香附末三錢;如病 因寒怒兼有者,用高良姜一錢五分,香附一錢五分?,F(xiàn)代一般將本方視作治療氣滯寒凝 胃脘痛之代表方。《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之九氣拈痛丸,實由本方加味當歸、五靈脂、 莪術、檳榔、青皮、元胡、郁金、木香、陳皮、姜黃和甘草而成,有行氣活血之功,可 治氣滯血瘀諸心胃疼痛。民國時期,盛心如《實用方劑學》之良附丸,即本方加味青 皮、木香、當歸、干姜和沉香而成,則行氣散寒之力更強,治療胸脘氣滯,胸膈軟處一 點疼痛,或經(jīng)年不愈,母子相傳。 [方論選錄] 秦伯未:“本方治肝胃氣痛之偏于寒有效。這兩藥的效能,良姜長于溫 胃散寒,香附長于疏肝行氣。一般用量大多相等,取其相互協(xié)助,因寒而得者,良姜可 倍于香附;因氣而得者,香附可倍于良姜?!?《謙齋醫(yī)學講稿》) [評議] 秦氏謂“本方治肝胃氣痛之偏于寒者有效”,從證測藥,說明本方雖行氣 與散寒并行,但仍以行氣為主,十分精辟。這也是本方在分類上,屬于理氣劑,而不屬 于溫里劑的根據(jù)。至于秦氏所云本方的用量比例,出自《良方集腋》,并無多少新意。 [驗案舉例] 1.淺表性胃炎 《陜西中醫(yī)》(1994,1:26):某男,42歲。自述胃脘部脹滿疼痛2 年余,服藥治療無效。曾胃鏡檢查為淺表性胃炎。現(xiàn)癥胃脘部脹痛,不思飲食,噯氣, 喜嘆息,兩脅脹痛,大便不暢,苔薄白,脈弦緊。辨證為肝氣客寒犯胃。治當行氣散 寒。處方:香附12g,良姜8g,柴胡、枳殼、/lie、青皮、元胡、炒萊菔子各lOg,白 芍、麥芽各12g,郁金、梔子各9g,甘草4g。服藥7劑,臨床癥狀全部消失,繼服7劑 以鞏固療效。3個月后胃鏡檢查正常,隨訪半年未復發(fā)。 按語:本例胃脘疼痛屬氣滯客寒,故用良附丸加味行氣疏肝藥為主;兼以消食助 運,乃因患者有不思飲食。藥證合拍,故奏效自捷。 2.泌尿系結(jié)石 《浙江中醫(yī)雜志》(1994,2:59):某男,49歲。1989年7月間腰腹 時而隱痛,每用良附丸加味而痛減,但時見復發(fā)。是年9月1日復診時詳詢病史,患者 訴近期小便混濁刺痛,腰腹絞痛難忍。經(jīng)X線攝片證實為泌尿系結(jié)石。乃氣滯寒凝之 咎。方用良附丸加味:高良姜15g,制香附30g,木香、當歸尾各20g,炒川棟、青皮 各lOg,海金沙、金錢草各30g,車前子20g,田七粉lOg(分沖)。服藥3劑,小便清 長,但小腹痛加劇,又守方服3劑,結(jié)石排出而病愈。 按語:本例泌尿系結(jié)石亦屬氣滯寒凝證,故亦以良附丸為主,再加味利水通淋諸藥 以切合具體病情。藥后療效良好,說明良附丸加味可治療石淋,可謂是古方新用。 [臨床報道] 慢性胃炎 以良附丸加味而成的柴胡良附煎治療淺表性胃炎45例, 藥用:良姜8g,香附12g,柴胡、枳殼、川棟、青皮、元胡各lOg,白芍、麥芽各12g, 郁金9g,甘草4g,日1劑,水煎分3次飯前服。并作如下加減:氣滯甚者柴胡、青皮 用量增大;血瘀者加丹參、赤芍;兼濕熱者加蒼術、黃連;食滯者加萊菔子、神曲;胃 陰虛者,良姜減量,加玉竹、石斛;大便隱血試驗陽性者加白及、大黃。結(jié)果,治愈 30例,好轉(zhuǎn)1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5.6%lx。又有人報道,用加味良附丸治療膽 汁反流性胃炎40例,處方:香附20g,'良姜lOg,黨參20g,黃芪25g,莪術lOg,柴胡 15g,半夏15g,吳萸5g,茯苓20g,旋覆花20g,郁金20g,元胡lOg,枳殼15g,白芍 25g,甘草lOg。潰瘍加海螵蛸15g,兒茶5g,大貝5g;食管炎加黃芩15g;出血加白及 15g,三七粉5g。結(jié)果:痊愈(胃鏡復查無膽汁反流,粘膜充血、水腫明顯好轉(zhuǎn),臨床 癥狀消失)30例;好轉(zhuǎn)(膽汁反流明顯減少,粘膜充血、水腫好轉(zhuǎn),臨床癥狀基本消 失或明顯減輕)8例;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2例L3j。 [附方] 九氣拈痛丸(《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 當歸四兩(120g) 良姜四兩(120g) 五靈脂四兩(120g) 莪術四兩(120g) 檳榔四兩(120g) 青皮四兩(120g) 元胡二兩 (60g) 郁金二兩(60g) 木香二兩(60g) 陳皮二兩(60g) 姜黃二兩(60g) 香附 五兩(150g) 甘草一兩五錢(45g) 共為末,醋法為丸,每服二錢(6g),白開水送 服。功用:行氣活血止痛。主治氣滯血瘀,心胃疼痛。 本方即良附丸加味而成。方中香附、檳榔、青皮、木香、陳皮行氣止痛;莪術、五 靈脂、當歸、郁金、元胡、姜黃活血止痛;良姜溫中祛寒,暢達氣血,甘草緩急止痛兼 調(diào)和諸藥。本方較之良附丸,除行氣之功較勝外,更增活血之效。故胃脘疼屬單純氣滯 寒凝者宜用良附丸,而屬氣滯血瘀者則宜用本方。 [附方] 九氣拈痛散 當歸12克 高良姜12克 五靈脂12克 莪術12克 檳榔12克 青皮12克 元胡6克 郁金6克 木香6克 姜黃6克 香附15克 甘 草4.5克 1.若偏于氣滯,越病于憂恚,胸脅脹悶較甚者,可重用香附 ,或酌加川楝子、郁金和木香等,以助行氣止痛; 2.若偏于寒凝,起病于受寒或飲食生冷,胃脘痛甚,形寒喜溫者,可重用高良姜,或酌加干姜、吳茱萸和桂枝等,以加強溫中 散寒止痛之功; 3.氣滯寒凝之痛經(jīng),可酌加當歸、川芎和白芍等和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