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方集腋》 【組成】高良姜酒洗七次,焙,研 香附醋洗七次,焙,研,各等分(各9g) 【用法】上藥各焙、各研、各貯,用時以米飲加姜汁一匙、鹽一撮為丸,服之立止(水丸,一次3~6g,一日2次;亦可作湯劑,水煎服)。 【功效】行氣疏肝,祛寒止痛。 【主治】氣滯寒凝證。胃脘疼痛,胸悶脅痛,畏寒喜溫,苔白,脈弦,以及婦女痛經(jīng)等。 【配方解析】本方證乃由肝胃氣滯寒凝所致。因肝氣郁滯,胃中有寒凝,不通則痛,故見胃脘疼痛;畏寒喜溫,苔白,脈弦乃氣滯寒凝之征。肝氣郁滯,寒邪凝滯,在婦女則可引發(fā)痛經(jīng)。治宜行氣疏肝,祛寒止痛。 方中高良姜大辛大溫之品,溫中散寒止痛。香附疏肝開郁,行氣止痛。 《本草求真》云(高良姜)“同香附則除寒祛郁”。本方君藥應根據(jù)寒凝氣滯的偏重來決定:偏于寒凝者以高良姜為君藥,偏于氣滯者以香附為君藥。原方以米飲湯加入生姜汁和鹽為丸,取其能和胃,生姜汁并能輔佐高良姜溫散寒邪,寒散氣行,其病自瘥。 【臨床應用】 1.用方要點:本方為治氣滯寒凝證常用方。臨床以胃脘疼痛,畏寒喜溫,苔白,脈弦為用方要點。 2.臨證加減:若偏于肝氣郁滯,胸脅脹悶較甚者,可重用香附,或酌加川楝子、郁金和木香等以助行氣止痛;若偏于寒凝,起病于受寒或飲食生冷,胃脘痛甚,形寒喜溫者,可重用高良姜,或酌加干姜、吳茱萸和桂枝等以加強溫中祛寒之力;氣滯寒凝之痛經(jīng),可酌加當歸、川芎、白芍以和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 3.現(xiàn)代應用:常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膽囊炎以及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屬于氣滯寒凝者。 慢性胃炎:良附丸可用于慢性胃炎的治療。若胃寒甚者,加桂枝、吳茱萸以溫胃散寒;瘀血阻滯者合丹參飲以活血祛瘀;肝氣郁結者,合柴胡疏肝散以疏肝解郁;食積不化者,加神曲、麥芽消食和胃;胃痛明顯者加延胡索行氣止痛;大便秘結者,加麻子仁潤腸通便。 消化性潰瘍:良附丸用于消化性潰瘍的治療,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減緩病變進展,提高患者生存質量。若為脾胃虛寒者,合用小建中湯或黃芪建中湯溫中補虛;若瘀血阻滯者,合失笑散活血散瘀。 4.使用注意:胃脘痛由熱及瘀血所致者不宜用。 【現(xiàn)代研究】良附丸、良附顆粒及良附口服液均具有較好的抗炎、鎮(zhèn)痛、抗?jié)冏饔?。良附顆粒能抑制大鼠應激性潰瘍和阿司匹林所致胃潰瘍的發(fā)生,縮短潰瘍總長度;抑制胃腸蠕動,降低胃酸酸度和胃蛋白酶活性;減少乙酸引起的小鼠扭體次數(shù)及角叉萊膠致小鼠足跖腫脹,抑制大鼠棉球肉芽腫形成,具有較好的抗炎及鎮(zhèn)痛作用。 劉渡舟醫(yī)案胃涼案 楊某某,女,57歲。1998年9月23日初診。冠心病,開始以胸痛,胸悶,胸堵,心悸心慌,氣短,腿腫等為主證,劉渡舟先生用枳實薤白桂枝湯、瓜蔞薤白半夏湯、苓桂術甘湯、小柴胡合越鞠丸、小柴胡合顛倒木金散等方調(diào)治,胸痛、胸悶得到控制。至1998年11月11日。語言多則咽與食道不利,氣短。舌胖大、黯,苔白膩滑。用苓桂術甘湯。處方:茯苓30g、桂枝15g、白術10g、炙甘草10g、黨參15g。7劑。 1998年11月18日。氣短好轉。語言過多則不舒,不敢吃冷食,食之則胃痛。舌胖有齒痕,苔白滑。用苓桂術甘湯和吳茱萸湯。處方:茯苓30g、桂枝15g、白術10g、炙甘草10g、吳茱萸4g、生姜4g、黨參15g。7劑。 1998年11月25日。自覺見輕,脘腹涼。舌淡紅胖,苔白。用吳茱萸湯。處方:吳茱萸6g、生姜12g、人參6g、大棗12枚。7劑。 1998年12月16日。胃冷痛,自覺胃中冷氣向下肢、腰部竄走。舌紫黯,苔薄白,脈弦滑。用良附丸加味。處方:高良姜10g、香附10g、紫蘇梗10g、五靈脂6g、蒼術10g、神曲10g。7劑。 1998年12月23日。仍胃中冷痛。舌胖大黯,苔白膩。用吳茱萸湯。處方:吳茱萸8g、生姜12g、大棗12枚、紅參10g。7劑。 1998年12月30日。胃中冷如故,納食增加,體力增強,惡涼食,大便日1次。舌胖邊齒痕,苔薄白。用香砂六君子湯。處方:黨參15g、白術12g、茯苓20g、炙甘草10g、半夏15g、陳皮10g、砂仁10g、木香10g、生姜15g。7劑。1999年1月6日。胃痛胃涼好轉。守法繼續(xù)用上方。7劑。 本案摘錄《跟師劉渡舟學用經(jīng)方》 |
|
|